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无限流量手机卡:刘备哭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8:31:35
包括哭的哪几次背景资料 哭时的环境评论等等 越全越好 追加分不是问题 非常急求 谢谢

刘备哭管亥

管亥已是战得精疲力竭,全凭一口气撑着,此时看面前这高大强壮的敌将满眼杀气怒火,浑身强健的肌肉鼓起,似是充满了力量,狂怒中举起方天画戟便要劈下,知道这一击便是石破天惊之势,自己再难抵挡。

他却也不肯束手待毙,当下拼尽余力,举起大刀,向封沙劈去,只想以命换命,纵然自己死了,也要劈伤他,让主公有机会杀了他!

封沙双臂贯满力量,用力握紧方天画戟,狠狠向前劈去。

便似一条火龙狂冲而前,重重击在迎面扑来的豺狼头上,将豺狼击得向后惨叫飞出般,那管亥的大刀被方天画戟重击在刀锋处,轰然巨响中,向一边飞出。管亥满手鲜血,竟然被这轰天一击震伤了手骨,虎口直裂至近腕处,鲜血狂流,喷洒于地,再无力抓住刀柄,让它飞了出去,重重摔在地上,发出一声震响。

封沙眼角一瞟,见刘备正带着太史慈,拍马狂驰而来,当下不肯放松,举起方天画戟,眼中神光四射,奋尽力气,向管亥迅猛劈下。

刘备正在打马狂奔,狂风劈面,打得脸生疼,却是丝毫未觉,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地盯着那战斗中的两员猛将。

待看到那持戟猛将击飞了管亥手中大刀,再度举起方天画戟,凶残地劈向管亥,而管亥已是无有抗击之力,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举戟劈来,刘备不由心胆俱裂,放声狂呼道:“不要!!!”

这一声嘶喊声中,带着无尽的恐惧和悲痛,在旷野上远远传开。

身边的一切仿若都进入了梦靥之中,在刘备恐惧双眼中,前方的情景都似化为了慢镜头,那凶残的敌人举着锋利长大的重戟,缓慢而又凶狠地劈在自己亲信部将的胸前。而管亥受了这一击,胸骨慢慢地塌陷进去,戟锋劈碎了铠甲,直抵后背。

刘备眼睁睁地看着那雪亮的戟尖和月牙刃自管亥背后探出,随即收了回去。管亥的身体仰天飞出,在那胸前、背后,同时喷出了大量的鲜血,慢慢地喷洒在风中,那鲜血狂喷时的凄凉美感,让刘备不由看得呆了,两行灼热的泪水,自眼中缓缓流下。

霎时间,天地变色。刘备只觉一阵头晕目眩,几乎从马上摔下来,望着那在空中摔落的强壮身体,一股剧烈的痛苦自胸中涌出,沉积在心口之上,让他痛不欲生。

太史慈也是脸上变色,大声呼喝着,拍马冲向前去,便要与刘沙一决高下,看看单凭自己一人之力,能否挡得住他狂风暴雨般的进攻。

与此同时,弩箭漫天飞射,直向封沙射去。后面的弩兵已经赶到刘备身边,大声喘息着,扣动扳机,乱箭射向前方的敌将。

封沙眼见乱箭袭来,自己纵然不惧,却怕狂野天星中箭受伤,当即拨马而回,直向北方驰去。

太史慈追了几步,却不得不挥枪拨打雕翎,又怕被后面的弩箭手误伤,又担心主公的安危,只得勒马退回去,守护刘备。

刘备打马狂奔,奔到管亥身边,跳下马去,抱起他沉重的身体,大声狂呼道:“管亥,管亥!你怎么样了?”

管亥浑身染满鲜血,胸前背后仍在不断地涌血,面白如纸,听得他的呼声,费力地睁开眼睛,看到主公来了,眼中不由现出一抹喜色,随即化为羞惭,喃喃呻吟道:“主公,我对不起你,我把平原城给丢了!”

刘备看着垂死的部将,心中剧痛无比,满眼泪水狂涌而出,紧紧抱住他染血的身子,哽咽道:“管亥,平原城丢了有什么打紧,我们还有兖州,还能东山再起!你一定要好起来,跟我一同征战天下,打下这大好江山,让后世人都记得你的英名!”

管亥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费力地道:“主公,我已经不能再跟随你了。只盼你在关、张、太史将军的辅佐下,平定天下,我在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

太史慈此时也下了马,持剑走到刘备身边守护,闻言深觉惨然,不由也红了眼圈。

管亥抬起头,望着他英武的面庞,吃力地道:“太史将军,主公的安危,便交与你了。求你一定要保护好主公,送他回兖州,千万不能让他出了什么意外!”

太史慈含泪点头,温声道:“管将军,你尽管放心。我就是死,也不会让主公受一点伤害!”

管亥脸上露出了一丝欣喜的笑容,目光落在刘备那充满魅力的脸庞上,心中苦痛,却勉力微笑道:“主公,我去了!要记得你说过的话,让天下的穷苦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再受土豪劣绅的欺凌!”

言毕,管亥瞑目而逝,浑身上下,便似从血海中捞出来的一般,到处都是鲜血。

刘备抱住他的身子,放声大哭,直哭得肝肠寸断,几乎晕去。

管亥跟了他这么多年,一直敬他如父兄,情深谊厚,如今刘备眼睁睁地看着他在自己面前被强敌杀害,却是无力救援,心中强烈的愤恨痛苦,几乎把他的心撕得粉碎!

远处马蹄声响起,太史慈举头望去,却见张辽带着骑兵冲杀过来,后面还有高顺率步兵一路奔行,直向这边而来。而那武威王刘沙,去而复回,带着大批弩兵赶至,似是要以他的弩兵来消灭本方的弩兵。

太史慈心中惶急,只怕他们冲过来伤到刘备,便拉起刘备,大声叫道:“主公!敌军上来了,我们快走!”

他也不管刘备愿不愿意,硬拉着他上了马,牵着他的马缰,打马狂奔,一路向南狂驰而去。另外几个亲兵抱着管亥尸身上了马,打马如飞,跟着太史慈、刘备向南逃去。

身后弩兵在太史慈的命令下,拦在路上,阻挡追兵,一定要让主公顺利逃远。

看着漫野袭来的大军,弩兵们虽是心中害怕,但想起主公待自己的恩义,还是举起强弩,努力抵挡着敌军进攻。

封沙挥手喝令前方士兵停下,自己身后的弩兵立即上前,举起强弩,准备与敌人对射。

巨盾兵自后面跑来,举起巨大的盾牌,挡在弩兵身前。

看着敌军弩兵在巨盾兵的防护下,一步步地向自己这边逼近,便似铜墙铁壁缓缓挤过来,平原弩兵心中惶恐,见他们进入了射程,不得不将弦上强弩发射出去。

箭雨漫天,直射向巨盾兵后面的强弩兵。六百弩兵同时发射,其中大量还是连弩,飞向空中的箭矢有千余枝,在空中奔射呼啸,声势极为慑人。

弩兵们忙低头弯腰,与持盾的壮汉们一同躲在盾后。噗噗声起,那些方簇箭射中了盾牌,却无法穿透进去,对盾后的弩兵丝毫没有伤害。

待这一轮齐射过后,青州弩兵都直起腰,擎起强弩,指向前方。

平原弩兵已是吓得脸色惨白,站在旷野上,呆若木鸡。

因为来得仓促,在野地中遇到敌兵,都没有来得及设置工事。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在敌军弩兵攻击范围之内,岂不是十分危险?

平原弩兵们手忙脚乱地给强弩上弦,只是这强弩上起弦来十分麻烦,比用弓费事得多,一时之间,也上不好弦,也只是拼命节省时间,希望能在敌军攻击前准备好,提前予以还击。

一些弩兵收起强弩,回身狂奔,只希望能逃出敌军射击范围,或是找些岩石来遮蔽,也不至于如此危险。

在弩兵将官的大声发令后,青州弩兵都将利箭射了出去。利箭穿空,铺天盖地,直向前方呆立着拼命上弦或是大步奔逃的平原弩兵射去。

强劲的弩箭霎时便将数百名平原弩兵覆盖在下面。一阵乱响过后,那些呆立在旷野上的弩兵尽皆身中数箭,软软地倒在地上。

鲜血自他们的身上流出,染红了地面。这一片旷野,已成血沃之土!

那些狂奔而逃的弩兵们,也大都没有逃过弩箭的袭击,被后面射来的箭矢穿透了后背,扑地而倒,在地上痛苦挣扎,最终还是在地面上苦苦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封沙面色凝重,大手一挥,身后大军冲上前去,占领了敌方刚才的阵地。

士兵们擎起利刃,在地上敌军的尸体上都戮了几下,免得他们装死。在为垂死的敌兵解除痛苦后,他们抢过敌兵身边的强弩,人手一枝,以备战时所用。

慕容林跟随在封沙身边,看了弩兵决战,暗自心惊不已。若在草原上,自己能有这样一支精锐弩兵,早就可以横扫草原了。如今只盼武威王说话算话,赏赐给自己足够的军械,让慕容一部称雄于北方,将来也好为叔父报仇雪恨!

刘备,也许你认为他是宽和的仁人君子,他以仁略冠天下,每次夺城后总先安抚百姓,百姓之所恃而幸。也许你认为蜀国是因刘备的“仁”而建立起来的。但细看演义,我们却可以发现,演义中多次写刘备之哭,而许多次“哭”又是在恰是时机之刻。在我看来,刘备的江山可以说是“哭”出来的。
先从前面说起,公孙瓒兵败袁绍,在逃中,遇赵云,后赵云救了公孙瓒,成为公孙瓒手下一猛将。在刘备北海救孔融时,曾向公孙瓒借兵,遂与赵云初次相遇,惜其勇,临别时与赵云哭别。这一哭,刘备哭进了演义中文武双全、地位仅次于关、张的赵云的心,使赵云在公孙瓒兵败后就直接来投刘备。从表面看,刘备是从心中哭别赵云,得赵云心,事实是如此吗?此真是为招贤而哭么?在我看来,刘备是为其雄心而哭吧。
后来,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向孙权“借取”荆州不还。周瑜施计,佯许孙权之妹与刘备,欲幽禁刘备换回荆州。后刘备有些乐而忘返,诸葛亮施计假称曹操起兵杀奔荆州,让刘备回荆州。当赵云告知刘备荆州危机时,刘备一句“你且暂退,我自有道理”,道出了刘备的胸有成竹和智慧。此时刘备上演了一出“男儿有泪妻前弹”的哭剧。见了孙夫人,先“暗暗垂泪”,跪告夫人,再“泪如雨下”,使得孙夫人为了刘备,没有正面别母辞兄,却假称江边祭祖,不告而别。在前有截兵、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又依诸葛亮之计,哭于夫人前,使孙夫人怒退追兵。这两哭,尤为重要。前哭,哭出了刘备的智慧,后哭,哭守了刘备的性命。
刘备以假哭,哭回了性命,哭来了蜀国,又以真哭,哭别了蜀国。
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因粗暴被手下害死,此时刘备痛不欲生。闻张飞死后,书中曰:“先主放声大哭,昏觉于地” ,可见哭之厉害。后“哀痛至甚,饮食不进”。在到后来看见关兴,又“放声大哭”。等到说自己与关、张的手足之情后,“言讫又哭”,再“以头顿地而哭”。可见哭的真心、痛心。“放声大哭”——“又放声大哭”——“言讫又哭” ——“以头顿地而哭”,书中的多次描写,见证了刘备这次是真的哭了。
白帝托孤时,刘备抚诸葛亮之背,曰:“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与前述哭关、张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哭关、张有表演之嫌的话,则“泪流满面”却是由心而悲的绝望体现。哎,一代枭雄的刘备!假哭,哭得人心,泣出蜀国,真哭,哭无后人,泪别蜀国。此哭之后,刘备没有了可以生死与共的兄弟,蜀国没有了后继之人!
纵观刘备之哭,有满足自己雄心的半真半假之哭,有对对应计策的假哭,有对自己兄弟亡、社稷衰的真心痛哭……玄德还有很多哭,哭的目的也有很多,但不管怎么样,他哭出了人心,哭出了自己的天下,也哭别了江山,更哭住了读者的心。
演义描写刘备在危难的时候,常常要挤出几滴眼泪来,做出一番精彩的"表演".例他败走江陵,新野、樊城两县的民众扶老携幼,拖男带女,纷纷渡河,随着刘备的大军一起撤走.刘备为此痛哭流涕的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并要投江自尽.再如赵云在长坂坡救出阿斗,刘备不是惊喜交加,反而故意把阿斗摔在地上,哭着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其实刘备的哭目的是在困难的情况下企图唤起部下的同情,振奋将士的精神使大众齐心协力的战胜困难,这种哭绝对不是软弱,与其说是感情的流露,倒不如说是一种权谋,是一种富有韬略的将性修养.(将性,是一种综合的军事修养)刘备这点做的很好.

有人提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要知道这是十分肤浅幼稚的说法.量谁不会哭,哭都能哭出江山,那就没有英雄、凡人的区别了.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刘备爱哭,是出于政治目的,是做样子,是假仁义,对于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刘备本人,所以很难知道刘备爱哭是什么原因。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做为一个姓刘的人来说,很有些感慨,因为我这人虽然也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但当我遇见或听见某些人的悲惨境遇时,不知不觉就会流泪。我不知道这是遗传基因原因还是什么原因。但爱动感情到是不少刘家人的本色。
如果你们研究一下刘备和刘邦,其实你会发现他们在很多地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如:爱哭、能用人但带兵却奇臭、给人影象有些胆小怕事、爱“假”仁义。
说到假仁义,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拥护曹操的人在曹操手下干活,拥护刘备的在刘备手下干活。假如你因为有一件事没有办好或没满足主子的要求,那么你在曹操手下的话,哈哈,你被砍头的几率是应该大于80%的。而在刘备手下,你最多让刘备在你耳边唠叨一些知错就改的政治思想工作。对于这种情况,你是希望刘备的假仁义好呢,还是希望曹操的大刀好呢?

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就是他老人家动不动就“哭”,刘关张哥儿仨失散了,他哭;徐庶要进曹营作人质侍侯老母,与他依依惜别,他也哭;好不容易三顾茅庐见了诸葛亮,他还哭;赵云为了救出他那个弱智儿子阿斗,在长坂坡曹军阵中七进七出,他照哭不误。我粗粗回忆了一下,《三国演义》里关于刘备哭的描写至少不下十处,而且哭得还“相当有技巧”,起先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不愿出山,被刘备这么一哭竟“哭”出了茅庐,在白帝城拖孤时再一哭把诸葛亮彻底“哭”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张飞赵云也是,被刘备“哭”得比烈女节妇还要死心塌地、忠贞不二。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到了刘备这儿,倒变成了“男儿有泪就重弹,只管需要它就灵!”反正没啥本事,就一个劲儿地哭呗!看来刘备的泪腺够确实不一般,眼泪说来就来。曾子以为,在浩浩荡荡的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有两人的泪腺最发达、泪水也最具煽情功能,一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妹妹,另一个就是咱的刘备刘皇叔,(刘备如果活到现在,应该进演艺圈发展,如果当演员,演起哭戏来绝对赛过马景涛,若改作导演,煽情手段更直追谢晋)林妹妹哭得宝哥哥为她痴心一片神魂颠倒,刘皇叔的哭更是千古一绝,竟“哭”出了一个拥兵百万猛将如云的蜀国来——窝囊男人最终凭着“哭术”成就一代霸业,也算是一大“中国特色”了(我看在刘备登基以后,善于用兵的诸葛亮应该把“三十六计”改成“三十七计”,在“走为上”之后再增加一条“哭为下”,不过此计要慎用,关键时刻才能药效显著,一旦泛滥成灾就不灵了)
http://www.a-hai.net/blogview.asp?logID=278

最能哭的人:刘备。可以说,刘备哭的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着一绝。如果不会哭,刘备恐怕早就没命了。甚至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大半可以归功于他的眼泪。最经典一哭是袒臂哭刘表,与刘邦哭义帝如出一辙!

哭 是一种答案 -|XYH288318 发表于 2006-5-21 19:36:45
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如关羽的仁而义,张飞的暴而烈,曹操的奸而雄,孔明的忠而智,都刻画得典型精到,这些性格或者给他们的命运带来悲,或者带来喜,不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果说关张曹孔明诸辈的典型性格在历史小说中属于共性的话,那么我以为,以仁义赢得天下的刘备的哭的性格却属于个性中的个性了。当然,历史上有着三国鼎立的这样一个时期,也真有着各路诸侯相互竞食而问鼎天下的诸多故事,而小说的好处,便是在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故事情节下,让我们回归历史,获得智慧,寻得乐趣。
刘备的哭,是一种艺术。在《三国演义》里,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刘备败退白帝城以至哀痛而亡,写到刘备“泣”、“哭”、“垂泪”的内容不下二十处。然而,刘备是一个大人,他的哭不像小孩子那样哭得天真单纯,也不像人之将死时哭得凄凄哀叹,更不像善男信女哭得悲戚嚎啕,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刘备的哭里带着假,而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自然人,刘备的哭里亦带着真,且他专注于哭,所以哭时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难以区分。如《三国演义》里写到刘备的第一次哭,是在他走南闯北,漂泊无靠后依附荆州刘表,和刘表饮淡酒谈家事时,感到自己一生飘零,没有建立功业,有沧桑之感,这时刘备掉泪,这是真的掉泪;昔日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结成了铁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政治风云怎么突变,这铁块都不曾生锈、变质,已称帝的刘备,闻关云长被害,大惊,大哭,昏绝于地,这是真情流露,真哭;铁铮铮的三兄弟靠信义和胆略建立起来的皇皇蜀汉政权,只有刘张二人享受,讲信、义、仁的刘张无论如何也不放弃血仇,东征在即,张飞暴烈,鞭笞末将,反被末将害死,噩耗传来,刘备故然大哭,昏绝于地,这也是真的。从刘备真哭的里面,可以看出作为普通人的刘备的性格,仁且善,而作为政治人物的这方面来看,能够做到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也许这与刘备的出身有关,《三国演义》里介绍: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刘备虽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从小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而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一直挂靠着汉室宗亲的招牌,才使他一步步走上枭雄之路,百姓爱戴,军士一心。可以说,与其它豪杰相比,刘备的道路显然要坎坷得多,他唯有真的哭、善的哭才能获得人心。并且刘备的哭反过来还能作为一种武器,在西进成都时,庞统面对刘备近似优柔寡断的仁义,谏刘备取刘璋而代之,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可见,在刘备的心目中,曹操才是他真正的对手,那么要战胜对手,就要采取相对的策略赢他,进而赢得天下,此时期刘备的策略便是仁义。
刘备的哭也有假的方面。哭在《三国演义》里作为刘备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刻画,无论他何时何地的哭都是或明或暗的武器。前者刘备真哭是仁义的真情流露,而在东吴的一切泪水皆没有一滴是真的了。周瑜妙计安天下,损了夫人又折兵。刘备在东吴享受荣华富贵,奔波辛劳的一生唯有这点使人感到安逸,周郎的妙计差点使刘备丧失了斗志,周瑜的计谋也差点得逞,可惜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破坏了周瑜的计划。在东吴的第一次哭,是哭给国太(孙权的母亲)看的,让国太同情,赢得信任,不过这种表演是必需得具备一定条件的:一是国太必需喜爱刘备,而这点凭着刘备的帝王之相就已取得:二是孙权必需孝,倘若孙权不是大孝之人,刘备的表演也是不能达到的。而在孙夫人(孙权的妹妹)面前的暗暗垂泪,则是为了脱身。实际上这一切均是为了争取孙夫人的同情。因为在回荆州的路上,几多关卡,几多凶险,需要孙夫人出面,并且执意和刘备同回荆州方能解决,才有“玄德智激孙夫人”的故事。只有刘玄德,才有如此的感情和泪水,才能称谓世之枭雄,换成他人,大约是望其项背了。在回荆州的路上,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刻,万分危急,刘备只有实话实说了,用周瑜的阴谋激之,用亲情挑拨之,当一切真相大白,真的激起了孙夫人的愤怒,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孙夫人和刘备的恩爱之上的,这时刘备哭的目的也达到了,因为“非夫人莫解此祸”。正是刘备这种一方面靠女人,一方面靠他人的处事规则,也辅以哭的艺术,成就了霸业。至此,哭的艺术被刘备发挥到了极致。从东吴大难不死归来,回到自己暂时的巢穴荆州,平眼望去,凄凄楚楚,定不能与在东吴时的宴宴笙歌相比,想起乐居东吴时的繁华富丽、夫妻恩爱,不勉潸然泪下,与前面的假哭相比,这种哭又是真的。
然而,纵观刘备对自己身世,对自己的兄弟、文臣武将,对敌人表演的哭,还存在着那么一点可爱的话,那么在哭中的真掺假,假掺真,真真假假难以区分则令人感到可怕了。这一点在赚得谋臣的留下,在为获得人心的稳定方面尤为突出。可以说,化名单福的徐庶的出现,给刘备的军旅生涯带来莫大的希望,但好像他俩命里注定的就不该在一起,无论徐庶的军事才能如何卓越,无论他对刘备的忠诚何等彻底,历史就铁定了徐庶一定要走进曹营而默默无闻。刘备思贤若渴,当闻知徐母的书信来,徐庶哭,刘备也哭,这或是同情的哭,或是不舍的哭,或是感到徐庶走后帝业难成的哭,凡此种种,只有刘备心里最清楚。为求得圣贤,刘备对孔明也流过泪,这一点,与哭徐庶同出一辙,只是那时刘备还没有请得诸葛亮出山,三次拜访才在最后一次见面,无论如何也得请出诸葛亮这样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慧大贤之人,否则帝业难成,所以,刘备摆出了“先生不出,苍生如何”的筹码,他相信诸葛亮等士子,一定会以安天下作为已任,这时,刘备又一次拿出了他的武器——哭,哭得虽不甚撕心裂肺,却足见其真诚,几分真几分假也难以区分了。又有,兵败新野,男女老幼、老弱病残被曹军冲散,但拥着刘备是真正的汉室血统,所以一路怎么辛苦却是不离不弃,在休息的片刻,刘备被这种苦难中的跟随感动,哭了。这种哭,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假的是刘备靠此去争取众将、众人、众民的同情,也即虏获民心;真的是这乃逆境中的感动,是一种感激民众支持的抒发。
孙权不足为英雄,英雄者,曹操刘备之流耳。刘备正是靠哭作为武器,把它当艺术来发挥,目的只有一个,用哭作为仁的辅料,在行为和语言上和曹操针锋相对,才使《三国演义》里的天时地利人和各归其位,找到自身的归所。刘备用哭作为答案,告诉你,赚取天下的另一魔诅。

刘备的“善”与“恶”----儒家理念在乱世中遭逢的尴尬
(《曹刘论》节选)
表面上看这刘皇叔的江山,似乎多半是拿眼泪换来的。三国演义里写此人泣涕,竟不下三十余处。奇怪的是,每一次哭,都能使情况发生积极的变化,或可收人才,或可得人心,或可逃人命,这就不得不教人佩服了。在探讨刘备哭的艺术之前,先要说明乱世中的知识分子对儒家理念的心态: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即无限广大的同情心。这一抽象概念在社会中的具体化,即所谓“礼”。从“仁”,到“礼”,有着许多理论上的绥靖;从“礼”这个道德标准,到人对“礼”的遵守,又有着许多人性上的妥协。这种儒家理念内部的矛盾,在治世期可通过中庸之道得到相对的平衡,可到了乱世,一切建筑在自律这一行为基础上的软性规范,都变得与生存这只野兽格格不入而难以调和。于是,礼崩乐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深受儒家传统道德观影响的士人,呈现出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可以“盗嫂欺金”并对他人的此类行为表示一定程度的宽容,因为他们明白,乱世之中,道德相比才能是一种贬值的钱币;可另一方面,他们又呼唤着一个闪耀着道德光辉的救世主的到来,他们希望乱纷纷的世界最终由这个有着上个时期遗风正胤的人统治,因为他们同样清楚,乱世之中,相比才能,道德这种已然贬值的钱币更有可能在某个鞍点之后大幅度升值。刘备无比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社会心理,并且利用他中山靖王之后的天生血统优势,取得他赖以驰骋天下的原始政治资本。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此人作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道德投机商成功经营道德的整个过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一联出自他的警句,从某个角度来看,岂不分明是个精明商贾的言语?他不仅善于把握社会心理,还能洞悉个人心理,并以极其戏剧化的手法加以控制。这种手法,便是哭。对强者哭,可示其弱,以博仁慈;对弱者哭,可示其悯,而获感激;对义者哭,可示其直,以得忠悃;对诈者哭,可示其信,而取契约。哭之为法,安可聚朋友而成事,危可惑仇敌以自保。由此观之,刘备驭人的本事,真是神乎其技!但是,我们的表演艺术家,也有他的苦衷和弱点。这个苦衷和这个弱点,几乎是致命的。且听某缓缓道来:道德和正统的大旗高高竖起,成为一块极具号召力的招牌之后,刘备享受它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这块招牌的沉重。有很多事,因了道德的缘故,明明在军政上是极端愚蠢而有碍事业发展的,如三让徐州,署名衣带诏,携民逃难等,可不得已还是要去做;许多事,明明是有大利可图的,如取荆州,夺西川等,却因为怕丢了这个招牌而不好去做。每一种政治生态,都是动力,也都会成为掣肘。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之苦,岂非半缘乎此哉?另外一半原因,当归于其善驭人而不善用人,善知事而不善驭事。驭人知事需其政治表演之才,用人驭事则需将帅之才,将帅之才,正是刘备所缺乏的。从书中便可看出,自刘备遇贤后,有关他这个集团的一切重大事件,都是围绕着诸葛亮这个大导演进行,我们的杰出帝王,已由自导自演,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演员。最后,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这个演员一生的最后两场戏:彝陵之战和白帝托孤。彝陵之战,是一个统治者败于感情冲动的经典案例。刘备一生演的无数场戏,只有这场投入了全部灵魂,以至于丢弃了他所有的技巧,失去了他所有的优势,继而,几乎为之失去了一辈子戎马拚下的江山。这个悲剧,是有其根源的。可以说,从桃园结义始,到蜀国称帝终,他一直都跳不脱那个小集团思维,他戴着面具的灵魂,也只有在刘关张的小圈子里方才得以部分解脱。他最亲爱的战友和兄弟死了,愤怒颠覆了一切虚伪,复仇取代了战争的所有利益动机。此时,“观众”,还有他自己,已无法区分角色和背后的演员,已无须去界定善还是恶,一代枭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一场拙劣而真诚的演出,祭奠那两个亡灵。代价,是七百里连营大火熄灭后无数焦黑的尸骨,和新生的蜀国那黯淡的前途。白帝托孤,则是他驭人技巧最华彩的一次呈现。前几番驭人,所驭不过一时之英,这一回可是旷世奇才,难度和意义皆不可同日而语也。多言无益,且引这段文字,作为本论结尾:“......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患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每次读书至此,未有不如孔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