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发改委主任2017: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的过错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23:29:35

历史习惯把街亭失守归结为马谡的失策。
但话说回来,即使马谡按照诸葛的意思沿路扎寨,以2万兵力真能抵挡得住司马的15万大军吗?
历史证明,司马在当代也就只有诸葛能够匹敌。由此可见,马谡出奇兵的可能性很低。
以电视中的地形,实在看不出那个地形对留守方能多有利。那么,在以将领单挑为主的那个年代,副将王平勿庸置疑是顶不住魏军的将领了,剩下的就只剩下坚守不出这条路了,再凭借当时堪称利器的诸葛弩来加强防守了。以中世纪就出现的攻城武器来说,简单的一座营寨实在是没有多少防护力的。更况且三国上的说法马谡到街亭时,魏军已经赶至10里之外了。按照现在急行军的速度,也就是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实在想象不出马谡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筑起多坚固的防守。所以,个人认为,街亭失守基本上是必然的。

我认为街亭失守是必然的。当时诸葛亮北出岐山所订的既定战略是:稳扎稳打,慢慢逼近魏国首都长安。可是这个既定战略本身就有问题,首先,蜀魏两国实力相差太大。蜀要伐魏当要出奇制胜,关键在一个“快”字上。如果打成持久战,消耗战。再加上蜀道艰难,粮草运转困难,则蜀军必败无疑。
这场战争一开始对蜀军还是很有利的,一来魏国雍凉二州常年武备松弛,二来魏主又中了马谡的反间计,将司马懿贬谪。如果蜀军在一开始就火速进军,取捷径直取长安,那么蜀军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可是诸葛亮一味求稳,魏延也曾献计,以轻兵出子午谷袭取长安。可是被诸葛亮以求稳为由拒绝了。
在实战中,一开始蜀军屡屡得胜,但是随着战争进程魏国逐渐回过神来,一面动员国力从各地不断调集军队以抵抗蜀军。另一方面,重新启用司马懿统领大军。
司马懿很会用兵,他率领十几万大军,却不从蜀军正面来,而是直接杀相蜀军的补给线中枢--街亭,志在必得。当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再匆忙间组织军队防御已经晚了。马谡的两万人马赶到街亭时,司马懿的大军离街亭只有十里之遥。再加上街亭无险可守,在匆忙之间马谡的两万人马如何能够抵挡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呢?
一直以来,都认为马谡无能是导致蜀军兵败的主要原因。可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诸葛亮的能力勿庸置疑,可他对马谡可是赞赏有加。在诸葛亮南征之时,马谡就曾率先提出过对南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后来又使计令司马懿遭贬。可以看出,马谡足智多谋,深通兵法,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一个难得的将才。
可是,在战后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马谡不可呢?诸葛亮有他的难言之隐,因为他还想要北伐中原,为了鼓舞士气,以利再战。只好为此次失败寻找一个借口,所以马谡就成了最好的人选了。诸葛亮也爱才啊!所以才“挥泪斩马谡”。既然都是马谡的错,于别人无关。那么杀了马谡之后,再伐中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蜀军的士气也就上来了。“夫战,勇气也。”古代两军对阵,士气就成了决定胜败的关键。鼓舞士气,其实也就是诸葛亮的真是目的。在南征时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七纵”一方面,是为了彻底收服南人。另一方面,蜀军经过吴蜀“彝陵之战”的大败而士气低落,诸葛亮是想通过南征来振奋士气,树立蜀军天下无敌的军威,为以后的伐魏打好基础。

楼上分析的很有道理。不过据说马谡被杀还有另外的 原因,有本书叫《史说新语》里面有分析的。

不是全部,直接责任人,但是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楼的有一点点错误:马谡败了以后是临阵脱逃,所以才被诸葛亮找到借口给杀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