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龙门音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14:58:18
谁知道龙门石窟放的音乐叫啥名字啊!

作者: 李文生 点击: 475
来源: 日期: 2006-4-22 2:42:30

无论是石窟中的伎乐天和伎乐人,还是人间的乐伎,其乐器的样式及其演奏方式,并无两样,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音乐文化的写照和缩影。
3.图案装饰性乐器
我国自古有将乐器或画或刻在建筑物上作为一种拜物祭品的习惯,多有象征祥瑞的寓意。龙门石窟东山大万伍佛洞窟顶所刻的乐器即是如此。该洞窟的顶藻井中心刻一朵大莲花,周围的各种乐器、飞天、吉祥鸟、亭阁塔以及流云等排列组合成一个装饰环,其外部遍刻排列有序的小坐佛,动静相辅,构思巧妙。这种使用乐器构成的图案,佛经中叫做“不鼓自鸣”。在图形中乐器系着缭绕的彩带,缀于天空,寓示天界无人演奏,乐器会不鼓自响,发出仙乐之声。这种匠心别具的构思,更增加了佛国天宫虚幻飘渺的感觉。
(三) 乐器的品种和形制
1.传统的乐器
西汉以前,我国乐器主要还是古代传统的乐器,如:钟、磬、鼓、钲等。虽然也有笙、簧一类的管乐,琴、瑟、筑之类的弦乐,但乐队的组成还是很简单的。随着中原与西域交通的逐渐畅通,我国乐器和歌曲中,加入了不少新的成分,因而改变了中国乐舞的内容(见表一、二)。龙门石窟保存的北朝和唐代的传统乐器形象尚有以下几种。
(1)笙,吹奏乐器。龙门石窟北魏前期的笙(图一、二),同敦煌、云冈的形制大体相同,长嘴,竹管排列长短不齐。在笙的形态上,大小比例及造型的准确度则出入较大,竹管的数目含糊不清,不确定。这可能与北魏初迁中原,汉化程度不深及与中原乐器融合不够有关。北魏后期至唐朝的笙(图三),仍然是长嘴笙,竹管排列整齐且较长。至于竹管设置几支管,也常常含糊不清,只是作象征性仿刻。其形制同我国汉画像石及战国楚瑟漆画上的笙相似。由龙门石窟北朝和唐代的乐器统计表看,笙在北朝和唐代,均极为流行(见表一、二)。
(2)笛,吹奏乐器。龙门石窟的笛(图四、五)是由古时称为“横吹”的管乐器发展而来,俗称“笛子”。管体较长,其上无吹孔、指孔、膜孔及出音孔的雕刻,只作一象征性的仿制管体。由龙门石窟乐器统计表来看,笛在北朝极为盛行,唐代较少,但仍然是当时主要的民族乐器(见表一、二)。
(3)排箫,吹奏乐器。龙门石窟北朝的排箫(图六),是由若干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大多数是一头长、一头短的多管乐器,其形如风翼。唐代的排箫(图七),形制发生了变化,竹管排列整齐,长短一致。从龙门石窟的乐器来看,北朝和唐代时排箫均极盛行(见表一、二)。
(4)筝,弹弦乐器。龙门石窟筝的形制(图八、九),为象征性仿制,音箱长短和宽窄不一,其上弦、柱或不刻,或是稀疏、含糊不清,难以得到清楚的形象。由龙门石窟来看,筝在北朝已普遍流行,至唐代则极为流行(见表一、二)。
(5)阮,弹弦乐器。秦时已有,古琵琶中的一种。其特点为圆形音箱,直颈,十二品位,四弦,古称“秦琵琶,,或“月琴”。西晋阮咸善弹此直颈琵琶,唐朝始称“阮咸”,后世简称“阮”。由龙门石窟来看,阮的形状(图一O)为正圆形,柄细长而直,张四弦,有柱,用拨子弹奏。在北朝时,阮已普遍流行,轸数有二、四、六几种,至唐代,阮已极少见,仅有两件(见表一、二)。
(6)磐,打击乐器。龙门石窟仅有两个磬(图一一),分别出现于北魏的宾阳中洞和南洞的窟顶上,属于单个的特磬。呈“人”字形,右手持之,左手执槌作击奏状。
(7)击板,打击乐器。龙门石窟到了唐代才出现击板(图一二),由九块或六块长方形木板组成,以绳连接其上部,双手合击板块发音。
(8)箫,吹奏乐器。由龙门石窟来看,箫(图一三)的形体很长,竖吹,其上无孔,一般只作象征性雕刻。无论是北魏还是唐代,箫均很少出现。
2.输入的乐器
龙门石窟汉魏以来输入的乐器有以下几种。
(1)贝,吹奏乐器。又名蠡、海螺。贝也为宗教乐器,称“梵贝”、“法螺”。用磨去尖顶的大螺蛳壳制成,吹起来声音很宏亮,音色浑厚,为宗教法会、礼仪中常用的乐器。从龙门石窟来看,吹贝的伎乐形象极少,北魏仅有两个,至唐代,吹贝的伎乐已绝迹了。

本新闻共8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篇 下一篇

龙门石窟新发现的两座唐代瘗窟 没有了

相关文章

首页 龙门综述 龙门快讯 文物精粹 佛教艺术 学术研究 龙门出版物 龙门旅游 友情链接 龙门论坛

版权所有 © 龙门石窟研究院
Copyright © 2002 - 2005 Longm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4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