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手机拼音字体ttf:《灯光》一文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0 06:27:3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赞美“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雾凇”的诗文。

  2、师:是呀,在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那该多好啊!(课件出示雾凇图片)

  3、教师揭示课题。(板书:22、雾凇)
  1、学生诵读。

  2、欣赏雾凇图片。

  3、齐读课题。
  本环节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后面的感悟美、表现美进行有意义的铺垫。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多幅雾凇的图片,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2、师:雾凇可真是不同凡响,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著名奇观,难怪刚才有同学不禁赞叹起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课文描绘的雾凇美景吧。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课文,把你最欣赏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刚才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自己内心最美的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向同学汇报,谁先来汇报呢?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B: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师: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

  (2)能说说从这句诗中体会到的意思吗?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叹一番:——(齐读)

  4、师:谁还想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雾凇的这份神奇与美丽?

  5、师:看来同学们已深深地喜爱上雾凇这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永远留在记忆中
  1、学生自由表述。

  2、学生自主读课文,感悟雾凇奇特的美。

  3、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多种方式朗读,表现雾凇的美。

  (2)学生回答,美美地齐读。

  4、指名学生感情朗读、齐读。

  5、学生练习背诵,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欣赏之后,有了形象、直观的感受,在些基础上让学生走进文本来感悟语言,直至后面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不需教师太多的指导。

  读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在读的内化活动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或诵之或歌之或语言描绘脑中美景)在准备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过渡:大自然是怎样造就这一奇观的呢?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来到吉林,当他们看到松花江畔的雾凇后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果问到你,你能回答吗?你认为读读课文的什么地方能解决这个问题?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记: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3、小组合作,把你思考的结论向小组同学汇报,形成一致意见后,小组讨论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学生选择方法,或用图示法,或用语言归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并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4、请不同学习方式的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师:读读这段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2)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
  1、认真倾听,动脑思考。

  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讨论用怎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要点:①严寒季节②饱和水汽遇冷凝结③过程:形成雾水--→遇冷凝结--→逐步形成)

  (1)汇报自主探究情况。

  (2)朗读感悟雾凇的美。
  运用图示法、语言归纳法让学生知道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在交流中,让思维产生碰撞,互相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文章的难点,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品读全文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师: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2、师:学完课文,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3、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去领略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去想象奇特的雾凇美景,去掌握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吧
  1、学生欣赏图片。

  2、学生谈学习收获。

  3、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堂拓展总结延伸
  1、谈话: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关于雾凇更多的知识吗? 你还想知道雾凇的哪些知识呢?

  2、师:课文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了,老师课前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暂时满足同学们探究知识的愿望吧!(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对自己感兴趣的做记号)

  3、刚才同学们了解了关于雾凇那些方面的知识?把你感兴趣的知识课后与同学交流。如果还想了解吉林以及吉林雾凇,电脑课时请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吧。

  4、课后收集、整理有关雾凇的资料,可独立也可合作制作一份手抄报,张贴起来,供大家欣赏。(结课)
  1、认真倾听,提出疑问。

  2、学生浏览资料,进行知识的拓展。

  3、互相交流有关雾凇的知识。

  4、课后独立或合作制作手抄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本)走向“大教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设计理念:

  《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三自然段介绍了雾凇的美,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方式,自主地发现,合作探究。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交还给了学生,摒弃了以往的包办代替,教师成为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到探究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本文分为3大段。
一:(1-2)
二:(3-11)
三:(11)

1.天安门的绚丽灯光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写1件值得永远回忆的往事。
3.照应开头。

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
图上-吊灯下读书。
胜利-亮灯下读书。

本文分为三段
1,(1~2)
2,(3~11)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