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2000mg是什么意思:黄河水变黄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2:37:18

黄河的上游地区是著名的黄土高原,高原的典型特征是深厚的黄土层,且土质疏松贫瘠,缺少植被,尤其是缺少终年生植物的植被,例如森林。而黄河的水就源自这个高原的降雨(这当然是指源头或者是上游)
缺少植被的黄土就会大量被冲进黄河,因此黄河就因泥沙浑浊而得名。对应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无数的由雨水冲涮形成的壑沟,成为它独特的地理特征。
当然,黄河进入中游后,它的水还来自中游的降水,中游地区植被相对较好,所以黄河水到中游也会相对变清一些。但总体上还是黄色。
不知道黄河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变清,这就要看我国政府提倡植树造林、还田于林、保护生态的决心了。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 464公里,总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1.79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2.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7800万人,占全国的6.8%,耕地1.1亿 亩,占全国的7.5%(以上均为1990年资料)。从河源到内蒙古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到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97%的流域面积集中在上中游地区。?

据地学家研究,距今 100多万年的早更新世,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古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水系。后来,经过长期溯源侵蚀、夺袭,各湖盆逐渐连通,终于形成了横亘于我国北方的万里巨川。据综合分析推断,古老黄河的孕育和诞生,约有150万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逐级下降。最高一级阶梯为青海高原,海拔在 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为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为华北大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从南到北属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水少沙多”是黄河的突出特点。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 17,仅占全国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内人均水量仅占全国的25%,耕地亩均 水量仅为全国的17%,水资源贫乏已成为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黄河上中 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均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黄河水量近60%来自兰州以上, 近90%的泥沙和粒径大于0.05毫米的全部粗泥沙,集中来自河口镇至潼关区间,60%的水量 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黄河水、沙在地区和时间分布上的集中性特别明显。?

进入黄河下游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多年平均值)淤积在下游河道内,其中50%左右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形成“地上悬河”;约有8亿吨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平均每年填海造陆约23平方公里;其余4亿吨 被输入深海。泥沙问题是黄河的症结,是黄河复杂、难治的主要原因。?

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严重,一直是国家的心腹之患。调查历史最大洪水发生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河南陕县站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58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每年冬末春初,内蒙古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凌汛灾害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了三门峡、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先后三次全面加高培厚1400公里大堤,开展了河道整治,现有险工及护滩控导工程320余处,坝岸9000多道,完成土石方14亿立方米,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东平湖水库等分滞洪工程,建成了水文测报、通信系统等,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取得了人民治理黄河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并战胜多次严重凌汛。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洪灾所造成的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政治影响等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
黄河流域农田灌溉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建有大型灌溉工程,但全面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目前流域内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引水、提水工程2.9万处,流域内及下游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1200万亩发展到1.1亿亩,每年还向沿河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提供水源,耗用河川径流量已达300亿立方米,水利用率达53%,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近3亿吨,进一步增强了治理好黄河的信心。
?
黄河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1949年以前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 干流上建成 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黄河干流工程在开发利用黄河水电资源的同时,还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 水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最重要的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由于黄土孔隙度较高,透水性强,垂直节理发育,具沉陷性,又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雨量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 、梁 、峁 。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2.5~7.5千米/平方千米,地面分割度为25%~45%,地势起伏很大,从分水岭顶部到沟谷底部的最大落差有200~ 300米 。地面坡度可达35°~55°,多出现直立的陡崖,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平坦耕地 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 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

黄河水土流失
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驰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区21.2万km2,局部水土流失区20.0万km2,轻微水土流失区2.2万km2。该区幅员辽阔,其中2/3地面遍覆黄土,土质松软;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气候干旱,年雨量少而蒸发量大;地势高,气温低;植被稀少,暴雨集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加以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总量每年为16亿吨,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的主要根源。?

? 1、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区域划分
⑴、严重流失区,共25万 km2,占总面积的39.1%,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1.2万平方公里。下分两个二级区,即①黄土高原沟壑区,②黄土丘陵沟壑区,21.76万 km2。两区的共同特点是:光山秃岭,坡陡沟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治理区。高原沟壑区侵蚀模数每年2000~6000t /km2。丘陵沟壑区侵模数每年5000~30000t/km2。

⑵局部流失区,共31.7万 km2,占总面积的49.5%,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下分5个二级区,即:①林区,②土石山区,③高地草原区,④干旱草原区,⑤风沙区。大部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林划被复,水土流失轻微,但林草遭到破坏的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防治区。干旱草原区和风沙区的固定沙丘与半固定沙丘,植被破坏后,就产生土地沙化和流动沙丘,是预防风沙危害的保护重点。

⑶轻微流失区,共7.3万km2,占总面积的11.4%,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下分两个二级区,即①黄土阶地区,②冲积平原区。除阶地有少量沟蚀外,总的地势平坦,土壤侵蚀很微,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预防保护区。

关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分布,据有关研究成果初步鉴定,多沙区即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地区,其面积约11.05万km2;粗沙区即多年平均粗泥沙输沙模数大于1300 t/km2(d≥O.05mm)或多年平均粗泥沙输沙模数大于2800 t/km2(d≥O.025mm)的地区,其面积约为6.80万km2或7.90万km2;多沙粗沙区即多沙区分布面积与粗沙区分布面积重叠地区,其面积约为6.80万km2(d≥O.05mm)或7.40万km2(d≥O.025mm),主 要分布在河口镇-龙门区间及泾、洛、渭河上游地区的丘陵沟壑区,是水土保持重点集中治理区。

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强度

⑴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区域间的差异很大,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由于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量接近河流输沙量,因此可用输沙模数代表水土流失强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分布规律是:?

①六盘山是侵蚀强度的一条自然分界线,六盘山以西地区侵蚀强度小于以东地区,其侵蚀量最大的也不超过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00吨;该山以东大部分地区侵蚀量都超过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0吨,因此黄河中游的主要产沙区在六盘以东的地区。

? ②六盘山以东地区侵蚀强度南北方向的变化,比六盘山以西地区明显。东部大约以陕西省宜川、延安、志丹及甘肃省华池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侵蚀量大部分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大于10000吨,最大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38000吨,此线以南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都小于7000吨。六盘山以西以华家岭、定西一线分成南北两部分,侵蚀量的分布特点与东部相反,即南部大于北部,如散渡河流域的侵蚀量是每年每平方公里9821吨,而祖厉河是每年每平方公里5840吨。?

③黄土高原存在几个高强度的侵蚀中心,即黄甫川中下游、窟野河中下游、泾河上游、北洛河上游、渭河上游支流散渡河、洮河中下游。以上这些地区的侵蚀量都高于周围地区。

④黄土高原水蚀地区北部和风蚀地区长城沿线以南区域是水蚀风蚀交错的特殊地区,处于脆弱生态环境地带,水蚀、风蚀发展强烈,全年水蚀风蚀交错进行,且互相促进,形成侵蚀最强烈地区。

根据上述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分布规律和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输沙模数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治理规划》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强度按输沙模数分为7级。第一级1000t/km2以下,主要分布在土石山区、林区、高地草原区和干旱原区;第二级1000~2000t/km2,主要分布在黄土阶地区与气候干旱、缓坡较多的丘陵第四、第五副区;第三级2000~5000 t/km2,主要分布在部分高原区、土石山区与丘陵第三、四、五副区;第四级5000?0000t/km2,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泾河流域、渭河上游、祖厉河中下游、青海省湟水中下游、黄河龙羊峡至兰州段干流两岸;第五、六、七级100000~20000t/km2和20000t/km2以上,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1万多km2的丘陵第一、第二副区和部分第五副区,以及泾河支流蒲河的中下游地区。

3、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在15o以上,有的达30o;坡长一般100—200m甚至更长。每年每亩流失5-10吨,甚至1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稀少,土壤疏松,暴雨较多,地形破碎,产生了强烈的土壤侵蚀。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上面是黄河变黄的原因(水土流失)还有治理方法

黄河上游的水是比较清的,在流经黄土高原后水里的泥沙才多了起来,水也变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