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狙击 阿春视频:谁知道三国时贾诩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2 09:00:08
暂时不奖励 回答好的可事后追加

贾诩被称为:恶棍谋士——贾诩,其多智而近于妖。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今甘肃武威)。青少年时期,与郭嘉相像,既不出名,也是只当过小小的郎官。然而当时有个名士阎忠却认为他就是像张良陈平一样的奇人异士。据三国志记载,贾诩有一次在今天陕西陇县一带被正在造反的氐族人抓住了,同行的数十人全成了俘虏。氐族人就打算把他们全活埋了。这时贾诩就公然声称自己是当朝太尉段颎的外孙,并宣扬家中会出巨资来赎自己。要知道段颎是以残酷镇压西羌先零部落、沈氐部落而出名的,所以这帮氐族人不但不敢杀贾诩,还恭恭敬敬和他盟誓后把他送走了。与从容脱险的贾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那些同伴,“其余悉死!”看到这里,我不禁要为这个家伙拍案叫绝。同样是身为囚虏,贾诩是狐假虎威,以威服众,全身而退。而被民团活抓的毛泽东则佯装癫狂,遍地撒钱,趁机开溜。可见智谋之士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古今皆然。
然而我虽然佩服贾诩的智计百出,但我也得承认此君实为东汉末年之头号恶棍谋士,此亦良、平之难及也!董卓暴虐天下,死固已晚。但此时的贾诩蒙董卓提拔,当上了讨虏校尉。他因为害怕王允等大臣的报复,同时也为了保住到手的官位,居然鼓动本已经打算作鸟兽散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等西攻长安。平心而论,他的这番说词叫谁听了都会动心。大家且看,“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第一句就是造谣生事的话,无奈此时李傕、郭汜、张济等既惧吕布之勇,又畏王允之谋,早就是惊弓之鸟,当然不辨真伪,自然要问为之奈何。贾诩就开始继续恶搞,告诉这帮无脑的丘八如果弃军而奔,则一个亭长也能活抓你们。不如杀进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幸运成功的话,“奉国家以征天下”;如果不行,再逃不晚。注意,贾诩厉害就厉害在第一他利用了李傕、郭汜、张济的恐惧心理,营造了一种不反则死的气氛。第二,他的思路很清晰,不像这帮兵痞开始是盲目恐惧,接下来是盲目听从。第三,也是最厉害的,贾诩首先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可见挟天子以讨不臣的确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贾诩在行大不义之事的时候还不忘假以“奉国家”的名义,足见此人的政治眼光何等敏锐。所以,裴松之对他的评价是很不客气地: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诩之罪也,一何大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所以,我认为有人讲色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此话大谬!关键是要看是哪一种类型的秀才造反,那种酸腐书呆固然是短于志气,拙于谋略;但观乎隋末李密、清之洪秀全、民国之毛泽东,这样的知识分子则是天生的喜兵好乱之人。这种人,这样的秀才,功成则为帝王,功败垂成则为名动天下的巨寇。也只有这种读书人,我认为才是真正“跳进去,又跳出来”的人。

贾诩不仅仅是一个恶棍谋士,还是一个很出人意料的恶棍谋士。宛城之战,张绣用贾诩瞒天过海之计,先降后叛,大败曹操。后又在贾诩的劝说下再次出人意料的举军投降曹操。当时张绣问:“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贾诩说:“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由此可见,贾诩有极强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揣度人心的本领。难怪后来曹操竟然和他携手笑语:“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生造了这么大孽的贾诩居然在政治上一直是不倒翁。同时,他不但长寿,活了77岁,还是善终!相比之下,郭嘉才活了38岁,荀彧虽然活了50岁,但据说是被曹操逼死的!我认为,从正史记载上看,临阵料敌,运筹帷幄,贾诩的才能不让郭嘉。但由于他自认不是曹操的嫡系,所以主动献策居少,很多时候是因问作答。所以,他对曹操的战略贡献不如郭嘉也是正常的,这也是他可以一直不倒的原因之一。但一句“奉国家以征天下”就已经足以显示出贾诩的战略眼光了。郭嘉明于识人,贾诩善揣人意,两个人各擅胜场,均是情商高手,但郭嘉为人所不齿的只是其放浪的生活方式,而贾诩引起天人共愤的则是他那为达私欲不择手段的恶棍行径,其虽然智谋堪比陈平,但陈平下作之处无非盗嫂受金,比之于贾诩的祸国殃民陈平恐怕要自叹弗如了。但陈寿作传,居然将贾诩和“卫道士”荀彧并列,这实在令人费解!从道德的角度讲,贾诩何幸!荀彧何悲!陈寿何其昏哉!!!

导致天下三分的罪魁祸首——贾诩

作者:碧血汗青

--------------------------------------------------------------------------------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董卓(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同时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洛阳大乱,袁术、袁绍兄弟率军攻击皇宫,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

后来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吕布、王允等人设计诛杀,王允为人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一段时间后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于是大家惶恐不安,当时众人都纷纷准备解甲逃亡,这个时候,贾诩粉墨登场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并不出名,唯有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阎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说颇有政治远见。他明白东汉皇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曾经劝说名将车骑将军皇甫嵩起兵推翻东汉皇朝,皇甫嵩不从,忠乃亡去。后《英雄记》有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颎,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因为贾诩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候,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记载说“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打算,因为李、郭等人本就是马贼及军人出身,未必是一个亭长可以捉拿的。

此举的直接后果,是李、郭等人“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傕、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汉献帝北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动乱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掠地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此以前,各地诸侯还不敢很明目张胆地进行此类举动,正是贾诩的这个建议,使东汉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乱状态。

此后,关中又因为李、郭等人的争权夺利,伤亡巨大,极大地破坏了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三国志》云:“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指李、郭入洛阳前),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荼毒之烈,究其本源,实出于贾诩这一言之谋,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有评曰:“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着,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看当时的情况,王允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关中精兵数万,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复振汉朝,一时安定还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恶既枭,天地始开”一说。所以就这样的情形而言,说贾诩导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所以“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也正是因为这次动乱,中央政府开始政令不行天下,以至于“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合,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至此,汉中央政府的威信丧失殆尽,甚至献帝在回洛阳的时候,“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地诸侯已经根本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当回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纳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会许昌,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二十余年候,曹操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结束了东汉皇朝,开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从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民力物力,消耗殆尽。尤其糟糕的,由于分裂的时间长达九十年,人事推移,新陈代谢,一些在汉末分裂之初,饱经忧患,深知民间疾苦,又具有非凡才能的政略家、战略家全数死光,政权却落到一些靠袭祖上馀荫的纨绔子弟手里,以至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无经国之远谟,无防患之预备,一味埋头陶醉于腐化享乐之中。终于弄到骨肉相残,萧墙祸起。在阶级矛盾及种族矛盾的激化下,不到二十年,又使中原地区陷于血泊之中,导致五胡乱华三百年,南北陷入分裂之局面,这一切,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引起的。

导致天下三分的罪魁祸首——贾诩

作者:碧血汗青

--------------------------------------------------------------------------------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董卓(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同时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洛阳大乱,袁术、袁绍兄弟率军攻击皇宫,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

后来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吕布、王允等人设计诛杀,王允为人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一段时间后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于是大家惶恐不安,当时众人都纷纷准备解甲逃亡,这个时候,贾诩粉墨登场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并不出名,唯有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阎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说颇有政治远见。他明白东汉皇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曾经劝说名将车骑将军皇甫嵩起兵推翻东汉皇朝,皇甫嵩不从,忠乃亡去。后《英雄记》有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颎,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因为贾诩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候,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记载说“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打算,因为李、郭等人本就是马贼及军人出身,未必是一个亭长可以捉拿的。

此举的直接后果,是李、郭等人“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傕、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汉献帝北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动乱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掠地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此以前,各地诸侯还不敢很明目张胆地进行此类举动,正是贾诩的这个建议,使东汉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乱状态。

此后,关中又因为李、郭等人的争权夺利,伤亡巨大,极大地破坏了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三国志》云:“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指李、郭入洛阳前),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荼毒之烈,究其本源,实出于贾诩这一言之谋,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有评曰:“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着,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看当时的情况,王允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关中精兵数万,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复振汉朝,一时安定还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恶既枭,天地始开”一说。所以就这样的情形而言,说贾诩导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所以“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也正是因为这次动乱,中央政府开始政令不行天下,以至于“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合,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至此,汉中央政府的威信丧失殆尽,甚至献帝在回洛阳的时候,“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地诸侯已经根本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当回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纳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会许昌,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二十余年候,曹操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结束了东汉皇朝,开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从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民力物力,消耗殆尽。尤其糟糕的,由于分裂的时间长达九十年,人事推移,新陈代谢,一些在汉末分裂之初,饱经忧患,深知民间疾苦,又具有非凡才能的政略家、战略家全数死光,政权却落到一些靠袭祖上馀荫的纨绔子弟手里,以至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无经国之远谟,无防患之预备,一味埋头陶醉于腐化享乐之中。终于弄到骨肉相残,萧墙祸起。在阶级矛盾及种族矛盾的激化下,不到二十年,又使中原地区陷于血泊之中,导致五胡乱华三百年,南北陷入分裂之局面,这一切,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引起的。
回答者:口水8 -

贾诩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武威姑臧 [今甘肃武威]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尉 谥曰肃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张绣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董卓|李傕|郭汜 张绣

贾诩 - 简明历史传记

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贾诩 - 简明演义传记

贾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原为李傕手下,为求自保,建议李傕等人袭取长安,造成大乱。在李傕、郭汜二人争斗之际,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贾诩后改仕张绣,劝张绣降于曹操,而当张绣起心造反时,又设计协助,成功偷袭了曹军,此后又多次设计抵挡了曹操的进攻,表现出职业谋士的风范。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再次劝张绣投降于曹操,从此归附曹操。此后贾诩在平定北方四州、平马超、灭张鲁等战役中屡有建议,深得曹操信赖,后在魏文帝时期官至大司马,不久病逝。

贾诩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先从董卓,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二败了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

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堂》听易中天讲就知道了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堂》听易中天讲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