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传奇第一种结局:朝露昙花,咫尺天涯,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为什么是"黄河十曲"而不是"黄河九曲"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18:18:08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昨夜风吹处,落英听谁细数。九万里苍穹,御风弄影,谁人与共?千秋北斗,瑶宫寒苦,不若神仙眷侣,百年江湖。
<刹那芳华曲>中,人道是"黄河十曲",为什么是十曲?不都是九曲黄河的吗?有什么典故?

中国古代常以三的倍数和整数表示数目多,三、六、九、十二,十、百、千、万。例如《木兰辞》中就有“军书十二卷”,“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等句,这些数字都不是实指。你所说的九、十都是言黄河曲多,而非只有九道或十道。不是还有名谣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吗?

不知道~ 作者何意!

九曲的来历
黄河在上游是一条清澈见底、水明如镜的河流。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由羌族等古老民族演变而成的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语称“河”为“曲”.

析(赐)支、河曲、九曲
析(赐)支、河曲、九曲是汉、唐时代对黄河上游,今青海贵德以上河段的称呼。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又据汉代桑钦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从上述古籍记载看,其地理位置在今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黄河以东南、北、西北、西南、东北之流向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即称“拉加-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为锁河之关(因县地在龙羊峡尾部),故汉代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对这段黄河又称为“九曲”。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因唐朝金城公主嫁往吐蕃,朝廷将距鄯州(今青海乐都)西南六百多里的黄河九曲地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青海历史纪要》)。贵德等地黄河沿岸有多处温泉,适宜汤沐。俗语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这“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

中国古代常以三的倍数和整数表示数目多,三、六、九、十二,十、百、千、万。例如《木兰辞》中就有“军书十二卷”,“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等句,这些数字都不是实指。你所说的九、十都是言黄河曲多,而非只有九道或十道。不是还有名谣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