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法塔俯视图: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内容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0:04:04

内容简介: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情人是画家萨宾娜。有一次他到郊外的一个小镇上出诊,认识了那里的女招待特丽莎。朴素而美丽的特丽莎让托马斯一见钟情,而特丽莎对风度翩翩的托马斯也颇有好感。
不久特丽莎到城里找托马斯,他们同居在一起。在萨宾娜的帮助下,爱好摄影的特丽莎在某杂志社谋到一份工作。托马斯虽然爱特丽莎,但是却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仍然与别的女人胡混。特丽莎虽然出身下层,但她内心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特丽莎深爱着托马斯却不能接受他这种生活方式,然而又不能左右他,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外壳。
1968年8月,前苏联领导人所指挥的坦克,在“主权有限论”等等旗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却不愿用行动支持他们,不愿为他们签名,也不愿签名帮助政府,托马斯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国瑞士。令特丽莎没有想到的是萨宾娜也流亡到此,且与托马斯重修旧好。特丽莎无法继续忍受下去,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但很快这种轻飘飘的失落感又让他难以忍受,于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寻找特丽莎。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和托马斯一样,萨宾娜也是一个坚决的反“媚俗”者,不过她却从人们的“媚俗”中得到了好处。在瑞士,人们由于同情她的祖国而愿意掏钱买她的画,这让她发了一大笔财。在一次宴会上,萨宾娜和瑞士的一名大学教师弗兰茨相恋。弗兰茨是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士,事业有成,所有这些成功以后的感觉让他觉得“轻”。他渴望反抗,渴望激情,于是他加入了声援捷克人民的游行示威大军。后来在越南入侵柬埔寨期间加入赴柬医疗队,但他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动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成果,后来受到歹徒的袭击而丧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是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的小说。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射手闲人朋友,你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译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成名作。以下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在线阅读地址:(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lifelight/lifelight.html

  以下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内容简介以及赏析: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像。
  此时德国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於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於一场车祸。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於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於萨宾纳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於婚姻的执著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於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中击,在厌恶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於病榻上。

  二、生命的轻与重
  它是延伸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在西元前六世纪所提出的问题:
  依照巴门尼德的说法,宇宙中分若干相反的对偶也就是分成正--负
  就像 光明--黑暗,热--冷
  但"重"和"轻"哪一个才是正,那一个是负?
  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但米兰坤德拉不这样认为。
  故事中,我认为萨宾娜是巴门尼德哲学下的实践者(不如说是米兰坤德拉诠释轻的实践者),选择轻盈生活但却终生沉溺在虚无的苍凉感。而托马斯是灵肉分离的信奉者,并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但对於特丽莎的爱,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原则,选择负担、与顺从自然。托马斯在生命历程中看开事业及外物的束缚,并且享受这样随遇而安的生活。托马斯是故事中一个很理想的对於「重」的生活方式与典型,在抉择时有著洒脱和觉悟,不毁恨也不留恋。
  弗兰兹是理想主义者,个性有许多良善的部分,却也有著致命的浪漫与联想力。他生命中的「重」,是出於一种误解与理想投射,在他意识到非现实的虚伪而想珍惜眼前生活时,却又因一种对於理想必然的抉择而丧命。
  其实在我感觉里,特丽莎是比较活生生的角色,也许因为她对於自身女体的羞耻感与束缚,让同样是女人的我感同身受。在和工程师的外遇中,她选择抵抗和跳脱,但仍然无奈的沦为一种恐怖的想像与猜忌。
  是的,在我们有限的记忆里,人生的确只有存在一次,即使是24个比利,双方彼此也没有记忆。德国谚语说:只发生一次的事情等於没有发生。面对人生看似无意义的选择与存在的虚无感,让人觉得所被重视历史上的事件、人性情欲都淡薄的可笑。在直线式的时间观里,一切都预先的被原谅,一切都可笑的被允许。故事里的主角一生就是这样命定,他们的人生就是如此,主角们面对无从比较的选择,一步一步建构自己的人生。於是托马斯、特丽莎注定死於车祸、弗兰兹死於重击、萨宾娜死於自然,面对生命的轻与重,他们都付出了代价。
  但米兰坤德拉给了选择重的人们,有生命充实与甜蜜负担的悲凉。给选择轻的人们,有生命轻盈快乐却终生虚无感。不试著去猜想米兰坤德拉意图定论什麼,而是主角面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是洒脱的,面对变化是随遇而安的。我想这就是面对抉择时,所要的心理准备,每一个时刻的选择都无从比较。历史事件是没有重复的,只是近似,也意味在直线时间观里,每一个人事物也都是独特的,我们选择革命和内心始终燃起希望就是因为那份独特意义。
  虽然托马斯曾经反映出人与人的相遇有许只是偶然的虚无,只是因为六个巧合,所谓得天独厚的时机只是一种雷同机率的排列,我们人生怕被注定,却又渴望命运的必然性。但我认为那份偶然却让特丽莎全心全意投入他,他仍然是得天独厚,因为在人生只有一次的条件里,在每个选择都无从比较里,他还是大获全胜。

  三、媚俗
  所谓的媚俗是作势讨好大众的行为,政客是极佳的代表。当然我还联想到选美小姐的得奖心得:我希望世界和平!
  我想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媚俗,说著漂亮话,抑或讨好大众,这是必然的。除了商业利益、信仰、交际、流行种种,人都渴望活在群众里,有著相同认同会感到安定、喜悦、骄傲,人只要活在世俗就很难逃脱与背弃。当然过度的媚俗是很肤浅浮滥的,媚俗也是有程度的,比媚俗又更加媚俗时,它的动机与企图、它的罪恶、它的欺瞒是让人深痛恶绝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媚俗,取悦著社会阶层的高地位的人-统治阶层,所以媚俗和政治成了紧密相随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的暧昧。媚俗讨好大众、也控制大众,告诉人们随著流行的中心走你就能安然无恙,所以面对撒宾娜的反叛与自觉,我感到同情,因为过多的脱离媚俗,会让自己遭到不幸。
  而我也有这样的反叛性,反叛权威,但却又不自觉的使用媚俗的手段。於是我知道唯有离开这里(人世),才能脱离反叛找到真正宁静。

  四、误解
  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有时候是出於一种误解,在自己想像的国度里,所有的事件都有我们诠释的意义。随著年纪与时机,弗兰兹无法参与萨宾娜过去经验,因此面对符号的象徵意义是没有共识的。於是我想到,经常有人这麼说:「虽然你的过去我没有参与,但你的未来一定有我。」这必须出自一个前提,必须极有相同的经验与诠释在能让彼此相容,否则就如同特丽莎认为的:应该用伟大的爱成就自己的爱人。但她没有做到,因为在生命的抉择中,我们必然的会这麼做,为了生活的意义,也是为了自己的情绪而活著,我们的过去是有极大意义的,因为它象徵充实又饱暖的累积。所以有著同样的过去的人们应该窃喜,因为彼此可以证明彼此的存在,所以人必须是社会性且团体性的,这是拥有思想与情绪的人们追寻存在意义的必要条件。
  弗兰兹是聪明也是愚昧的,在他良善又过度罗曼蒂克的想法里,有著别於其他人的极大误解,但是他却也为这样的人生勇敢付出并努力不懈。我认为他象徵很多芸芸众生,许多有著对伟大信仰而有伟大误解的人们,他们享受人生体验,即使出自非精确的自觉与联想,也卖力的活著,也是世俗里,绝大多数的「好」人。

  五、性爱二元论
  我不是绝对的信仰者,对於这一部分,我仍然追寻自己的认同与情绪,也许会和人发生单指性的经验,也许有出自爱的肉欲经验,我都不排斥,但必须有很多的前提,就像那六个巧合一样,历程必须有著舒服愉悦的感觉。
  讨论时,我都说我外在想奉行萨宾娜,但内在确是标准的特丽莎,这是一种矛盾,也因为这样的矛盾让我想尝试不同的形式与爱情,或许我是十分贪心的,想将好处一并占尽。

  六、我的选择
  其实我这二十二年人中当中,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处在一种虚无感,对我而言这是十分不幸的。但是我却不断的选择背弃与逃脱,选择离开强大的质量引力,选择让自己像是氢气一样,因为我害怕被注定。
  在我思维里,历史是永劫回归的浩劫,不断的伤害,却又不断的被遗忘,每当时间淡薄每一种激情时,我都特别害怕它(事件)将卷土重来。我知道我会随著岁月与必然,慢慢的挑起重,选择无可避免的人生,我也仍然乐观期望。

  七、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心得
  这本书既倒叙又插叙,第三人称中又夹杂自己议论,读起来不是很好懂。要多看几次才能明了他们人物间的关系,而作者写作又擅长讽刺与夹杂严酷的真理,所以某方面是很沉重的看完这本故事。但是在与小组讨论的时候,除了逐渐厘清一些脉络,也对故事中性爱方面的露骨写法进行十分大胆的讨论。例如弗兰兹骑著萨宾娜背叛他的妻子,萨宾娜骑著弗兰兹背叛弗兰兹本身这一句话非常带有趣味与反讽,还有对於托马斯和萨宾娜大胆的情欲表现与满足,让我感到一种羡幕。
  当然我对故事中历史战争背景也有很深的感受,但是不能因此有过多同情而忘记四个人物的一生抉择才是故事重点。其实我蛮欣赏作者某些对事物看法的犀利和讽刺,虽然过度定义某些角色的心情或是想法会使读者的诠释有点偏狭,以及议论式的导读故事让读者缺乏自由,不过作者本身的思想内涵和素养都极佳的状况下,我认为还是可以被允许的,甚至成为一种特色。只是看的时候真的要多浏览几次,并思索才能更精确的贴近作者欲表达意念。
  这里面夹杂许多有趣的想法,例如粪便,是一种形而上的媚俗,还谈到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吃了善恶果,懂得羞耻才对排泄产生肮脏感觉,或许在天堂里,没有所谓的偏见、刻板印象、意识型态,人类十分纯粹,以及真正自由。但是不管怎样想,我们活在这里、在这当下,我们必须摆脱原罪对我们的束缚,摆脱人类对人类的束缚,而不要无条件投降。
  而且我想作者是不是深深痛恶笛卡尔,指责「我思,故我在」的理论贬低了动物的灵性,使人们成为自然界的权威,摆弄其他的生物自主权。还有让托马斯奉行这样的原则残害特丽莎。而偏重於尼采「悲剧可以激发力量」,背负重担可以充实人生的美学概念。总之不管怎麼说,我觉得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激荡出很多不同想法,真的很有趣。
  八、角色分析-个人课堂分析部分
  特丽莎
  餐厅女招待 / 摄影师
  美丽、占有欲强,看似柔弱的女子,爱情是她生命的全部,经常对不忠的丈夫感到无奈与悲伤,妒忌与不安化为她的梦餍。她也经常利用她的柔弱让托马斯产生同情来掌握他。有一天意识到伟大的爱是成就对方时,托马斯却告诉他说其实他很幸福,让特丽莎有一种悲凉的快乐。

  母亲
  特丽莎的母亲年轻时候是个美丽却又放荡的女人,因有了孩子嫁给了特丽莎的父亲。随著岁月老去,特丽莎的母亲变成粗俗又低劣的女人,对特丽莎充满愤恨与怪罪,认为是特丽莎的诞生造成她悲惨的结局,特丽莎因此经常想逃脱那样的环境。

  邂逅
  托马斯与特丽莎初识於三个星期前捷克的一个小镇上,两入呆在一起还不到一个钟头,她就陪他去了车站,一直等到他上火车;十天后她去看他,而且两人当天便做爱。不料夜裏她发起烧来,是流感,她在他的公寓裏呆了十个星期。
  她原本是一个布拉格酒店的侍女,在自认许多机缘下(书、六、长凳、贝多芬音乐),遇见她在等待的男人-托马斯,於是特丽莎和托马斯燃起一段激情,并且在托马斯帮助下当了摄影师,然而事业不是她的理想,托马斯才是她的全部。而托马斯与多位女性保持性友谊的关系特丽莎充满妒嫉和难受,经常有著恐怖的梦靥,梦靥就是让自己变成行尸走肉的躯体。
  认识的第七年,她和托马斯离开去苏黎世生活,特丽莎不安痛苦的心情经常在忌妒情绪下不断压抑,有一天她选择离别想要摆脱这样的恐惧与不安。但她内心知道托马斯会回来找她,於是他们又共同生活。

  梦靥
  特丽莎对於自己的肉体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她在与母亲作战,是在期待著找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躯体。母亲对肉体暴露的忝不知耻的行为在特丽莎心中留下巨大的阴影,所以对於托马斯外遇的行为,使她联想自己只是物化的肉体,是巨大肉体集中营的女人,她想解放的是封闭在肉体内的灵魂。

  背叛
  特丽莎想知道托马斯外遇的感觉,於是和一个自称是工程师的男人上了床,但是不安的猜忌让特丽莎陷於一种恐怖的想像之中,深怕会因此失去托马斯,她认为托马斯爱的是她的忠诚。

  她的全部
  特丽莎对托马斯说,“你的工作对你来说意昧著一切;我不在乎我干什麼,我什麼都能干。我只失去了一样东西,你失去了所有的东西。”

  软弱
  她总是对自己说,她用了自己一生的软弱来反对托马斯。我们所有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强力是罪犯,而软弱是纯真的受害者。但现在特丽莎意识到,在她这裏真理恰恰相反。即使是她那些梦,在一个男人的感觉中仅仅是软弱而非坚强的梦,也展示了她对托马斯的伤害,迫使他退却。她的软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强力,变成了一只她怀中的兔子。她无法摆脱那个梦。

  卡列宁
  托马斯买来安慰和陪伴特丽莎的一条狗,是特丽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后来因为癌症死去。

  终局
  后来特丽莎说服托马斯搬到乡村过著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特丽莎过的与羊群、牛等与动物相处的生活。然而怕丈夫不忠的不安从未停止,她一直误会丈夫与情妇通信,后来误会解开后,她发现自己经常用软弱来禁锢丈夫的行为,当她以为自己使对方陷於不幸时,托马斯却说他很快乐。

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原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品使读者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人们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 [内容提要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目录 ] 第一部 轻与重第二部 灵与肉第三部 不解之词第四部 灵与肉第五部 轻与重第六部 伟大的进军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 [作者简介 ]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等诗集。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携妻子于1975年来到法国。 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和《身份》两部小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布拉格之春』苏联军队进占、捷克知识分子大量逃亡欧洲海外为背景,一男两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对政治、文化、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

比起昆德拉的其它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特丽莎嫉妒着。她的嫉妒在白昼驯服,在夜里苏醒,伪装成梦境其实却是死亡的诗篇。

漫漫长路上,这个年轻女子有她的丈夫托马斯为伴。托马斯一半是风流的唐璜,一半是深情的崔斯坦,对特丽莎的爱和压抑不住的放荡撕扯着他。

萨宾娜是托马斯的情人,她的命运将小说的脉络延伸至整个世界。她聪明,她厌恶多愁善感,她离开她的日内瓦情人弗兰茨,追寻她的自由,从欧洲到美国,目的地却只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究竟,什么样的特质最符合人类境况(condition humaine)?是『重』,还是『轻』?严肃要到何处才会让位给轻浮?轻浮又要到何处才会让位给严肃?昆德拉以悖论的手法透过小说提出了这些问题。

这部小说从几个简单的主题出发,但却在结合了故事、梦境、反思、散文、诗歌、新近和古老历史的变奏游戏里,不断地以音乐的色调变化丰富着这部小说。在昆德拉的作品里,沉重与轻盈或许从来不曾这样结合过。死亡在这里有个双重面貌∶梦一般的甜美忧伤与残酷的黑色闹剧。

因为这部小说也是关于死亡的沉思—关于个人,也或许,关于古老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