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玻璃列管式冷凝器:请问"百姓"一词的出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20:01:53

老百姓的由来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的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小知识:“黎民百姓”的由来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其实可以简单地说,因为中国有百家姓,后来就用这来称呼平民,是借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