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水磨石地面hndtdp:谁有三个或四个的短篇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14:49:53
历史故事的要中国古时候的

民间故事 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灶王爷的故事
据传“灶王”原是浪荡公子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其原配丁香女勤俭贤惠、美丽善良,由于张腊月喜新厌旧,后门休出丁香女,前门娶来王海棠。不几年家底被挥霍净光,张腊月后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讨。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他讨饭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张腊月可怜,便不记前仇,让仆人把他请进来给他一碗龙须面吃。当他得知这是前妻丁香家时,羞愧难当便一头掸死在锅台上,从此贤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祀他于锅台上,传来传去,便把张腊月传为“灶王”,民间也传下了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张贴“灶王”的习俗。(出自http://www.6mj.com/index1.htm有空你自己去看看吧!!!)
成语故事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
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
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出至http://www.mypcera.com/book/e/bai/chenyu/index.html有空你自己去瞧吧!!)
历史故事 王子成佛记
2500年前(中国春秋时期),印度有个王子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大智大党的人”。

印度是和埃及、巴比伦、中国齐名的东方文明古国。1931年,在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极深的泥层下,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一些建造得很好的砖屋,许多雕像、陶罐和铜器,证明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可以同埃及媲美的古代文明。这座城市是达罗毗荼建立的。达罗毗荼人是最早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他们的肤色黝黑,在今天印度南部还有他们的后裔。

公元前2000年,自称为雅利安人的民族征服了印度河流域。雅利安就是“统治者”的意思。雅利安人把达罗毗荼人变成了奴隶。他们残酷地压迫被征服的民族,在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根据高级僧侣写作的《摩奴法典》,印度人分成四个界限分明的等级,又叫种姓。僧侣是第一级,叫“婆罗门”,他们掌握着印度的古代宗教——婆罗门教,享有种种特权。第二级是武士,叫“刹帝利”,他们的地位比婆罗门低,但是掌握着政治和军事实权。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阶级。第三级是一般平民,叫“吠舍”。第四级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很多人成了奴隶,叫“首陀罗”。这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受体刑,包括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侮辱首陀罗罚款12。首陀罗如果辱骂了举行过“再生”宗教仪式的雅利安人(叫“再生人”),要被割掉舌头;如果用无礼态度评论“再生人”的名字和种姓,就要把烧热的铁钉插入他的口中。

除了以上四个种姓外,还有所谓“不可接触者”,被认为是最下等的人。他们必须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家扔掉了的破碗钵吃饭。晚上不得在村落和城市周围走动。白天工作的时候,要带上特殊标志。他们的工作是搬运无主死尸,当刽子手或屠夫。这种种姓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

高种姓的人和“不可接触者”之间,界限非常森严。传说有一个年轻的婆罗门,因为饥饿难忍,吃了“不可接触者”的剩饭。事后,他想起自己是出身高贵的人,怎么能吃低种姓人的饭呢?他悔恨交加,竟然呕吐不止而死。还有一个故事,说两个高种姓的女子进城的时候,看见了两个“不可接触者”。她们就赶快回到家中,用香水洗净自己的眼睛。那两个“不可接触者”被迫逃进森林,死在那里。

这种极为荒谬的不合理的等级制度,得到了婆罗门的拥护。他们用经典、法律来维护这种制度。但是遭到了其他种姓人们的反对。

那时候,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中间有一个释迦族小国,实际上是个部落。国王叫做净饭王,他的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们属于刹帝利种姓。一家人过着富裕享乐的生活。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耶轮多罗结了婚,家庭也十分美满。可是,这个王子总在想: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

悉达多29岁那年,有一天,他出东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过了几天,悉达多出南门,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第三次,他从西门出游,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感到十分烦闷和苦恼:难道人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最后一次,他在北门外,看见一个人赤着胳膊,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心安理得,自满自足的样子。悉达多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沙门,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沙门行礼。沙门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所谓“看破红尘”。悉达多听了沙门的话,全身颤栗,泪如雨下,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回到家中,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全城鼓乐阵阵,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悉达多走过爱妻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的儿子。他多么想进去抱抱这个新生命啊!但是,他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出家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把头发削去,成为沙门。

相传这是公元前6世纪发生的事。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少食、少睡,自找苦吃,用这种办法来求道。悉达多也曾经实践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萎靡,体力衰竭,还是一无所得。他觉悟到,只有身强力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开始注意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他走到尼莲河边的菩提树下,在那里闭目沉思,静坐了6年。第七年的一天,他忽然觉得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化了一些有学问的人,其中有婆罗门种姓的三兄弟,也带领自己的上千名教徒来接受释迦牟尼的教化。这以后,又有许多婆罗门僧侣前来受教。据说,他共有忠实弟子1200人。

释迦牟尼“得道”的过程,只是一个被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说。最初,佛教在反对婆罗门特权和它所维护的等级制度的斗争中,曾经起过作用。释迦“牟尼认为:“既然恒河流域的四水都流入圣河,不分清浊,信佛的人同属众生,也不应该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因此,佛教不排斥低种姓的人入教,不承认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这就是早期佛教提出的“众生平等”口号,这个口号反映了被压迫种姓的平等愿望,但是,这只是一个宗教性的口号,不是主张现实生活中的平等。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充满着“苦”,所谓“苦海无边”。只有信佛,消除一切欲望,才能“回头是岸”,断绝苦根。它要人们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不要指望今生今世,要苦修来生来世。这种说教,只说人生是“苦”的,却不讲“苦”的根源是怎样造成的,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真相。(出自http://www.pep.com.cn/gzlsgs/你想要更多就自己去看看吧!!)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
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
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
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
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一丘之貉

--------------------------------------------------------------------------------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
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
惮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
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
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
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
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
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
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
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
“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
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
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
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
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
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哪有一个是好人呢!

【历史故事类】:
完璧归赵 程门立雪 三顾茅庐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闻鸡起舞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杞人忧天 画龙点睛 南柯一梦 卧薪尝胆 洛阳纸贵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后来居上 邯郸学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骊得珠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请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鸡鸣狗 势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脱颖而出 嗟来之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精卫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过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门可罗雀 寸草春辉 天衣无缝 不名一钱 未雨绸缪 出尔反尔 乐极生悲 乐不思蜀 礼贤下士 对牛弹琴 曲高和寡 井底之蛙 马革裹尸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囫囵吞枣 投笔从戎 敝帚自珍 余音绕梁 开卷有益 天经地义 杯弓蛇影 画龙点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气 夸父逐日 抛砖引玉 围魏救赵 过门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断流 为虎作伥 一衣带水 车载斗量 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