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化艺术:求助!清代广西仓储制度建设---主要是社仓建设的资料及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6:32:10
因问题难度较大,望有心之朋友,有能力之朋友给予热情帮助!谢谢先!
主要是广西方面的资料。再谢。

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
  晚清,饥荒频繁发生。水、旱、蝗等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饥民遍野、饿草载
  途。如“丁戊奇荒”,前后仅几年时间,直接死于饥饿的就有一千万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晚
  清饥荒如此严重呢?晚清仓储制度的衰败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①,粮食储备事关国计民生。清入关后不久便着手恢复、设立仓储,
  历经康、雍、乾几朝,仓储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且一直延续到晚清。
  “常平仓谷,乃民命所关,实地方第一紧要之政”。⑧作为最重要、最普遍的官仓,常平仓主
  要设治于各直省州县。与前代相比,清代的常平仓制有所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从采买仓
  谷、仓魔管理,到出果比例以及监督体系等等,其制度更为严密、周详。仓谷来源是建立仓储的
  首要间题,清代的常平仓谷主要有三种来源:最主要的是采买,即从财政经费中拨款采购;再就
  是捐纳,包括捐监、捐输、摊捐,是指通过捐谷向官府买取功名或官职;在某地严重乏粮的情形
  下,朝廷还常下令截遭弥补各地常平仓收贮之不足。一般来说,每年秋夭各地常平仓都要采买
  粮食,以补足仓额。为了避免领款后拖延不买之弊,清政府规定了采买期限。常平仓谷还要定
  期盘查,如发现有侵蚀、挪移、霉烂等,严加处罚,根据不同数额,分别处以拟徙、斩监侯、革职、
  降级等并实行追赔的办法,补足仓谷。正常年景下,常平仓的基本作用是调节平抑粮价,每年秋
  收季节粮价低廉,常平仓买进新粮,刺激粮价适度上涨,次年春夏青黄不接时按“存七案三”比
  例将存粮卖出,即所谓“春夏出果,秋冬来还”。常平仓的另一个作用是灾年贩恤贫民,逢遇自然
  灾害,清政府照例要对农民进行贩济,常平仓谷便可发挥它的这一功用。
  京通仓指设于北京、通州的京仓、通仓,共有15仓,有魔1362座。主要用于贮存遭粮,以保
  证官傣、军需供应,兼有平巢、贩济之用。京通仓事务由仓场衙门管理,北京设有总督仓场侍郎,
  也称仓场总督,户部满、汉侍郎中各出一员担任,下辖坐粮厅,设于通州,各仓设有仓监督,满、
  汉各一人。清代的官仓,除了上述常平仓、京通仓以外,还有营仓、旗仓、水次仓、内仓等,各有不
  同的功用。
  社仓设于乡村,名为民办,公举所管之人,实际上政府的干预、监督较多,这也是清代社仓
  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仓积谷,以民间自行输纳为主要来源,历朝都曾议定奖励民间捐谷的办法,
  按捐谷数额,或免差役,或给匾,或给顶戴,或给花红。另外,往往有官拨谷本。社仓谷石初储于
  乡村公所、寺院,也有租借富家房屋的,等谷息增多后按常平仓庶例建仓储存。社仓尽管有民选
  之社长,但仍要受到州县监督。仓廉的修建和维修,要报明州县存案。
  义仓,顺、康、雍各朝屡次谕令各州县设立义仓,但直到乾隆年间,直隶、山西、江苏、江西等
  省方陆续设立。义仓谷石在正常年景下,加息出借,遇有灾荒,出谷碾米。义仓设有仓正、仓副
  加以管理,其支散手续、呈报核查等都与社仓相同。
  应该说,这一整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在清代前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然而,时至晚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没落,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逐渐走向衰败。
  第一,不及时采买。按例每年秋天常平仓都要采买仓谷,填补出集、放贩后仓额之不足。但
  地方官员往往只顾个人私利,无视采买之重任,领银后拖延时日,不及时采买。“仅以集价存公,
  屡经交代,挪新掩旧,任意侵吞,以致仓廉空虚,毫无储备。,,@在收购时,青役、里保也“多方需
  索规费,以致有力之家辄贿求书吏,匿报其承领者并不上谷,惟加倍缴价入官,名为帮费。’,④这
  样,“朝廷足食之经,为私家肥囊之计”。⑤
  第二,仓应管理不善。尽管清廷一再强调仓魔对粮食储备的重要意义,其建造、修缮、管理
  也都有一套制度,但各地仓庶在实际管理中却十分混乱,尤其是到了晚清,仓魔管理几于废驰,
  直接影响到仓储的质量。‘
  首先,受自然灾害、战争破坏以及年久失修的魔座不能得到修复。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对
  仓庶的破坏是比较大的,我们仅举几个例子,1842年,福建大雨,上杭县11座仓魔被水冲倒,
  仓谷漂失。1853年,湖南末阳大水成灾,12间仓魔倒塌,贵州镇远县“县仓漫水,漂失谷石。’,@
  安徽霍山县大水入城,常平等仓均被淹没。1879年,甘肃文县等地发生强烈地震,仓廉倒塌,礼
  县震塌6间,泰安各仓存者无几。战争对仓傲的破坏也很严重,尤其是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战事
  激烈的江南地区许多州县的仓谷、仓魔荡然无存。⑦据光绪初年上谕说:“近年以来各州县不但
  仓储多虚,并仓座亦多无存。”⑧西北地区在回民大起义的冲击下,许多州县的廉舍也“悉毁无
  存。”⑥尽管后来也曾设法重建,但效果不大,大部分地区的仓庶则没有修复,除了吏抬败坏,地
  方官对此漠不关心之外,经费缺短也是重要原因。正如东三省总督锡良所奏报的:“各城旧官仓
  自经庚子乱后,多已坍废,……各属建仓需费甚矩,当此度支奇细之际,实属无从筹措。’心
  其次,由于仓吏玩忽职守,不能按时检查、修护,仓谷霉烂也为常事。以京通仓为例,据载:
  “京通各处仓魔屋瓦渗漏,墙壁损坏者十居八九,所贮米石渐至潮湿霉烂。’,@“米色亦多不纯”,
  往往搀有灰土、石块等杂物,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仓吏故意搀进去以此谋私利的。更有甚者,
  “各魔座官任意开放”廉门,比如,1859年(咸丰九年)居然发现在仓廉内生火做饭之举,“北新
  仓空魔内有多人在内安锅造饭。’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三,变卖、娜用、慢盗仓谷严重。常平仓所存稻谷,经常被各该地方官员私行变卖,“任意
  侵挪”,弥补各该州县亏空,然后,“捏造册籍”,不是“以无为有”,便是“折银代价。’,。这种情况
  在清前期就时有发生,比如,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南部因旱欠收,乾隆皇帝询问为何
  不动用仓谷,一了解才得知,该处仓谷已“所存无多”,其原因则是“不肖官吏,平日任意侵挪亏
  缺。’,@晚清则更加严重,我们举东北的情况作为例子,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后,奏报当地旗仓米
  石挪用情况,他说,东北旗仓应存米13万石,义州、宁远、广宁、凤凰四仓米石被挪用,实存11
  万石。由于“事隔多年,官非一任,其或因公动用,情尚可原,或经手物故,无处著追。’心清统治
  者历来都非常重视的京通仓储,米石被侵盗现象也十分严重,“每于收米发米之时,青役串通家
  人少进多出,监督失于觉察,渐成亏空。”临进仓偷窃、拦路偷米情况也很突出,“各仓潜米出入
  处所,匪徒串通看街兵役,于粮米车辆必由之处,并不修垫,且故意刨挖深坑,淤泥蓄水,凯>}翻
  车破袋,向车夫需索搬杠,肆行偷戳,营弃无从过问,街兵包庇分脏。’,功
  第四,监督体制有名无实。清代仓储管理的监督体制是比较完备的,处罚也很严厉,如能切
  实贯彻,对革除积弊、惩治贪官污吏是会有一定作用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都不能付之实行。拿
  常平仓的盘查来说,大多欺瞒掩饰,形同虚文。一些地方听说上面要派大员查核仓谷,便赶紧向
  当地富户或他仓挪借,据奏报,常常有“不肖有司等闻钦差将至,向绅拎富户挪移借贷,以掩饰
  其亏空之项,而绅拎富户等畏其威势,或迫于情面,不得已代为应付。’,@各地还往往采取拖延
  办法.“经年累月,盘查无期,甚或历官数任,历时十数载,仍事悬搁者,比比皆是”。汤盘查时,官
  吏也大都不实际勘核,只是“按籍而稽,”凭仓吏一结了事,”一纸空文,饰词申复。’,⑩即使亲临
  盘查,也难免仓吏作弊,量谷时,仓吏于解中置物,这样一来,一解解地量,也无法查出。
  第五,积钱以代谷日盛。其实,早在乾隆末年,有的地方已贮银以代谷,但还不很普遍。道
  光以后,尤其是咸同年间,仓制混乱不堪,积钱不积谷,寝成风气。对此,清廷一再申伤:“国家设
  立常平仓,原备民间缓急之需……仅将谷价贮库,碎遇需米之时,岂银两所能济用。’心但各省
  督抚大吏私将积谷改为积钱,任意侵挪,藉肥私囊。光绪年间,仓储更是衰败不堪,各地蒙混欺
  上,空言技寒。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江苏巡抚昊元炳曾就积谷积钱利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
  说:“或有存钱较存谷简便,且可生息之论。不知干净洁谷,足可支十年而不坏。历时过久,尚有
  以陈易新之法。积钱既多,易启亏挪。且时遇凶歉,谷价腾长,购买无由,多钱又不如多谷。’,@此
  后,虽再三谕令复规积谷,然吏治疲玩,因循成风,各省对奉旨事件,不过通行晓示,并不付诸行
  动,以致徒烦文犊,毫无成效。
  之所以各地多以积钱代谷,主要是由于“各地方官往往不以民事为重,’,’’惟恐贮谷过多,平
  时难于照产,离任难于交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随之变化也是积钱之风日
  盛的一个原因。当时,有些人认为积钱优于积谷,资产阶级维新派就曾提出积谷不如积钱,积钱
  不如兴学的主张,影响颇大。东三省总督锡良的一段话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目前要想规复仓
  储困难重重,已属不易,而且也无必要。基于此,他主张。“与其有名无实,徒滋弊端,何如明定章
  程,……请自宣统二年秋后起,将旗民地米一律折征银两,尽征尽解。}} r}
  由于“仓储积弊日久且深,;.,各仓亏空十分严重。先拿京通仓来说,乾隆年间仓谷足可支
  用2。多年,而道光末叶,”不过仅支一岁。⑩“京仓需米孔殷,”仓额不足,岁岁告急。常平仓的亏
  空则更加严重,而且在清前期就已很明显。1727年(雍正五年),福建省“各属仓谷钱粮虚悬者
  甚多,有银谷两空者.有无名而仅存价值者,至于实贮存仓者则十无三四。’,⑧乾隆末年,有的州
  县常平仓已名存实亡,比如浙江嘉兴、桐乡等6县“仓谷有缺谷数百石及百余石者。"1815年
  (嘉庆二十年),“直隶省各州县常平仓谷缺额至一百五十余万石。’,留道光朝以后,很多地方“或
  谷空而仓存,或仓纪而地在。".1830年(道光十年),户部查覆常平仓谷,实存140。万石,亏缺
  霉变270万石,集缺、借缺300余万石,共缺额180。万石。三十年后的1860年(咸丰十年),全
  国常平仓谷,仅有523万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只有348万石,其中,河南省存25万石,
  山西省为41万石,广西仅有600余石。这个数字与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乾隆朝相比,实是少得惊
  人,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这三个省的常平仓存谷分别为239万石,230万石和138万石。
  鉴于官仓积弊太甚,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民仓,提出大力兴办民仓以逐渐取代官仓。当初,清
  统治者倡导民仓之时,其本意是要用社仓、义仓“辅常平仓之不足’,。希冀“以一乡济一乡之众,
  以数岁救一岁之荒,’,。无奈,“日久弊生。”民仓尽管没有官仓的弊端,但民仓本身的各种弊病
  也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仓正偷卖分肥,州县借端挪借,青役从中侵蚀,遂至日就亏缺,仅胜空
  蔽,继则旷废日久,并魔座亦复无存。’,,主要表现在:第一,社长作弊侵蚀谷石。朝廷一再强调
  “必有忠信乐善之良民,方可以主社仓之出入,’,。然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开仓出借时,社长往
  往先串通亲属,私立借约,多开借纸,多借多拿,青黄不接谷贵之时,社长则私行盗卖,从中渔
  利。加之社仓“多零星散贮,稽查为难,’唱这也为社长暗地侵挪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第二,捐输
  困难。民仓积谷主要来源于捐输,一般来说,“在富饶之家,自有蓄积,虽遇欠收而无藉乎仓谷,
  则当输纳之时,往往退缩不前,至贫乏之家,仰给社仓,固为殷切,而每岁所收仅供生计,又无余
  粟可纳。;.尤其是由于社长串通作弊侵蚀谷石,“以致殷实之户,不乐捐输。,,@第三,州县官不
  实心经理。清代民仓名义上是民间自办,但实际上政府干预较多,从仓谷来源到出纳管理,州县
  官都有稽查之责。州县官员也因此可从中谋利,“官为经理,大半藉端挪移,日久并不归款。’,,
  难怪朝廷上谕也不无感叹说:“州县官实心视百姓为一体者,岂可多得,今以常平之谷为国家之
  公储,关系己身之考成,尚且侵欺挪用,亏空累累,况民间之社仓,安能望其尽心经理。”。另外,
  根据仓储管理追赔之制,如各地社仓发现亏缺,由社长赔偿。一些社长往往为赔偿缺谷而倾家
  荡产,其结果无人再愿充任,社仓“因屡选社正付不得其人,权交地保看管。’,⑩由于以上种种弊
  端,民仓的亏空也同样很严重。比如,四川沪州为“产米最饶之区,”社仓谷嘉庆时有京斗二万七
  千余石,道光时,“仅存京斗八千四百余石,计亏空二万余石之多。’,。陕西省道光年间,“社仓缺
  额六十余万石。"a}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查覆东北民仓存储情况,辽阳等四厅州县挪用社仓
  积谷,应存13万石,折银10万余两,实存9万余两。
  仓储制度的衰败必然带来一系列后果。从清统治者建立仓储的目的来看,除了保证军需及
  官吏傣禄,还有二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以防凶荒,“各省常平、社仓系依照周官荒政而设,原以
  备水一旱遍灾,祟借放娠之用’,9;二是稳定社会经济、巩固统治秩序,正如清廷上谕所说:“国以
  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安而国运昌隆,食足而民生乐利。’,。如果说清代前期,从主要方面来
  说,仓储还是能起到这些作用的话,那么,到了晚清,由于仓储制度的衰败以及越为越严重的仓
  储空虚,仓储的这些功用日益削弱乃至丧失。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探讨仓储制度衰败与晚清
  饥荒的关系。
  首先,由于仓储有名无实,常平等仓无法起到预防饥荒的作用。晚清,饥荒频繁严重,便说
  明了这一点。据统计,在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08年到1911年,有史可稽的饥荒就有1828
  次,有一些地区,几乎年年有饥荒。究其原因,除了其它一些因素外,仓储空虚不能不说是其中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各省州县设立常平仓存贮谷石,定有额数,原以备本处水旱遍灾。”。可
  是,晚清时期,仓储衰败不堪,很多地方甚至连廉座都荡然无存,“一至欠年,束手无策’,⑩,只好
  “请开放贩银,截留潜粮’,珍,伸手向国家要钱、粮。而晚清政府本已库府空虚,财政拮据,巨额赔
  款.大量军费开支、统治者的奢侈糜费,再加上黄河屡屡决口,经常是上百万以至千万的河工之
  费,这些国家财政已力不能支,尽管几乎每年都要拨款、调粮救济一些地区的饥荒,但也很有
  限。朝廷不无指责地说:“但使存仓之谷能足原额之半,则以一邑之粟,贩一邑之饥,何至张皇失
  措,动辄束手?’,。以丁戊奇荒为例,这场大饥荒以晋豫为中心,遍及直隶、陕西、甘肃数省,前后
  持续几年,尤以1877年(丁丑年),1878年(戊寅年)两年最重。就其旱灾程度而言,“略与道光
  丙午(1846年)相仿,”但随之而至的饥荒却十分严重,这固然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当地储
  备空虚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饥荒发生后,河南在奏报本地乏粮的情况时说;“全省灾区
  缺粮,不特无树皮草根可挖,抑且无粮可购。哀鸿遍野,待哺嗽嗽,道瑾相望。”⑩河南巡抚兼东
  河河道总督李鹤年请借外省粮食,户部质问道:河南本地常平仓谷按定额应有95万余石,为何
  要舍近求远?仓内是不是有95万石粮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即便有,面对几百万饥民也无异
  于杯水车薪。灾后,朝廷企图以此为契机整饰各省仓储,上谕说:“晋豫两省遇此巨灾,朝廷转念
  穷黎,截槽发格至再至三,恩施所被有加无已,凡有血气同深感泣,设他省再有如晋豫者,将请
  竭夭庚之正供而为贩恤之资乎?为今之计,非但补救其既往,更当图备于将来,”“各省必须整修
  仓魔,常平仓采买仓谷,补足定额,民仓由官绅商民乐输,例得奖叙。;}a0山西巡抚曾国荃似乎也
  下了很大决心,动用部分部拨银两买补仓谷。但据后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奏报,各州县仓谷虽经
  曾国荃买补、“现通计买至七成,分散畸零,仅备一区,无裨全局,”实际上,曾国荃已将贩银挪作
  他用,他自己还辩解说:“晋省三年奇灾,库空如洗,旗禄兵响州县坐支,每遇万分紧急之时,不
  得不于赃捐项下通融绝注。’,。可见,这场大饥荒过后,朝廷虽谕令各省以此为戒,整伤仓储,但
  未见实效。
  第二,仓储空度,常平等仓平抑根价作用有限。“因谷有贵贱之时,贵时病民,故减价以集使
  民不病;贱则伤农,故增价以来,使农不伤。’,@常平仓的基本作用就是适时巢朵,平抑粮价。从
  理论上说,这一政策不仅可以调节季节性粮价变动,而且还能抑制灾荒引起的粮价腾涨。但实
  际上,有研究表明,这种作用并不明显。晚清,由于平案中的各种弊病日益严重以及仓谷缺乏,
  各地常平仓这一平抑粮价的作用更加有限,尤其是一遇灾欠,米价大涨。比如:1846年(道光二
  十六年),秦豫旱灾,由于无粮平集,“粮价大涨,百姓纷纷逃荒。"岔1856年(咸丰六年),江苏发
  生数卜年未有之大旱,河水皆涸,禾苗枯搞,加上蝗虫成灾,米价腾贵,江北“斗粟值金一两,”这
  一年皖北“斗米八百钱。’,,1861年(咸丰十一年),常熟阴雨成灾,时米价每石五千余。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贵州发生饥荒,“省城历年筹办积谷十二万余石分勺平集,瞬将告竣,各属所
  存仓谷亦皆出果将尽。粮石日少,米价日昂。自夏及秋,为时尚久,米粮同乏,娠案俱穷。’,杨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四川大荒,米价一石涨至十金以外。近代中国粮价暴涨是很严重的,湖南素
  为产米之地,但在晚清也是饥荒连年,米价昂贵,比如说长沙,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斗米须
  干文,1866年(同治五年),则为四千余,1870年(同治九年),涨至五千六百,“官府不闻平案之
  举。’.,}以至于人们产生一种心理恐慌,稍一有灾兆,米价便大涨,“偶见偏隅蜿孽,遂云四境灾
  荒,或谓阳为旱征,或谓雨为水兆,一唱众知,顷刻腾昂。’,。
  第三,仓内乏谷,各仓眼济灾民的政策在实行中大打拆扣0济作为一项重要救灾措施,也
  是常平等仓的另一主要功用。灾荒一旦发生,各地要及时报灾,勘核后根据灾情采取不同的救
  灾措施,对于灾区“极贫”、“次贫”的饥民一般是给予娠济的,主要包括娠米、设粥厂等。这项政
  策对于挽救饥民生命、减轻受灾程度无疑是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但由于仓储衰败,娠济政
  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我们只要举几个例子便足以说明间题。1862年(同治元年),湖南旱蝗严
  重,“义谷已发完,尚不能敷。’,叭864年(同治三年),浙江海宁粥厂每夭有无数灾民饿死,“盖以
  逃难者多,粮绝故也。"1873年(同治十二年),奉天大水,各地“素鲜盖藏,”“去年虽获斗石之
  粮,早已食尽,关领仓斗之粟,亦已无存……各户诚属有粮者少,’心等待救济的54万饥民“仅
  按每口先放栗米一仓斗,”余下则久无音信。
  可见,仓储空虚,致使常平等仓平抑粮价,娠恤灾民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饥荒中,饥饿至
  极的灾民往往吃一些原本不能当作食物的东西,比如糠批,树皮、野草、观音土以至吃人。这样
  的事例不胜枚举,据载,1856年(咸丰六年)大旱中,江苏一些地方“民食罄竭,采野蔬石粉糊
  口。"1877年(光绪三年),山西太原等府,由于亢旱日久,官民捐贩,力均不支,灾民“挖草根树
  皮以度岁。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甚至研石成粉,和土为丸。"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大水后,饥民达730多万,仅清口一地,每天饿死二三百人,沐阳有11万饥民,每日有数百人饿
  死,1911年,江苏米粮绝迹,以至于“上海一隅所存之米,仅可供本埠十日之用,无锡等属或为
  产米之区,或为积米之地,亦已察报颗粒无存”,@据统计,这一年饿死几十万人。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仓储制度的衰
  败,必然引起或加重饥荒,而连续不断的严重饥荒所造成的成百上千以至几万、几十万、上百万
  的饥民、流民,势必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可见,
  完善的仓储制度以及丰裕的仓储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能力有现,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