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展过程:解释两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2:36:53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面的仁兄很有悟性!不错第二句话的境界比第一句高。第一句话是渐悟禅门的神秀大师写的记子,而第二句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写的记子。他们是师兄弟,这两首记子是他们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考试时写的,结果是慧能大师受了祖师衣钵。
第一句话简单的说就是时刻用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来关照自己的言行,不要被恶行污染了自己的清静。
第二句是说人的身心包括世界都是空的根本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就没必要时时关照。
最后我要说虽然五祖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但还是让他的其他弟子记住神秀的记子并认真去做,这是因为刚开始学佛的人再没开悟之前还是应该以戒律为本,执著于善总比什么都不管强的多!只有真正证得空性才能达到第二句记子的境界。正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两句话是两位佛家弟子所做的偈。
第二句是六祖慧能所做,因具有极强的慧根,参透佛性,所做偈语意思是一切皆空!

佛书上有讲,时间太长记不清楚了。

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把。读了两边,没有看懂。后来突然悟到一点点。第一句话意思很深,表达出一种很看透一切,很世外的一种境界。第二句话比第一句境界更高,因为心中根本就无物,都不知道何处惹尘埃了。总感觉第一句话把境界思想推的很高,第二句话就更是推高到无的境界

从唯物角度考虑

这不,又染个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