广告比赛:梅兰芳学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2:25:14
要具体点的,不要教案.急需!!!今晚7点前给答复

梅 兰 芳( 1894 ~ 1961 )

梅 兰 芳 扮 演 京 剧
《宇 宙 锋》 中 的 赵 艳 荣 京 剧 表 演 艺 术 家。 工 旦。 原 籍 江 苏 泰 州, 长 期 寓 居 北 京。 生 平 事迹 梅 兰 芳 出 身 于 梨 园 世 家, 其 祖 父、 父 亲、 伯 父 均 为 著 名 艺 人 或 著 名 琴 师。 他 早 年 父 母 双 亡, 由 伯 父 梅 雨 田 抚 养 成 人。 8 岁 开 始 学 戏, 9 岁 拜 吴 菱 仙 为 师 学 青 衣, 10 岁 首 次 登 台 演 出 织 女, 14 岁 搭 喜 连 成 班 演 出。 与 此 同 时, 他 一 面 继 续 向 吴 菱 仙 学 戏, 一 面 又 求 教 于 秦 稚 芬 和 胡 二 庚 学 花 旦 戏, 并 刻 苦 学 习 昆 曲、 练 武 功、 练 功 等, 还 广 泛 观 摩 旦 角 本 工 戏 和 其 他 各 行 角 色 的 演 出, 为 日 后 的 艺 术 创 造 打 下 了 坚 实 基 础。 中 华 民 国 二 年、 三 年 (1913 ~ 1914) 间, 他 两 次 应 邀 赴 上 海 演 出, 上 座 率 经 久 不 衰, 盛 况 空 前。 同 时 他 观 看 了 反 映 近 代、 当 代 题 材 的 新 戏, 对 他 的 艺 术 思 想 产 生 了 积 极 的 影 响。 从 此, 他 开 始 排 演 大 量 的 新 剧 目, 并 开 始 了 对 艺 术 的 改 革 和 创 新。

民 国 四 年 (1915) 四 月 到 五 年 (1916) 九 月, 他 排 演 了 11 出 新 戏, 有 时 装 新 戏, 古 装 新 戏 及 昆 曲 传 统 戏。 积 极 挖 掘 整 理 演 出 传 统 剧 目, 对 京 剧 艺 术 的 发 展 起 到 了 承 前 启 后 的 重 要 作 用。 梅 兰 芳 在 艺 术 上 的 卓 越 成 就 引 起 了 国 外 人 士 的 重 视, 曾 于 1949 年 前 两 次 赴 日 本 演 出, 一 次 赴 美 国 演 出, 一 次 赴 苏 联 演 出, 向 海 外 传 播 中 国 文 化 及 表 演 艺 术。 所 到 之 处, 观 众 反 应 强 烈, 受 到 高 度 评 价, 并 荣 获 美 国 波 摩 那 学 院 和 南 加 州 大 学 的 荣 誉 文 学 博 士 学 位。 梅 兰 芳 不 仅 是 一 位 杰 出 的 艺 术 家, 还 是 一 位 伟 大 的 爱 国 主 义 者, 1931 年,“九· 一 八” 事 变 后, 他 在 上 海 排 演 了 《抗 金 兵》、 《生 死 恨》 等 剧, 倾 注 了 爱 国 热 情; 在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占 中 国 的 艰 苦 岁 月 中, 他 身 居 沦 陷 区, 不 怕 威 胁 利 诱, 蓄 须 明 志, 拒 绝 演 出, 靠 写 字 卖 画 为 生, 一 直 坚 持 到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表 现 了 一 位 艺 人 崇 高 的 民 族 气 节。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后, 他 赴 朝 鲜 进 行 过 多 次 慰 问 志 愿 军 演 出, 并 于 1956 年 再 次 东 渡 日 本 演 出, 增 进 了 两 国 人 民 的 友 谊 和 相 互 了 解。 1957 年 11 月, 他 作 为 中 国 劳 动 人 民 代 表 团 的 成 员, 参 加 了 庆 祝 苏 联 十 月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胜 利 四 十 周 年 的 大 会。 1959 年, 他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 并 以 65 岁 高 龄, 排 练 并 演 出 了 新 戏《 穆 桂 英 挂 帅》, 这 是 他 的 最 后 一 出 戏。 1961 年 8 月 8 日 因 心 脏 病 发 作, 在 北 京 病 逝。

艺 术 成 就 梅 兰 芳 在 50 余 年 的 舞 台 生 活 中, 精 心 钻 研, 勇 于 革 新, 创 造 了 众 多 优 美 的 艺 术 形 象, 积 累 了 大 量 优 秀 剧 目, 形 成 了 令 世 界 人 民 瞩 目 的“ 梅 派” 艺 术。 他 的 艺 术 经 历 了 三 个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

从 他 开 始 演 戏 到 民 国 四 年 (1915) 左 右, 是 以 继 承 传 统 为 主, 演 出 的 剧 目 多 为 正 统 唱 功 戏。 在 此 期 间, 他 已 显 露 出 卓 越 的 艺 术 才 华。
从 民 国 四 年( 1915 ) 到 抗 日 战 争 前 夕, 是 他 创 造 精 力 最 为 旺 盛 的 时 期。 这 一 时 期 他 不 仅 连 续 排 演 了 一 些 时 装 新 戏, 还 致 力 于 古 装 新 戏 的 创 造 和 传 统 剧 目 的 加 工 整 理, 完 成 了 京 剧 旦 角 表 演 艺 术 上 的 重 大 革 新, 突 破 了 传 统 正 工 青 衣 专 重 唱 功、 不 太 讲 究 身 段 表 情 的 局 限, 将 花 旦 和 刀 马 旦 的 技 巧 融 进 青 衣 表 演 中。 他 还 排 演 了 一 些 歌 舞 成 份 较 重 的 剧 目, 丰 富 了 京 剧 的 表 演。 并 对 舞 台 美 术、 布 景、 化 妆 和 音 乐 进 行 了 重 大 的 有 突 破 性 的 改 革, 一 直 为 后 人 所 继 承。
从 抗 战 胜 利 重 返 舞 台 到 逝 世, 是 他 艺 术 生 涯 的 最 后 阶 段。 这 一 阶 段 他 的 演 出 虽 然 不 多, 但 对 人 物 塑 造 更 富 于 内 在 魅 力, 艺 术 达 到 炉 火 纯 青 的 最 高 境 界。 代 表 剧 目 有: 京 剧 《洛 神》、 《霸 王 别 姬》、 《廉 锦 枫》、 《天 女 散 花》、 《麻 姑 献 寿》、 《西 施》、 《宇 宙 锋》、 《贵 妃 醉 酒》、《抗 金 兵》、《梁 红 玉》、 《穆 桂 英 挂 帅》 等, 昆 曲 有 《思 凡》、 《乔 醋》、 《闹 学》、 《游 园 惊 梦》 等。 他 的 《游 园 惊 梦》、 《贵 妃 醉 酒》、 《断 桥》 等 均 已 拍 成 电 影。 梅 派 艺 术 传 人 有 李 世 芳、 张 君 秋、 言 慧 珠、 杜 近 芳、 梅 葆 玖 等。

梨园世家

--------------------------------------------------------------------------------

梅兰芳,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蜿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於北京李铁拐斜街一个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祖辈长期居留北京.祖父梅巧玲(1842一1882),为京剧名旦,嗣领四喜班,在《雁门关》中饰肖太后,因其扮相俏丽,唱作俱佳.故有"活肖太后”之称,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狂(1874一1897),也是天才的京、昆旦角演员,又擅昆曲,能书画,一鳞半爪,识者珍如拱壁,因

梅兰芳与开蒙老师吴菱仙在一起

劳累过度,26岁因年早逝。母扬长玉(1876一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著师,与谭鑫培,单皮鼓手李五全称“三绝”。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抚养成人。
梅兰芳在梨园世家中,自幼受到艺术薰陶。但因幼失怙恃,依靠伯父操琴微薄收入,家境并不宽裕。幼年就参加挑水、买菜、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六岁时正值八国联军侵扰北京,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目睹侵略者奸杀焚掠,飞扬跋扈的种种兽行,使他幼小心灵蒙受巨大刺伤,激发和培育了爱国感情。梅兰芳幼时不是梨园世家的宠儿,也不是天资超凡的神童。他是靠常人所不及的刻苦和认真,撞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他八岁开始学戏时,一出旦角开蒙戏《三娘教子》的唱,久久不能成诵。老师失望地说:"祖师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因而罢教。这一严重打击,对於一个艺术学童是很难承受的,梅兰芳却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动摇初衷,反而更加以勤补拙,人十我百。他决心继承用乃祖、乃父的遗泽,重振家声。后来他成名了,那位老师愧恧地说:"我那时真是有限不识泰山!"梅兰芳笑著答道:"我受您的益处太多,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图为“同光十三绝”,左起第三人为梅巧玲

梅兰芳九岁从吴菱仙学艺。吴菱仙是“同光十三绝"名旦时小福的弟子,早年曾搭过梅巧玲的四喜班,旧谊深厚,故对梅兰芳倍加关切,钿心诱导,艺术上倾囊相赠。吴菱仙乃时小福得意传人。时小福的唱法讲究字音,喷口有力。梅兰芳学的是《三娘教子》、《二进宫》、《祭塔》、《彩楼配》、《别官》、《祭江》等一些正工青衣戏。他遵师嘱先背熟唱词再学唱腔,每次要唱二十遍到三十遍。并学会了旦角的基本动作。梅兰芳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射出异常的智慧之光。
舞台艺术女性 形象光彩照人

--------------------------------------------------------------------------------

梅兰芳编演主要剧目及扮演妇女形象概述。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不仅是中国著名的美男子,而且也是在舞台上扮演女性的杰出乾旦,并成为京剧旦行创世立派的第一人。他在整整五十六个春秋(1904-1961)舞台生涯中,先后塑造了许许多多、真切感人的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遭遇的妇女艺术形象,颂扬善美、鞭挞美丑,美化女性,净化之社会,世称国剧“美神”,风靡全球。
梅兰芳的一生,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又是美化社会的一生。他先后创作排演四百出左右的大

小剧目,有资料可查的常演剧目约在百出以上,其中既有青衣角色行当,也有闺门旦、花旦、刀马旦以及反串小生等角色行当。他的优美的歌声、庄静的姿态、娴雅的动作,塑造了为数众多、情态各异的女性。这些舞台艺术优美的妇女形象,不是一般的妇女形象,而是以艺术的手段,创造并再现了中国女性的本质特征和意象,处处象征化,着力追求美,显示了中国女性温柔,刚烈、含蓄、高雅等特征。兹择编梅兰芳经常上演的几出主要剧目,扼要地分其类、溯其源,介绍其创演时代、人物和特点及其社会效应,以飨读者,供作参考。
高尚的人格情操

--------------------------------------------------------------------------------

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往往是密切联系着的,艺术美和心灵美往往互为表里,这两者高度结合,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梅兰芳就是这样心灵愈美艺术愈真的千秋楷模。
梅兰芳一生律己甚严,他是在淳厚的家风和人民的优美道德传统的影响下,致力于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新中国成立后,他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薰陶,逐步达到共座主义的道德境界。
梅兰芳青少年时代经历过八国联军帝国主义侵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的腐败,自幼从平话、戏剧里知道一些爱国的故事。两次南下,受到一些戏剧革新的影响,他懂得立身处世要辨明美丑善恶,“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抗日战争时期,蓄须辍演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令人敬慕,光耀千秋!
在民族危难的岁月里,梅兰芳表现了人民艺术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曾感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

艺术使节 美的化身

--------------------------------------------------------------------------------

中国京剧是全面继承我国戏曲优秀传统的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但很久不为外国人所重视,在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踪迹。
梅兰芳是第一个把中国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时外宾到中国旅游,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观光长城;二是浏览颐和园;三是访问梅兰芳。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兰芳曾先后三次访日,一次访美,四次访苏,一次访朝,数次游历欧美亚各国,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跻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并称为世办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中国的京剧艺术

--------------------------------------------------------------------------------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微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 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许多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往往还是剧团老板。在一出戏的创作中,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设计他们通统都参与。而创作本身也是为演员度身定作,以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员的表演艺术。这种戏剧文化发展成熟以后,许多古老的剧种都向京剧靠拢,来求得新发展;而一些新兴的地方戏曲,如上海的越剧、沪剧,北方的评剧等更从京剧中吸取养料。
这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京剧也就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一个窗口。
早在1919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把京剧介绍到了东邻日本。1930年,他又到美国访问演出,并在美国获得了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1935年,他又出访前苏联,在那里与另外两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的布莱希特进行了交流。
继梅兰芳之后,另一位艺术大师程砚秋访问了欧洲。他在德国、法国等6个国家考察了他们那里的戏剧、音乐、电影艺术,向外国朋友介绍了中国的京剧艺术。
近年来,京剧艺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名牌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和京剧的专业。京剧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是绝大多数公认的"国剧".

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回乡二三事

--------------------------------------------------------------------------------

世上的事,许许多多,有的稍纵即逝,有的成了永恒的记忆。1956年,梅兰芳返乡访问演出,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圆润甜亮的梅腔,就给泰州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古城泰州披盛装,“万人空巷看梅郎。”3月7日下午5时许,梅先生刚踏上故乡的土地,顿时,爆竹声声,锣鼓齐鸣,十里长街,全城沸腾。保卫人员防止发生意外,要求司机将车开快一点,梅先生见此忙解释道:“这是家乡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应该和大家见见面。”边说边将身子探出车外,不停地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在通往招待所的市中心地区,他徐徐步行,频频招手。

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

在泰州本家陪同下到梅氏祖坟前祭扫

--------------------------------------------------------------------------------

乡情浓于酒,句句吐真情。梅兰芳回乡后,兴奋地告诉人们:“北京,我有个姑母还健在,她时常叮嘱我,有机会要回故乡看看,今日如愿,怎叫人不高兴?”并说。“女儿葆玥有演出任务,难以分身,要是全家人来,该有多好呀!”当介绍泰州族兄梅秀冬与他见面时,梅先生拉着老人的手,无限深情地说:"大哥,我终于回家来看望你们啦!"并呼夫人、玖儿与老人相见,谈了良久,情真意切。在市人民委员会召开的“欢迎梅兰芳返乡演出大会”上,梅先

1956年,梅兰芳率团返故乡

访问演出,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
生致词说:“返乡是我多少年的愿望,今天居然能达到目的,怎么叫我不高兴呢?在这次回来之前,南京陈副市长(遂衡)对我说,泰州是老解放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泰州人民英勇艰苦地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听了这句话,感到非常的骄傲与光荣,因为我也是泰州人。”
梅先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演出,放充个人收入,主动降低了票价。因为只演5场,故仍有很多观众还是买不到票。后来,干脆在城门口和坡子街上,架起了大喇叭,实况转播。虽说春夜寒气袭人,但黑压压的人群,秩序井然,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有个老太婆,奔波几天几夜,没有买到一张票,只好站在电线杆下

收听实况录音,梅先生唱戏一结束,她就当即奔到梅先生退场处,最后还是未能见到梅先生。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她说:"王瑶卿老先生说过,梅兰芳的相,程砚秋的唱,见不到梅先生的艺术形象,就是最大的憾事"。后来不知此事怎么让梅先生知道了,临别前一天晚上,特意让人送去一张票,老人喜出望外,十分激动地说:“梅大师回乡送戏进城,送票上门,我今生今世也忘不了他啊!”临行前梅兰芳说:“在我有生之年,今后一定再回来看看乡亲们!”又有谁知,这是他第一次返乡,也是他最后一次呢!泰州,铭记在梅兰芳的心中,梅兰芳永远活在泰州人民的心中。
桃李芬芳

--------------------------------------------------------------------------------

一代宗师梅兰芳,在他五十六个春秋(1904-1961年)的舞台实践中,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在努力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勇于创新,成功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首创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重要流派----“梅派”,举世瞩目,光耀千秋,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学者有其师,传者有其徒”。梅兰芳自1919年起,亲传门人数十,广传逾百,遍布祖国各地,乃至海外。为弘扬“梅派艺术”,振兴京剧事业,我们择梅门弟子资料陈列于此,随着时间的进展,将不断充实完美。
梅兰芳教戏格言

演员幼年学艺的基本工,非常重要,这如同盖楼房,一定要打地基,地基打得结实,房子就坚固耐久。学戏也是如此,所以青衣要从《三娘教子》、《二进宫》、《彩楼配》等, 入手。这些唱工戏,唱腔比较平正通达,做工也不多,适合小孩子学习,把这些戏演熟了,自然熟能生巧,本身就起了变化。

名称 作 者

--------------------------------------------------------------------------------

《梅兰芳纪念馆简介》 冯伶 刘华
《梅兰芳演剧观简论》 明光
《江总书记在梅苑》 陆镇余
《梅魂诵---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06周年》 陆荫
敬贺陆荫同志《梅魂诵》
陆希奎

介绍梅兰芳研究的主要学术著作

书 名 作 者 出版日期

--------------------------------------------------------------------------------

《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三集> 梅兰芳著 1953年第一版1981年再版
《梅兰芳文集》 梅兰芳著 1962年出版
《梅兰芳戏剧散论》 梅兰芳著 1959年出版
《梅兰芳舞台艺术》 许姬传著 1959年出版
《梅兰芳年谱》 王长发、刘华著 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使者梅兰芳》 王长发、刘华著 1995年出版
《我的父亲梅兰芳》 梅绍武著 1984年出版
《梅兰芳游美记》 齐如山著 1985年出版
《怀念父亲梅兰芳》 梅葆琛著 1994年出版
《梅兰芳艺术评论集》 中国梅兰芳研究会等编 1990年出版
《梅兰芳与二十世纪》 徐城北著 1990年出版
《梅兰芳与中国文化》 周姬昌著 1994年出版
《梅兰芳歌曲谱》 刘天华著 1979年出版
《梅兰芳传》 刘彦君著 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