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乐都两江酒店:闰七月的年份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0:34:56
我是一名农民,很想了解!谢谢

没影响!!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周期是29.5306日,因此阴历每个月的天数是29天或30天(分别称为小进和大进)。按每年十二个月计算,一年便是355天或356天。这样一来,农历一年就比太阳的运行周期短了10天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每年都按12个月设置的话,只需十几年的工夫,就会出现六月飞雪、腊月酷暑的奇怪现象。

为了维持历法的合理性,就需要设置闰月,即每隔几年就要增加一个月。这个多出来的月份被放在一年的年终,称为闰月。这个拥有十三个月的年份便被称为闰年。我国在周朝就已经开始这种做法了,而且越来越精确,从最初的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发展到后来的十三年五闰、十九年七闰。

从汉代开始,闰月不再放在年终,而是放在一年中某个月份的后面,称为“闰某月”。但到底应该放在哪个月份的后面呢?这又要从二十四节气说起了。

对于人类来说,最直观的天象是日出日落,这便是“日”的概念;其次是月亮的圆缺,这便是“月”的概念;最不直观的则是太阳的周期性回归,即“年”的概念,是与寒暑的轮转相对应的。要想指导农业生产,就必须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而这个规律与月亮的运行是没有关系的。因此,采用阴历的中国人必须要设法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绕地而行的,其运行轨道称为“黄道”。中国人通过观测将黄道平均地分为24段,每段15º,即24节气。其实24节气的说法是民间的俗称,按照历法中的严格说法应该分为“节气”和“中气”。即12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12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有了24节气之后,实际上古代中国人从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建立“太阳历”的能力。但保守的中国人还是继续沿用着较为落后的阴历,而只是把24节气作为其辅助,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于是便有了许多与节气有关的农谚,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等等。

这扯得有点远了,还是继续回来说节气和中气的问题吧。因为太阳每运行1/12个周期便会出现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因而这段时间便相当于阳历的一个月,即30.4天左右,略长于阴历的月。在正常的阴历月份中,一般会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但有的月份却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譬如今年的阴历七月十四是节气“立秋”,七月三十是中气“处暑”,这是正常的月份。而它下面的一个月却只有节气“白露”,并没有出现下一个中气“秋分”。

我国的历法把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规定为“闰月”。它不能作为单独的一个月,只能附在前面的月份后面,称为“闰×月”。因此,今年阴历七月之后的那个月不能称为“八月”,而只能称为“闰七月”。闰月的来源就是这样的。同时历法还规定每年最多只能有一个闰月。如果一年中出现了第二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也不再置闰。

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都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过“闰端午节”的机会最多,过“闰中秋节”和“闰七夕节”的机会次之,过“闰重阳节”的机会最少,而绝没有过闰“春节”的机会。

没有影响。农事的安排是根据24节气考虑的,而24节气反映了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热变化。

我个人认为有影响。因为今年就是闰七月,全球气温提高,七月本来就热,两个七月更热。现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好久没下雨,如重庆,已经进入特旱了,农作物很多因缺水而死掉,造成了农民的巨大损失。

这只是历法出现的一种现象.古代由于历法不发达,每年总会少掉那么几天,于是为了时间的准确,就把这少掉的那些天加起来,够成一个闰月,通常是三年两闰,或五年三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