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纯与孙小梅的关系:诸葛亮为什么要联吴抗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05:02:17
诸葛亮(181-234)出山后,采取了联吴抗魏的方针,诸葛亮为什么要采取那种方针,我觉得孙权(182-252)也没比曹操(155-220)好多少,甚至还不如曹操,至于后面的曹丕(187-226)曹睿(205-239),和孙权也差不了多少。既然这样,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联吴抗魏,联魏抗吴也没什么坏处,还有吴国(229-280)也是和蜀汉(221-263)的长期联合才成为三国(220-280)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存在51年(次则魏国(220-265)存在45年,三则蜀汉,存在42年)

gsxy - 秀才 三级说的“三国当中,魏国的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统一全国的决定权在魏国手里。吴国没有多少要灭蜀的打算,而魏国一直有的”是对的,但后面的分析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1。蜀国最弱,所以他是没有选择权的。准确地说是吴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选择了联蜀抗魏。
2。联魏抗吴的问题。联合是要有实力的,你想联魏抗吴,魏国同意吗?以魏国的最强,蜀国最弱,魏是不会接受“联合”的,它只会接受“投降”

三国当中,魏国的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统一全国的决定权在魏国手里。吴国没有多少要灭蜀的打算,而魏国一直有的。上上策当然是联吴抗魏啊,如果是和魏国联合把吴国灭了,基本上蜀国的日子也不多了。没听说过唇亡齿寒吗,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外交家。他聪明智慧、开诚布公、鞠躬尽瘁的精神为后世所传颂。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死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少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仲、乐毅,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名士,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战略构想
  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襄阳“躬耕陇亩”。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屯兵新野,幕僚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草庐,诸葛亮与其相见。当时,诸葛亮精辟地分析形势,提出建议。他用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概括了当时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局面。说曹操拥有百万之众,狭天子而令诸侯,无法与他争锋。而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历经三代,地势险要,人民归附,贤能之士能为他所用,只能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接着阐述道,荆州北据汉、沔二水,向南通往南海,东面连接吴郡、会稽,西边通达巴郡、蜀郡,这正是用武之地。而其主刘表不能守住这块地方,大概是上天资助将军的一块宝地。还分析益州地形险阻,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北面威胁,境内富庶却不知抚慰百姓,智能之士渴望得到贤明主人。诸葛亮指出,将军是汉朝皇室后裔,信义闻名四海,如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之地,向西和好诸戎,向南安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发生变化时,就命令一员上将,率荆州部队向宛县、洛阳进军,将军可亲自率领益州军队出师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食蓝、酒壶迎接将军?结论是汉室可兴,霸业可成。刘备听后充分肯定,说“善!”从此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密切,说我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诸葛亮从此辅佐刘备。在当时魏、吴、蜀大三角关系中,形成富有远见的联吴抗魏,和诸戎,抚夷越,兴汉室,成霸业的外交战略思想。
  紧急磋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退至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紧急了,请让我奉您的命令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随同鲁肃到柴桑去会见孙权。当时孙权正在坐山观虎斗。诸葛亮拜会孙权时,分析形势,晓以利害。说现在海内大乱,将军起兵占据江东,刘豫州在汉水以南聚集部队,与曹操共争天下。当今曹操铲削群雄,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已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度量自己的力量而决定对策。如果您能用江东的兵众与中原曹操的军队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曹操断绝来往;如果不能,您何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向他称臣投降!现在您表面上有服从他的名义,内心却犹豫不决,事情紧急而不作决断,大祸很快就要临头!这时孙权反问,如像您说得那样,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投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坚守至义不肯屈辱投降,况刘豫州是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众多士人仰慕他,如同水流向大海一样,倘若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怎么能再作曹操的臣下呢!孙权听后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地和十万将士去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定!除了刘豫州,没有人可以与曹操抗衡,但刘豫州刚遭到失败,怎么能抵抗得了这么强大的敌人?针对孙权的疑虑,诸葛亮阐述道,刘豫州虽然兵败于长阪,但现在回来的将士及关羽的水军共有精兵万人。刘琦召集江夏的将士,也不少于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他追赶刘豫州时,轻装骑兵一昼夜走三百余里路,这正是‘强弩发出去的箭,在射程末了时,它的力量连鲁国生产的薄绢也穿不透’。所以兵法上忌讳这种做法。况且北方之人,不熟习水战,此外,荆州归附曹操的百姓,不过是被曹操的大军所逼迫,并不是从心里服从。现将军如果能命令猛将率领将士数万,与刘豫州同心协力,一定可以击败曹操的军队。曹操失败,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吴地的势力就会增强,天下三足鼎立的形势就会形成。事情成败,就在今天。诸葛亮之言,有理有据,孙权听后,产生共识,非常高兴,从而形成联吴抗魏局面。这是诸葛亮亲自出马参加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外交磋商。会见后,孙权即派周瑜、程普、鲁肃及3万水军,随同诸葛亮会见刘备,形成吴蜀联军,奋力抵御曹操,赢得赤壁大战的重大胜利。刘备借机收取江南。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统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迎刘备入蜀,攻击张鲁。占领成都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与魏、吴形成鼎足之势。
  遣使赴吴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于永安病故,刘禅继位,改年号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建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领益州牧。全国的军、政、财和外交大权,事无巨细,皆由诸葛亮决定。此刻,诸葛亮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派遣使者出使吴国,恢复外交关系。刘备死后,吴国继续向魏国称臣,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待蜀国,仍陈兵于吴蜀边境。正当诸葛亮深虑孙权获悉刘备去世消息会有其它考虑时,尚书邓芝来见诸葛亮,说皇上幼弱,刚刚即位,应派遣使节重申对吴和好。诸葛亮说,我考虑这个问题好久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使者人选,今天才找到 。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于是诸葛亮选派邓芝去东吴与孙权修好。临行前,诸葛亮指示邓芝,到东吴后,可先向张裔请教如何同孙权谈话。张裔离开蜀国到东吴已有数年,潜伏在那里,孙权不知道,实际上是诸葛亮留在东吴的情报人员。事实证明孙权果然疑孤,未及时接见邓芝。邓芝说,我这次来,不仅仅是为蜀国考虑,也是为吴国着想。这时孙权才接见邓芝,说我确愿与蜀国和好,然而担心蜀主幼弱,国小力单,一旦被魏国钻了空子,便不能保全自己,故犹豫不决。邓芝说,吴、蜀两国占有四州之地,大王是当今著名的英雄,诸葛亮是一代豪杰。蜀国有重重险要地势,东吴有三条大江,双方优势结合,两国像唇齿一样,相依相伴,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与魏鼎足而立,这个道理自然而然。大王倘若委身侍奉魏国,魏国必然期盼大王您入朝朝拜,要求太子作人质到朝廷供人使唤,如不从命,就以反叛为借口派兵讨伐,蜀国也必然顺流而下,利用可乘之机发动进攻,这样,江南之地就不再属大王所有。孙权听后沉默好久说,你说得对。于是和魏国断绝关系,与蜀国和好。 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孙权派张温到蜀国回访。从此,两国使者往来不断,通报情况,传递书信。后来,蜀国再次派邓芝访吴,双方能坦率交换意见。孙权称赞邓芝,“和合二国,唯有邓芝。”事实表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坚持联吴抗魏,外交取得成功。平定南中刘备东伐魏国时,蜀国南中诸郡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国后方。诸葛亮执政,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孙权对南中的支持。经过两年的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南征四郡,接受马稷建议,采用攻心战术,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后,诸葛亮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起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官吏,不留军队、不运粮草,自行治理;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年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这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凯旋,回到成都。此后,东吴难以再利用民族矛盾牵制蜀国,也为诸葛亮北伐魏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重申结盟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派遣陈震为使节到东吴。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夏,吴王孙权称帝并通报蜀国。蜀国的大臣们认为名号体制不顺,与吴国结交没有益处,应该显示正义,跟他们断绝友好盟约。诸葛亮以大局为重,说孙权有僭号之心已久,我们所以忽略他分裂念头,是想要他分兵牵制魏国,给我们作援助。现在如果明确断绝关系,他对我们的仇恨必定会加深,我们就需要转移兵力加强东部的防守,与吴国对抗。这样,必须先吞并他们的土地,然后才能讨论攻取中原。指出先帝友好地和吴国结盟,都是适应形势,灵活变通,深思长远利益的作法,绝不能意气用事。还说孙权僭号不顺的问题,不宜公开表态。于是以陈震为卫尉前往东吴,祝贺孙权称帝。事先,诸葛亮致函在东吴任职的兄弟诸葛谨,介绍陈震。陈震进入吴国后,到各地访问,会见众多官员,重申双方友好结盟如同当初,并提高到新的水平。宣传双方共同决心讨贼,就没有不能消灭的敌人!陈震到了武昌,孙权与陈震“升坛歃盟”,约定将来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陈震回蜀后,受到表彰,被封为城阳亭候。诸葛亮在这关键时刻,力排众议,以外交行动巩固了双边关系。
  “天下奇才”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对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形成和对蜀国的突出贡献,不仅被历代所传颂,甚至被神化为能神机妙算的“天下奇才”。实际上,他不是神,是个普通人,是个杰出的小国领导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乐意结交名士,善于观察、分析形势,注意多方听取意见,实事求是地掌握三方关系,各方内部变化,蜀国的内部情况和周边环境,适时提出战略、策略并能果敢地采取行动,取得成果。他重视调研,精于办案,认真搞好每次出访和接待,他考虑问题缜密,善于运用外交技巧,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壮志未酬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五次北伐征魏。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其志,大有“吞魏之志”。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后主称诸葛亮“功德盖世”。被赠为武乡候,葬于汉中定军山。景耀6年(公元265年),魏国攻占成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实现蜀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宏愿。主要原因是:首先,在三个国家中,魏国综合国力最强,吴国次之,蜀国经济、军事实力最弱,不具备由蜀国统一的客观基础。其次,联吴抗魏战略,在一段时期未能得到贯彻。从赤壁大战获胜到刘备逝世这15年间,关羽在镇守荆州这个魏、蜀、吴矛盾交叉、形势错综复杂的战略要地时,未能妥善应对局面,被东吴所杀害;刘备不能从大局出发,只考虑为关羽报仇,意气用事,败于陆逊之手,葬送了联吴抗魏取得成果的历史性机遇。再次,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诸葛亮未能也无力为当时和而后的蜀国生存发展作出妥善的人事安排。再有,诸葛亮在军事、人事、处理内部关系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误。此外,吴国面对强大的魏国,与蜀国联合是动摇的、犹豫的,有时还“欲进图蜀”。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蜀国最终的悲惨结局。

我认为准确的答案: <<易中天品三国>>大约是11-14集就有讲到,诸葛亮跟吴国鲁肃的政治策略都是三分天下,而这三分天下都基本上指的 魏,蜀.吴. 而魏强则蜀.吴.弱,必然要联吴抗魏.
其二,魏第一次打荆州,第二次赤壁之战都是对着蜀国的,刘备当时势力太弱没办法找到了吴.

因为当时诸葛亮知道魏国实力强大,不会愿意和自己同盟,假设同盟,蜀魏灭了吴,那到时候,魏国比蜀国始终强大,到最后,魏国还会反咬一口,灭了蜀,诸葛亮就是知道会这样,所以不和魏同盟,反过来想,蜀魏实力相差不大,即使2国先把魏国灭了,吴国也不会冒然出兵攻打蜀,这就给了蜀更多机会去打击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