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和宅女的区别:<鹿鼎记>的结尾中,一些大儒劝韦小宝做皇帝,这一情节与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13:27:57
在<鹿鼎记>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要让当时的大儒顾炎武等人来劝韦小宝做皇帝,这一情节与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和中国传统文人有关,文人从不出头,只是幕后策划者.当初刘邦也是如此,萧何等甘愿背后出谋划策,不想也不能出头;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查伊璜四位,该算是当朝当首屈一指地大儒,他们居然劝韦小宝去做皇帝,还引经据典的拿刘邦作比。明眼人一看就是要不得的思想。韦小宝相形之下却是明白的很。"我是小流氓出身,拿手的只是骂人赌钱,做了将军大官别人已经不服,哪里还能做皇帝?" "我这吃饭家伙,还想留下来吃他妈几十年饭,这上面还生了一对眼睛,要用来看戏看美女,生了一对耳朵,要用来听说书,听曲子。"说他胸无大志也罢,但康熙却是称得上中国封建史上少有的好皇帝,"鸟生鱼汤",可与唐太宗比肩,韦小宝是清楚的。"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过的就比明朝的好。" 康熙对韦小宝的四字定评为"不学有术",能这样说的,也只有康熙呀。
中国文人历来如此只是背后策划而有了责任却不能承担,这就是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习惯里,文人一般是息事宁人的。比如晋代的陶渊明,看破官场险恶,隐逸山林,不问俗事,只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甚者还留下一部《桃花源记》传世千载,杜撰了一处安然太平的乌托邦,直接显现了旧朝文人的避世情绪。 古时文人辅佐君王,总要背后出谋划策,一旦君王不支持他的见解,便一走了之投以明主,是为“道不同不足与谋”。也许自春秋始,天降大任于孔圣人也,之后儒学思想影响下的知识分子与生俱来便带了些迂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扼杀不同政见,而儒生便闭了口,低了头,杀便杀罢;听说秦末一群农民戍守边疆时遇到大雨误了行程,陈胜吴广等人便揭了竿起事,而万众文人却目视焚坑从容就义?如此看来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在秦朝似乎比农民高不出多少。

文人并非是没有骨气,可怕是看重了所谓尊严。蔺相如也非是怕了廉颇,但回避廉颇是因为廉颇扬言要给他下马威,丢了颜面与损害国家利益此时等同起来,于是趋车避之。 古时的门客在历史中常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往往很多大的事件表面上是大人物的手笔,其实在背后出谋划策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文人,也可称作“食客”。无论是“门客”抑或是“食客”,由字面看,寄人篱下,食人之饭,就构成了附属关系。而奇怪的是这些“文人”(“食客”)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并不认为是低人一等,而与“养”他们的人平起而论,不高兴时尽可以拂袖而去;更奇怪的是那些“养”主,还真的不生气,低声下气去赔罪的也不少。好像“门客”(“食客”)有才就可以放旷,反之,你架子越大倒越有“才”了。求之不易便格外珍贵,人之常情嘛。这点倒与现实相仿,不足为奇。

文人给自己定位就是士, 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