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关于生命的感悟有什么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0:47:38

感悟生命

一位年逾古稀的友人辞世,我赶去参加追悼会。候在灵堂外的乐队,蓦地奏起一支熟悉而悦耳的歌曲:《潇洒走一回》。我愣住了,觉得有点不对。演奏者却越奏越来劲,根本不注意或不在意我的惊愕。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死者送行,拉的管自拉,吹的管自吹;“小叫”叫得特别欢,“响盏”响得特别清脆。奏到动情处,一个个手舞之,足蹈之,头晃之,腰扭之,表现出一种忘乎所以的洒脱。

太离谱了。我走上前去,没好声气地问:怎么不奏哀乐?乐队中有人信口答道:生死同一条路,有什么可哀的!说得挺干脆,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生,在路的这一头;死,在路的那一头,是同一条路的。从这条路上来世间走一回的人,时限到了当然还要从这条路回原来的地方去。人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生与死本都是喜事。来时爆竹相迎,去时鼓乐相送,这是众所共知,人所经历的。于是,我想起一个古老的“鼓盆而歌”的故事:战国时期,庄子丧妻,他敲起了瓦罄唱起了歌。来吊唁的惠子乍一见,便气呼呼地责问:你妻子死了,不哭就罢,还鼓盆放歌,不是太过分了?庄子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心平气静地谆谆说道:人起初是无形无气无生命的,后来在若有若无的仿佛中变成了有形有气有生命,再后来又变为死,变为无。生与死的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是很自然很平常的。如果在死者面前呼天抢地,哭哭啼啼,那是对生命本质的无知……二千三百年前的古人,能够用这么浅俗而蕴含哲理的话语诠释生死、令人叹服。

人死了,生命从此一瞬转到彼一瞬,以另一种形态在宇宙中延续。活着的人,祈求长生的有,祈求延年的有,这实际是对死亡的恐惧。我们这个星球的诱惑力太大了,即使活过百岁,也极少有人乐于回归尘土。那些敢于对死亡投上冷冷一眼的人,无疑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他们在决定舍身的一刻,即悟得生命取舍的意义。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对死亡也颇有一番见地。1935年,大师卧病晋江草庵,病重时书遗嘱与弟子传贯说:“命终后即以随身所着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到楼下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死。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简单,必须依行。否则,是逆子也。”这段文字平白如话,也平静如水;就字面上看,小学生可能读懂。假如一个对生死毫无觉悟而学问十分渊博的人读完,充其量只能像小学生读懂他的文字,根本读不懂大师是怎样彻悟生死的。大师没有一条腿跨进坟墓,用力用另一条腿撑住。该来时就来,该去时就去,就像出门和入门那样自然。他从豪门步入空门,从绚烂走向平淡,在探寻人生真谛的终极旅程戛然驻足,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那透视心灵,烛照生命的墨痕,使清源山那块石头,在他的墓塔旁有了深沉的冥想,不朽的开始。

其实,世俗也有把寿终正寝当喜事来操办的,比如人还健在就备寿木,制寿衣,筑生圹等等。可他们信的是“六道轮回”,寄希望于未来的脱胎转世。说到底,还是不甘心死,还是想来阳世再活一回。车水马龙的大出殡,众僧超渡亡魂的大功德,煞有介事地要让死者在冥司过好转世前的日子。这个永远捕捉不到的虚无的影子,人们仍在徒劳地捕捉它。古往今来,有几个像庄子、像弘一大师进入通脱的境界?我想,让世人多读点“庄子鼓盆”、“弘一遗嘱”之类的文字,必有助于对生死的认识。能欣然而生,欣然而死,十分珍惜活着的每一个时日,对世人是很有好处的。

美国人巴斯克里说:“死亡教给我们的是,没有任何事物是属于我们的……”说得很好,事实正如所言。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倾朝野的公卿宰辅,他们哪一副枯骨能占有、把持生前攫取的一些东西?历史演化了几千年,生死轮回了几万年,贪婪者仍孽生不绝,有增无巳。这伙人如青蝇竞血,白蚁争穴,嗡嗡营营的占有权力、占有财富、占有美色,到头来什么是属于他们的呢?

我的朋友辞世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平平淡淡生活,实实在在做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红大紫,给家人亲人友人留下点什么呢?一个平常心,一份关于解读生命的精神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