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前妻:诗经与楚词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7 03:55:07
请尽可能说的通俗易懂些

诗经与楚词中间间隔 了300年,诗经里主要的都是四言诗,楚词开始了5言或杂言的诗歌

  从时间上说,《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600年。当中哪一首诗产生于哪一代,这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在这段大约600年间流传下来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楚词》到什么时候呢?是到战国的中期,作者是屈原,他生在公元前340年,出生是没有疑问,可以从《离骚》得到考证;但他的卒年前277年是有疑问的。您不要这么细,只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就是公元前479年,这是孔子的生卒年。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伟人,最伟大的人,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像他那样深远,那样的丰富。他的《论语》一共是20篇,511条,以后讲散文时再细讲。有一种说法,说《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从文献的研究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在孔子8岁时,就是公元前494年左右,已经有“诗三百”这样的文献记载了,“诗三百”就是《诗经》,因为到汉代把“诗三百”捧到经典的地位。虽然孔子编纂删改《诗经》是不可信的,但是孔子非常推崇《诗经》,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学诗,一个人就没法开口说话。我在给大学生讲课时对他们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走到哪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最突出的事情应该记住。像公元前500年,中国有个孔子在那里,公元前300年有个屈原在那里。回过来说,《楚词》的时间是战国的中期,就是公元前300年。战国是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蓬勃发展的时期。跟屈原同时代的还有孟子、有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诗经》是公元前600年,《楚词》是公元前300年,这个之间相差多少年?300年。这300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而是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春秋的后期到战国的前期,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所以社会形态要求文学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诗歌几乎是一张白纸,散文却应运而生。这个低谷正是散文发展的浪峰,第一个浪峰。
  第二在地域方面,《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它一共有305篇,15个诸侯国的国风。国风是160篇,雅是105篇,颂是40篇。15个国风,国就是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山西、河南;从陕西过来到河北、山东,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屈原是楚国人,是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人,所以《楚词》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这是第二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时间方面,第二个概念是地域方面。
  第三个概念,《诗经》主要是民歌,是集体歌唱,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而屈原是中国诗歌是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从《诗经》到屈原,中国诗歌发生了一个伟大的飞跃。什么飞跃呢?就是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抒发自己的心胸,自己的理想,对祖国,对家乡的爱的感情。
  《诗经》一共305篇,取其概述称为“诗三百”。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最先时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其他都排斥了,独尊儒家,把“诗三百”捧为《诗经》,“经”就是经典。我们知道,经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认识它,不能篡改它,修正它,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经典著作。汉代不仅把“诗三百”捧为《诗经》,而且摆在“五经”之首,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礼记》,易就是《周易》,春秋就是《春秋》。先辈教孙子辈的时候要这样背:诗——书——礼,易——春秋。而屈原的作品《楚词》保留下来是25篇,其中有二篇是伪作,是假的。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是《离骚》。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因此中国有个词,叫“风骚”。风骚并称表示文学才华。这本来是个很好的词,但在流变过程中就变味了,如说“你挺风骚的”,他会很生气的;其实应该是好得不得了。毛泽东诗词写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面再简单说说《诗经》305篇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呢?是反映社会现实,男女爱情的歌唱。大而言之,世界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人以外的客观世界,社会,战争,自然灾害都是客观世界。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喜怒哀乐,人的悲哀,理想,快乐,慰籍等等都是人的内在世界。《诗经》在反映客观世界方面有很多好的诗篇,例如像《罚檀》反映的劳动生活:“坎坎罚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你不干活,怎么取得别人这么多的粮囷?“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你不去打猎,你们家里怎么挂了这么多野兽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解释是,你们不干活却得到好吃的,不是白吃饭吗?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有一条,这首诗反映了阶级社会开始产生了这样一种劳而不食、食而不劳,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平均的社会。《诗经》的内容除了对客观社会的描写以外,就是对爱情的歌唱。它的第一篇是什么?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然后就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写的非常非常好。在《诗经》中对爱情的歌唱,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另外有一篇《静女》,写男女约会,男的已经来了,女的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急得不得了:“静女其姝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然后女的出来了,女的送给男的一个彤管,小伙子特别特别高兴,看得非常非常宝贵。有一种说法,彤管那是笔,而有的说是茅草,但不管怎么说,它表明一件普通的东西,一旦染上爱情的情感,就变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信物。而信物在相爱的人的眼中,它比什么都宝贵。所以诗最后说:“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因为彤管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另外,像很美的诗歌叫《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朔洄从之,道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它写出了人的一种追求,对心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那样一种朦胧的状态。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在哪里?在追求的过程中是最美好的,一旦得到手,最美好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变化。
  《诗经》的形式,我想讲两个方面。我刚才说,原始歌谣是两个字一句,而《诗经》基本句型是四个字一句,所谓四言诗。而从《诗经》以后,四言诗就不是主流了。汉代的《乐府》诗是五言诗。写四言诗,有个别人写的很好,例如,曹操,他写《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是什么?是最早造酒的人,指酒。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从句式方面说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两言,到四言,到五言,到七言,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另外,《诗经》在章节方面有一个特色,第一段以后的第二段只改变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其它完全一样,只在关键的地方有几个不同。这种重复形势叫“复踏”。例如写一个失恋人“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歇兮。”你看,只改变了四个字。在以后的民歌中,经常有这种“复踏”形式。这种“复踏”形式表明了一种情感,一次歌唱之后,还可以反复歌唱,反复歌咏。它的缺点是比较呆板,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后来的文人,很少这样写。
  在艺术表现方面,诗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手法是“比兴”。所谓“比”,以此物比彼物,如说,她脸像苹果一样;所谓“兴”,是先描写一件事物作为开头,但下面写的并不是这件东西,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如,“山丹丹开花那个红艳艳,革命人民跟着毛泽东”,“山丹丹开花”与“跟着毛泽东”是没有关系的,它是一种兴起,不能一张嘴就唱“跟着毛泽东”。在《诗经》当中有“比”,有“兴”,有“比兼兴”,例如像“关关雎鸠”就是“比兼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永久,纯洁,这是“比”。也可以说,没有比的意思,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叫“比兼兴”。“比兴”的手法是《诗经》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再谈《楚词》,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从内容上说,最精华是《离骚》。我要把中国文学上第一的东西,最突出的东西,一定告诉前辈们。《离骚》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诗歌,一共有2470

楚词也多用四字句,但最后一字大部分为“兮”。

秦代以前中国的文化,除了上面讲的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之外,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诗歌,一个散文。而在诗歌方面又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词》。从时间上说,《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600年。当中哪一首诗产生于哪一代,这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在这段大约600年间流传下来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楚词》到什么时候呢?是到战国的中期,作者是屈原,他生在公元前340年,出生是没有疑问,可以从《离骚》得到考证;但他的卒年前277年是有疑问的。您不要这么细,只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就是公元前479年,这是孔子的生卒年。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伟人,最伟大的人,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像他那样深远,那样的丰富。他的《论语》一共是20篇,511条,以后讲散文时再细讲。有一种说法,说《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从文献的研究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在孔子8岁时,就是公元前494年左右,已经有“诗三百”这样的文献记载了,“诗三百”就是《诗经》,因为到汉代把“诗三百”捧到经典的地位。虽然孔子编纂删改《诗经》是不可信的,但是孔子非常推崇《诗经》,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学诗,一个人就没法开口说话。我在给大学生讲课时对他们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走到哪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最突出的事情应该记住。像公元前500年,中国有个孔子在那里,公元前300年有个屈原在那里。回过来说,《楚词》的时间是战国的中期,就是公元前300年。战国是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蓬勃发展的时期。跟屈原同时代的还有孟子、有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诗经》是公元前600年,《楚词》是公元前300年,这个之间相差多少年?300年。这300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而是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春秋的后期到战国的前期,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所以社会形态要求文学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诗歌几乎是一张白纸,散文却应运而生。这个低谷正是散文发展的浪峰,第一个浪峰。
第二在地域方面,《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它一共有305篇,15个诸侯国的国风。国风是160篇,雅是105篇,颂是40篇。15个国风,国就是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山西、河南;从陕西过来到河北、山东,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屈原是楚国人,是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人,所以《楚词》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这是第二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时间方面,第二个概念是地域方面。
第三个概念,《诗经》主要是民歌,是集体歌唱,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而屈原是中国诗歌是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从《诗经》到屈原,中国诗歌发生了一个伟大的飞跃。什么飞跃呢?就是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抒发自己的心胸,自己的理想,对祖国,对家乡的爱的感情。
《诗经》一共305篇,取其概述称为“诗三百”。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最先时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其他都排斥了,独尊儒家,把“诗三百”捧为《诗经》,“经”就是经典。我们知道,经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认识它,不能篡改它,修正它,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经典著作。汉代不仅把“诗三百”捧为《诗经》,而且摆在“五经”之首,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礼记》,易就是《周易》,春秋就是《春秋》。先辈教孙子辈的时候要这样背:诗——书——礼,易——春秋。而屈原的作品《楚词》保留下来是25篇,其中有二篇是伪作,是假的。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是《离骚》。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因此中国有个词,叫“风骚”。风骚并称表示文学才华。这本来是个很好的词,但在流变过程中就变味了,如说“你挺风骚的”,他会很生气的;其实应该是好得不得了。毛泽东诗词写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面再简单说说《诗经》305篇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呢?是反映社会现实,男女爱情的歌唱。大而言之,世界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人以外的客观世界,社会,战争,自然灾害都是客观世界。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喜怒哀乐,人的悲哀,理想,快乐,慰籍等等都是人的内在世界。《诗经》在反映客观世界方面有很多好的诗篇,例如像《罚檀》反映的劳动生活:“坎坎罚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你不干活,怎么取得别人这么多的粮囷?“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你不去打猎,你们家里怎么挂了这么多野兽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解释是,你们不干活却得到好吃的,不是白吃饭吗?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有一条,这首诗反映了阶级社会开始产生了这样一种劳而不食、食而不劳,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平均的社会。《诗经》的内容除了对客观社会的描写以外,就是对爱情的歌唱。它的第一篇是什么?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然后就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写的非常非常好。在《诗经》中对爱情的歌唱,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另外有一篇《静女》,写男女约会,男的已经来了,女的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急得不得了:“静女其姝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然后女的出来了,女的送给男的一个彤管,小伙子特别特别高兴,看得非常非常宝贵。有一种说法,彤管那是笔,而有的说是茅草,但不管怎么说,它表明一件普通的东西,一旦染上爱情的情感,就变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信物。而信物在相爱的人的眼中,它比什么都宝贵。所以诗最后说:“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因为彤管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另外,像很美的诗歌叫《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朔洄从之,道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它写出了人的一种追求,对心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那样一种朦胧的状态。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在哪里?在追求的过程中是最美好的,一旦得到手,最美好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变化。
《诗经》的形式,我想讲两个方面。我刚才说,原始歌谣是两个字一句,而《诗经》基本句型是四个字一句,所谓四言诗。而从《诗经》以后,四言诗就不是主流了。汉代的《乐府》诗是五言诗。写四言诗,有个别人写的很好,例如,曹操,他写《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是什么?是最早造酒的人,指酒。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从句式方面说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两言,到四言,到五言,到七言,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另外,《诗经》在章节方面有一个特色,第一段以后的第二段只改变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其它完全一样,只在关键的地方有几个不同。这种重复形势叫“复踏”。例如写一个失恋人“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歇兮。”你看,只改变了四个字。在以后的民歌中,经常有这种“复踏”形式。这种“复踏”形式表明了一种情感,一次歌唱之后,还可以反复歌唱,反复歌咏。它的缺点是比较呆板,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后来的文人,很少这样写。
在艺术表现方面,诗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手法是“比兴”。所谓“比”,以此物比彼物,如说,她脸像苹果一样;所谓“兴”,是先描写一件事物作为开头,但下面写的并不是这件东西,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如,“山丹丹开花那个红艳艳,革命人民跟着毛泽东”,“山丹丹开花”与“跟着毛泽东”是没有关系的,它是一种兴起,不能一张嘴就唱“跟着毛泽东”。在《诗经》当中有“比”,有“兴”,有“比兼兴”,例如像“关关雎鸠”就是“比兼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永久,纯洁,这是“比”。也可以说,没有比的意思,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叫“比兼兴”。“比兴”的手法是《诗经》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再谈《楚词》,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从内容上说,最精华是《离骚》。我要把中国文学上第一的东西,最突出的东西,一定告诉前辈们。《离骚》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诗歌,一共有2470多个字。像《孔雀东南飞》才1600多字。它是最长的,最伟大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抒发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政治抒情诗,非常非常之了不起。屈原的其它作品,如《九歌》,一共11篇,《九章》一共九篇,都是神话传说的神,山神,河神,湖水之神等等。《九章》是后人给的概念。把屈原的九篇东西放在一起,叫《九章》。还有《天问》。我只把《离骚》这最精彩的东西简单地说一下。屈原的作品以《离骚》为代表,它最大的特色,我认为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为悔。”只要我认为心中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德行,美好的思想,哪怕是九死而不后悔,这样一种九死不悔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或者重要的核心。屈原对自己祖国,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当自己祖国的首都鄞都被打破以后,他写了著名的诗歌《哀鄞》,鄞就是鄞都,为鄞都而悲哀。其中最后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不管飞到哪里还要回到自己的故乡,狐狸不管在什么地方,临死的时候都让自己的头朝着自己出生的山丘;鸟者,禽也;狐者,兽也;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思,何况人乎?这样一种热爱故乡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精神。在后来的汉《乐府》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也是这种意思,北方的马依恋北方吹来的风,南方的鸟筑巢时总要作在朝南的枝上。我们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很多很多人农村是他们的家乡,对于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一定要有真诚挚著的爱。我曾对大学生讲,一个人对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没有真诚的爱,他绝对不会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说他爱国,是假的!是骗人的!连家乡都不爱,还爱什么祖国。因此,热爱家乡的感情决不是狭义的感情,是值得珍惜的感情。从屈原开始,就把这种精神融化到中国人的血液中。
除此以外,屈原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好修为常”就是喜欢自我修养,洁身自好,不管别人怎样,我一定要保住自己纯洁的心灵。在《离骚》有一句名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我饮着木兰花坠落下来的露珠,晚上我吃秋菊落下来的花,这说明他内心纯洁,饮的是纯洁的露,吃的是纯洁的花,这样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他25首诗歌中,有一首诗歌叫《渔父》,不是他写的,是后人伪托在屈原的名上,实际上不是他写的。当屈原被楚怀王不信任之后,楚怀王本来就很喜欢屈原的,后来因为令尹子兰挑拨离间,楚怀王就疏远了他,而且把他流放了。屈原被流放以后形容枯槁,面目憔悴,又孤又零,认为自己的好心,楚怀王不用,自己的理想和提出的主张楚怀王不重用,满腔悲愤,在河边徘徊,行吟泽畔。老渔翁见到他,哎呦,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不是屈原吗?不是做很高的官吗?你何至于此呀?怎么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整个人世都很混浊,就我一个人很清;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都喝醉酒,就数我清醒。“是以见放”因为这一点所以我被流放了,混浊的世道容不得你。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国家人都疯了,就是国王没有疯,但是全国的人都认为国王是疯的。渔父听后就对屈原说:“举世皆浊”你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你也把那泥水搅起来,把自己的身上也搅脏了,和大家一样吗,一起鸣!“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和大家一样一起醉不就完了吗?这不挺好吗?屈原回答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古代洗头叫“沐”,洗身上叫“浴”。我听说,刚刚把我的头洗干净,要拿起帽子戴的时候,要弹弹帽子才戴上去,要是帽子脏不就把头弄脏了吗?新洗完澡的,要把衣服抖一下才穿上,因为身上刚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脏的话就把身上弄脏了。后来晋朝有个诗人左思写到:“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要有一种这样高尚胸怀,在千仞的高冈上,把衣服抖一抖,在万里清河里,把脚洗得干干净净。因此有一个成语叫“振衣千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屈原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为什么这样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哪能以干净身体去遭受不干净的外物的污染呢?所以“我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宁可跳到汨罗江里死掉,葬身在江鱼之腹。这首诗歌有很多学者认为不是屈原写的,事后纪录这样一件事情,混杂到屈原的诗歌中来。25首诗包括了这一首,表现了屈原“好修为常”“洁身自好”的精神,这样一种精神。所以屈原是非常伟大的。屈原5月5日投落到汨罗江里,老百姓知道后赶紧划船去搭救他,所以留下了个“龙舟竞渡”,说明人民对屈原非常热爱。人们一看没有把屈原的遗体找到,就用河边芦苇叶子包上事物扔到江中,希望江鱼不要吃我们伟大诗人的遗体,送东西给鱼吃,因此有端午节包粽子,缅怀伟大的屈原。2300年来,我们中华子孙还是祖祖辈辈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和怀念伟大诗人屈原;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真正爱人民,那么人民会一代一代永远爱戴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三个伟大诗人,流传很广,深得人民喜爱。第一个就是屈原,第二个是李白,第三个是苏东坡;当然杜甫也是深受喜爱的诗人,但他流传的故事不多。这三个人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再说一点,屈原的诗歌也有四言诗,像《橘颂》。这是他早年写的一首诗,是中国诗歌世上第一首咏物诗,把一个事物作为歌咏的对象,如歌咏枇杷,歌咏菊花,歌咏珠穆朗玛峰等等。这首诗歌颂什么精神呢?歌颂橘子“独立不迁和深固难涉”橘子有一种本性,当写咏物诗的时候要记住两条:第一要紧扣住这个事物,看他有什么特点;第二又要脱离这个事物,在歌颂当中要有自己的感情,树立一个道理。我们经常说“不即不离”,不完全靠在上面,但又不完全离开,单单就是歌颂这个东西,这样的咏物诗没意思,写到再好不过惟妙惟肖而已。一定要在咏物当中寄托人生的哲理,有情感在里面。屈原的《橘颂》就是好的咏物诗。(联想到晏子的故事)……晏子在那里坐着,楚王就让人绑一个人从他面前过,楚王假装问,这是谁也?回答说,他是晏子国家的人。怎么啦?他偷东西了,从而想侮辱晏子。楚王说,你们国家的人是不是都善于偷东西呀?晏子就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水土不一样。这个人在我们国家从来不偷东西,到你们国家就偷东西了,因为你们国家的水土适于小偷。由此可知,晏子这个人非常聪明。他还有一个故事,他出使外国,这个国家不给他开正门,让他走旁门,他坚决不走,他说,出使狗的国家,才从狗洞里钻进去。回答的非常巧妙。他身材不高,楚王说,你们国家没有人才吧?因此才挑选你,派你出来。晏子说,我们国家有个规定,什么样的人派到什么样的国家,我是我们国家最不行的人,所以被派到你们国家里来。晏子为人非常谦和,而为他赶马车的人却趾高气扬的样子。车夫的妻子看到宰相晏子非常谦和,可是自己的丈夫趾高气扬,就要跟他离婚。从此,车夫认识到自己不对,改变了态度。晏子的故事都非常精彩,这里可以说是一石打三鸟。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刻画了晏子,刻画了车夫的妻子,这个女人不简单,还刻画了车夫,故事一共短短几行。因此《橘颂》歌颂了受命不迁生国南兮这样一种精神。“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就是在人世间,头脑要非常清醒,不随波逐流,我自己有独立的想法;“横而不流”就是中流砥柱。屈原这首诗是四言诗,是他年轻时写的,从这里可以看到诗歌从四言像杂言过渡的一个痕迹。他后来再写诗歌的时候,有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为主。中国诗歌从二言到杂言的发展过程中,《楚词》这个阶段有个不规则的时期,还没有定型。到了汉代,再向前发展,又从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以五言诗为主。到南北朝的时候,开始有七言诗。

呵呵。大家找的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