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讲堂红楼梦柯岚八:加强美术功底,艺术涵养,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感觉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02:21:37
同题

美学:传统与未来

--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叶朗先生

徐碧辉

【编者按:随着新世纪到来,美学界的同仁都在思考一些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国的美学之路应该如何走,新世纪美学应该如何定位,对过去的世纪的美学应该怎样去把握。日前,本刊记者应该《哲学动态》编辑部之邀,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叶朗先生。征得叶先生同意,我们在这里发表该访谈的部分内容,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题目为编者所加。】

徐碧辉:20世纪已经过去了,无论从政治还是从学术上说,它都可以成为一个单元。那么,在您看来,20世纪在美学方面的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我们怎样根据对它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来发展21世纪的美学?
叶 朗:我的初步想法是,20世纪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进程: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进行中西文化的沟通。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美学,第二个阶段是朱光潜、宗白华那一代人所代表的美学;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整个过程是一个往前推进的过程。21世纪我们应该继续推进这个进程。
中国的美学从近代以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等人,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力求把中西方美学加以融合。他们这么做,也公开作过这方面的宣言。如宗白华就说过:"将来世界的文化必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新创造的。"这是70年前说过的话。宗先生还说,这个事情中国人来做最合适。因为中国的文字非常难,西方学者要把握中国文化很困难。因此,在这件事情上,中国学者是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的。王国维也说过这样的话,而且他们也在做。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著作都是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来解释中国的文学。朱光潜的《诗论》,是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诗歌。实际上朱光潜、宗白华比王国维已经进了一步。王国维、朱光潜等人都有一个特点,一方面研究中国,一方面介绍西方。50年代从苏联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问题也有两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我们当然是重要的。但具体到美学,当时从苏联引进的东西都还值得讨论。它们可以用来参考,但不能僵化。当时一个负面效应是把过去老一代学者所做的工作都否定了。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他们所做的中西融合的努力被中断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传统才被接续了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从理论上研究不够。
徐碧辉:您能否具体谈一下这方面的观点?中国传统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确独树一帜,以它独特的方式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西方话语无论从语言上、思维方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美学作为一种建立在农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为基础的对美和艺术的理解,它跟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以主客二分为哲学基础和前提的现代知识论学科的美学对审美和艺术是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方式。那么,对中国美学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可能性在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怎样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美学呢?
叶 朗:文化当然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但文化中有的部分如哲学、美学研究的问题是人生、人性、生命、存在、历史、宇宙的一些根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完全受当时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制约。孔子对人性的研究成果我们今天还可以吸取。不能说他的成果今天就没有价值了。大工业时代的学者未必就比小农时代的学者对人性的研究更深刻。在这一点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后面的成果把前面的包括了。哲学就不同了。我们不能说,21世纪的学者就一定比老子更有智慧,也不能说,宋代人的哲学思考一定比唐代人进步。只能说,对于一些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解答。新的时代提供了新的东西。但不能说你一定比老子高明,比老子进步。老子在那个时代提供的解答永远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化有部分内容是永远有价值的。但也不能说古人为我们今天的问题提供了现成的答案。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他那个时代是最高的智慧。它永远值得我们去读、去研究。但你不能说马克思对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提供了答案。当然不是这样。我们今天要有自己的解答。每个时代对自己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但过去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永远可以供我们参考。马克思也好,老子也好,都是这样。马克思的书有永久的价值,这个永久的价值不是让我们照搬,拿来当教条。而是让我们来学习、参考,吸取它的智慧。老子、孔子、马克思,都是这样的。
我觉得中国美学,特别是王夫之的美学,是非常深刻的。但我们现在研究不够。王夫之很多命题,非常深刻。比如,我们现在争论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但我们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是有区分的。王夫之就说,区分在于能不?quot;兴"。这包含了很有价值的思想。王夫之还强调审美的直接性,"现量","一触即觉,不加思量比较"。它是超逻辑的。这些都很有价值。王夫之在中国美学中非常重要,他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我们都还没有挖掘。
徐碧辉:您能否谈您今后的研究计划?
叶 朗: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这些工作。首先是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北大的美学传统。当然还要吸收西方现当代的东西。西方现代的基本思路、方法,把它吸收过来。把美学的基本理论清理一下,写一本美学原理的教材。
除了基本理论之外,同时想要做的是深入研究中国的美学和艺术。其一是把《中国美学史大纲》全面修订一下。另一个工作是想写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中国艺术理论的遗产极其丰富,如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资料。过去我们有很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但中国艺术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没有建设起来,现在我们应该把这个空白填上。第三件事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特别是宗教艺术。因为前几年我兼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三个系的系主任,促使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把三个领域沟通起来。
徐碧辉:您指的是宗教艺术还是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文化?
叶 朗:不是文化,就是宗教艺术。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古代小说诗歌中的宗教世界。中国小说有很多写到宗教,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写了宗教观念,也写了宗教生活。还有很多小说不太有名,但它们也包含有宗教的内容。诗歌里也有很多和宗教有关的东西,如王维等人的诗歌表现了一种禅意和禅趣。二是中国宗教艺术的研究。全国佛寺、道观无数,还有许多石窟,里头有佛像,有石刻、木刻,等等,还有新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如三星堆,青州佛雕,如敦煌艺术,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很少有人从宗教艺术的角度去研究。艺术品怎么体现宗教观念?宗教观念是怎么影响艺术创作的?如果你能从学术上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这在国际上都有会非常引人注目。这个项目就叫?quot;中国宗教艺术实地考察"。前面一个(文学中的宗教)相对来说好做一些。就是书房里的工作,查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思考。后面一个需要田野作业。这就比较辛苦,费时费力,还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
此外,围绕前面谈的这些还可以产生一些的别的东西。比如,我想写一些比较通俗的谈美学和人生的著作。像朱光潜先生的《谈美》那样。通俗性的东西是最难做的。你必须首先自己搞得很透,融会贯通,然后用明白通畅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深入浅出。这是最难做到的。我想如果我有时间,我希望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如果这个能做完,还有第三个阶段。
徐碧辉:您这个计划主要是关于具体的艺术史和美学史问题的研究。那么,这仅仅是您个人的学术兴趣呢,还是您认为从一般治学的角度讲,目前中国的美学研究也应该多作一些的具体性的艺术史研究呢?
叶 朗: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要推进是很难的。任何学科都如此。基本理论要推进一点都很困难。而具体的部门里,应用基本理论来研究具体问题,相对来说是容易一些。而且,中国就是缺少这种具体的研究。许多问题深入不下去。中国画的发展,京剧的发展,一个重原因就是缺乏理论分析。
徐碧辉:你曾讲过您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修订本在一些基本理论上有些跟过去不同的地方,有些推进。您能否讲讲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叶 朗:比如说,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研究审美活动的性质。过去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主客二分,这不符合审美活动的性质。审美活动不是认识,而是一种体验。体验不是主客二分。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并不是在主客二分的框架里来研究审美的。过去我们对这些都注意不够。因为我们自己头脑里先有了这样一个框架,当然在研究和吸收古人的成果时就受影响。如果你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封闭的,你读书是读不进去的,你对书里一些本来很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视而不见。因为你的视野不够开阔。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一个功劳就是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头脑打开了。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最近刚开完的六中全会再次提出思想解放,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的建设当然要思想解放,这是不用说的。学术研究尤其要解放思想。
徐碧辉:有一种观点,认为主客体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西方近代哲学概念,这种概念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只要使用它就必然产生一种影响,就是主体通过客体概念去概括审美关系,必然导致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吞没,导致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为主体服务的,主体是凌驾于客体之上的。因为,主客体概念的内涵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吞没与奴役。
叶 朗:这有问题。我认为,美是意象,审美意象。这个意象是我胸中之竹,而且你的胸中之竹跟我的胸中之竹不一样。那就不芡牙胫魈濉I竺烙湓茫??挠湓茫慷?疑竺朗且恢指鎏逍形??比挥腥禾宓摹I竺酪庀笫窃谖夷宰永锊??模?竺烙湓檬钦庋??竺佬睦硪彩钦庋?D悴荒芾肟?魈濉K?阅闼?档哪侵止鄣闶且恢志?曰?目捶ǎ?侵骺吞宓姆至选D悴荒芩涤昧酥骺吞逭飧龈拍钤趺囱?I竺阑疃?褪钦飧龆?鳌N蚁衷谔?衾郑?揖醯煤苊馈D腔故俏以谔??皇悄阍谔?D悴荒芩抵魈寰拖?Я恕U飧鑫侍庠诶砺凵显趺此登宄?剐枰?芯俊?
徐碧辉:您讲美学不能仅仅从认识论去研究。那么,您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究竟是如何定位的呢?它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
叶 朗:我认为有四点可以肯定:第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什么叫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是内在的,文化世界是外在的,是统一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美学研究的也就是这个。明确这一点很重要。美学研究最后要跟人生结合,要指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通过学美学要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感性活动,但它本身是一门理论学科。它需要理论思维的训练。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要借助很多相邻学科。因为美学跟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文化史等等,都有关系。美学要借用多学科的手段、知识和方法。所以学美学的人知识面要宽一点。第四,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至今没有成熟的体系。有些学科如几何学早就有成熟的体系。政治经济学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那里就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体系。尽管现在它显出某种不足,但它是一个成熟的完整的体系。可美学没有。中国外国都没有。这个特点就使我们研究美学不能固守一个体系,思想要开放,要随时吸收新的东西。一是从美学史上去吸收,还有是从当代学术中去吸收。
这四个特点引出美学研究的方法就是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注重美学的人文内涵,要有较宽的知识面,特别是要有丰富的艺术直接体验和艺术史的知识,还要有一种开放的研究心态,随时吸收新的东西。所以美学不好做就在这里。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的体系。但它的趣味就在这里。你可以留下第一个脚印。有很多地方你可以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当然这很难。前面我说过,基本理论要往前推进是很难的。所以我觉得要提倡把美学理论拿来研究一些具体问题。这也不单是研究简单的作品。如果二十一世纪我们美学界能够解决这样一些很有内容而长期没有解决、很值得挖掘的问题,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研究反过来也一定会有利于美学基本理论的推进。比如,如果我们对宗教艺术研究出一些新东西,那对美学基本理论肯定是有推进作用的。

学术动态"" 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
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文学所文艺理论室、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于2002年6月22、23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主要就"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前景"、"二十世纪中西美学的相互影响"、"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与跨文化对话"、等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钱竞研究员首先明确了会议的宗旨。他说,美学界交流不充分,不够深入,需要对美学研究进行整体性的学术史反思,思考中国美学研究发展轨迹,反思美学研究的现状,提倡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从美学研究的不同视界,丰富美学的构成,从而寻找美学的生长点。在当下,美学研究的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学术史的,文化学的,美学比较、跨文化的等等,美学研究对象也扩展了,比如设计、影视、文化产业、审美文化等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中,我们试图去发现美学发展的新的道路和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建平副研究员也对美学如何走出新的一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学如何做?如何解读美学研究的对象?如何走出历史?这些成为困扰学界的几个问题。在转型时期,中国美学思考如何发展,如何参与到国际美学发展之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王柯平教授指出,中西美学对话需要中国学人的自信心,注重美学对话的对称性,构建有中国美学特点的话语系统,改变西方学者对中国美学的偏见,因此以外文介绍、翻译中国美学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滕守尧研究员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到90年代的美学沉寂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社会转型之外,美学本身也有局限:一是美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美学原理都是概念、知识的演绎,大学美学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是美学缺乏社会基础,广大的中小学生没有机会接受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是美学的基础,中小学美育课也存在许多问题,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帐跹Щゲ幌喔桑?帐蹩蚊挥行Ч?C姥а芯恳?〉猛黄疲?托枰?肫渌?Э平岷掀鹄矗??薪徊妗⒈咴档难芯浚??疵姥а芯康男铝煊颉>蜕??揭帐踅逃??裕?馐脱У"视界融合"理论、后现代的"文本"理论与"拼接"理论成为阐释艺术教育原理的重要方法,将美学融入到艺术教育当中,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性质与价值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表现为四大特征:艺术门类生成一种互补生态关系;在艺术的感知、体验-创造--反思与评价过程中,纠正艺术教育中无美学的倾向;艺术与文化、生活、情感连接起来,同时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美学也连接起来了;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
王柯平教授认为,这实际上是对艺术教育模式进行大手术,美国的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这也是在重构中国的艺术教育。钱竞研究员通过编写美学教科书说明了以概念来书写美学的局限性,从反面证明了美学"灌注"到艺术中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法教授提出这样的问题:"艺术教育与美学的区别是什么?美学是什么?美学应该怎么讲?"在这些问题中,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出来了。美学原理有三部分可讲: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形式美。审美经验有现代内容的加入,主体到审美主体的过程有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范畴其实是美学类型理论,讲授划分的方式和原则,形式美则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北京大学哲学系章启群副教授则认为,美育教科书与美学教科书的大同小异在于美学的泛化,美育教科书等于美学原理加艺术知识,结果就是原创性的缺失。北京大学哲学系彭锋副教授认为,美学研究范围应与时俱进,从狭义美学到广义美学,从实践美学到美学实践,中国美学理解中国哲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理解中国美学,重新发现传统美学的意义,用新的图式和范式诠释中国美学;美学比较是一种理解方式,换一个图式和范式理解另外一种思想。

二 美学与文化学、文化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聂振斌研究员指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存在。所?quot;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云云,都是指物质、器物、制度的体制、结构、形式所体现出的神韵、情调、意义、象征、暗喻等意识,而不是物质、制度、器物这些物质存在。最能反映文化的本质是艺术。因此要研究某种文化,不能不研究它的艺术;要改造某种民族性,不能不首先改革塑造这种民族性的艺术。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本来以"伦理革命"为旗帜,到后来却以"文学革命"、"美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原因所在。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学与美学都是它的理论基础,只不过文化学是文化的一般的理论体系,而美学则是文化的本质论,是文化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学研究,不能无视文化,不能不借用文化学的方法。确切地说,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不是来自自然科学,而是来自文化学。
中国百年美学,尤其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由于忽视了文化及其理论(文化学),致使美学理论的建构留下了不少的遗憾。第一,美学的本质论、本体论都排斥文化精神,都用唯物主义一元论作为哲学基础。第二,艺术创作论是机械的决定论,也排斥文化,不敢正视文化对人对艺术的决定作用。文化时刻渗透在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伦理关系以及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影响着、制约着人的智慧、德行、情感、才能等等。第三、以西方文化中心论,抹煞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民族特色。百年来所出版的美学概论、艺术概论之类都照搬西方的模式,范畴、命题,体例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特色。第四,用意识形态即话语权力,粗暴的否定艺术的自律性,取消了艺术上的文化批评、美学批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化产业的出现,更需要文化批评、美学批评把艺术--审美引向正确的方向。第五,用绝对化的政治权力,否定教育的文化规律。20世纪50年代至世纪末,教育方针砍掉美育,用政治说教、政治宣传取代道德教育,这种片面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钱竞研究员回应发言时认为,要反省百年中国美学史,要勇敢的思考,努力探索美学的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英语系周小仪教授谈到了当前审美文化的一些问题:艺术与工具理性的结合,资本逻辑对艺术的强制;感性审美化的扩张,以及艺术中性别观念与性别压迫;西方唯美主义受到东方的影响;审美的量化问题以及与权力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教授主张以现代性的观念来阐释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形象,并以文学作品中"大海"为例,解释现代性如何在文学中展开的,从而揭示现代性的审美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章建刚研究员探讨了文化产业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艺术文化通过市场将"书?quot;联系起来,文化产业扩大了市民的文化权力,艺术在文化产业中得到了重新的解释,市场里的艺术也分为不同层面,艺术作为一个基本的问题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艺术的人文关怀也呈现出来。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的创造性。
就艺术问题,与会者提出:什么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在哪里?当代艺术如何定义?当代艺术如何评价?是不是出现了艺术的危机?艺术终结了吗?我们如何判断艺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杨平讲师认为,当?泄?男形?帐跏导噬鲜?チ寺桌淼牡紫撸?蚕?饬松竺辣曜迹?萑胍恢纸夤沟奈笄??校?庑┮帐跞狈ψ罨?镜娜诵怨勰詈腿说乐饕迩榛常煌?币帐醯脑?葱砸苍谙?АU啪Ы淌谥赋觯?笆右帐跹芯恐写嬖谇苛业"技术主义"观念,如何将美学理念贯彻到广播影视研究中也是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 西方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田时纲研究员重新阐释了克罗齐美学中的"直觉表现说",他认为,中国的克罗齐美学研究不全面,不像一般学者认为克罗齐是一位黑格尔主义者,而是一个康德主义者,并着重阐释了克罗齐美学与康德美学以及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渊源。克罗齐的直觉与表现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提出直觉表现说的根据在于美学是哲学的基础,关于精神的主动性与感受的被动性的理论,直觉即表现,直觉是美学的起点,艺术不是被动的感受,不是对自然的摹仿,是精神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是情感性内容的先天综合。美学领域要否认直觉与表现之分,内容与形式之分。克罗齐"直觉"范畴有三大理论渊源:康德的感性直觉与理性直觉之分,克罗齐的直觉即是无需感觉中介,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性;克罗齐是美学上的德·桑克蒂斯,是意大利"形式主义美学"的继承者;克罗的直觉也继承了维科的直觉和想象是认识的起点的观念。要把握克罗齐美学,必须了解克罗齐精神哲学体系。克罗齐美学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对美学的主体性与语言学转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中国美学。因此,准确公允的评价克罗齐美学,也是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霍桂桓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霍桂桓副研究员指出,这些年以来主要关注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一反传统美学研究坚持主客体二元分裂、对立的视角,通过从意向性出发,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抓住这个基本角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这种研究在美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传统的美学还是本世纪初崛起的艺术哲学,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科学界定其研究对象的方式为模式,来界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结果是不仅什么是"美"说不清楚,而且什么是"艺术"也同样说不清楚。其实,无需仔细推敲就可以看到,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同;既然如此,从元理论的深度上深刻地反思我们自己的研究视角是不是有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实际上,进行美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更需要具备非常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否则,不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不甚了了,对自己形成的观点也不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最根本的,一是如何对待作为研究对象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二是研究者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自己的总体素质与自己的研究对象统一。
他认为现象学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研究审美价值,介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盖格尔);研究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认识的客观论美学(英伽登);研究审美经验的各个方面(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基本特点是:继承和发展现象学的基本哲学观点;强调现象学特别适用于研究审美现象;以艺术作品为中心;体现了研究重点的不断演变。现象学美学对我们的启示是:在美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方面,美学研究对象实际上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二者的统一;美学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以自然科学为模式的社会科学;美学不是艺术理论,而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法方面:美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坚持"主-客分离"的自然科学方法及其衍生物,也不是坚持"主-客分离"的传统西方哲学的方法,而应当是强调"主-客统一"的不同境界的生成论哲学方法。研究主体方面:研究者应当具备什么能力才能成为"美学家"?境界及其生成和构成;研究者应当如何体验审美境界,并且把它与求真境界、求善境界区分开来?研究者应当如何看待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曹卫东副教授讨论了重写德国古典美学问题,他认为,以往国内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存在四大问题:材料有限;能力有限;问题没有展开;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因此需要调整研究者的方向和思路:从思想史切入德国古典美学;重新定义德国古典美学,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开端提前到莱布尼兹,向后延续到浪漫派;发掘美学思想的新线索。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副教授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如何理解西方?拿什么来与西方对话?西方如何了解中国?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发现那些被遮蔽的东西?这些问题引起与会者的深入探讨。张法教授指出,如何理解西方的原义?西方美学的误读是如何产生的?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学人的写作?章启群副教授也指出,我们如何阅读西方?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西方?
北京大学中文系刘东副教授指出比较的风险,提出文化与文学比较中存在简单化倾向,即平行比较的模式,而不注意文化的语境。他以"艺术"、"美学"、"悲剧"等一些具体的范畴为例分析了学术术语的平行移植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与文化的语境,在分析传统文化时往往被西方的文化所淹没,失去了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结果成为"西洋的本土"。与会的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提出美学怎么做、我们怎么办的现实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牛宏宝副教授认为,在文化交流中,学术背景与思维方式的转变,造成自身描述的不真实性,因此要警惕平行比较的危险性。在文化国际化的背景中,重新整理和发掘中国美学,需要作出结构性的调整,对传统重新进行摆置和构架,不在于传统,而在于如何解释传统,以思想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