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管理员更换:春秋五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8:39:53
有人知道春秋五霸的综合资料么?
请告诉我 好么
谢谢

春秋五霸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 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 《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 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春秋五霸

霸国
创业霸主
历时
时间(年)

齐国
齐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晋国
晋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国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国
楚庄王 芈侣
前790-前690
110

吴国
吴王 阖闾
前690-前510
30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号称“春秋五霸”。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同时弱灭强存,数量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步伐。战争也使我国境内各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吴越争霸。

2.思想政治教育:①使学生认识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②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故事,给学生以启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发愤努力。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帮助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

难点: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以讲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指出)前一个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1.东周——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它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与一个客观的历史时期相当,故以此作为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周王室衰微

(挂《春秋列国形势》图,指图讲)西周盛时,大封诸侯,王室也拥有直接管辖的“王畿”、人口和军队。当时渭、泾、河、洛地带方约千里都是王畿。王畿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周天子控制全国的基地。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直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兵力大为减少。各诸侯国渐渐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用晋侯以周天子名义会诸侯和平王丧葬费乞求于鲁国为例说明)。

由于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天下呈群龙无首之势,一些随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争作天下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3.春秋五霸

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请同学看脚注“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五霸”之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二、齐桓公称霸

(指《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

1.齐国的地理环境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和矿藏,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为齐桓公称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管仲相齐实行改革

(请同学看图《齐桓公和管仲》,讲述“管鲍之交”和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的故事。)

管仲受命为相后,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首先是改革内政,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使各业各有所务,安心生产,并分级设官管理。其次是发展生产,利用齐国地利,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实行鱼盐出口免征关税的政策,发展农、渔、盐、铁生产和贸易。同时顺应时势,“相地而衰征”(解释),按土地肥瘠定税赋,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再就是改革军制,组成了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增强战斗力。

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3.“尊王攘夷”

当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只是形式上的“共主”。中原混乱,周边少数民族蛮、夷、戎、狄趁机向中原各诸侯国进攻。谁能应付这种局面,就会赢得各诸侯国的拥戴。齐桓公看出这一形势,采用管仲的谋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以拉拢难以自卫的弱小诸侯国。(讲述齐桓公助燕击山戎、遏制楚国北犯的故事)“尊王”的姿态和“攘夷”的实效使齐桓公威名大震。

4.葵丘会盟(前651年)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是他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指图中地名——葵丘),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使其认识改革是齐国富强和桓公称霸的最重要原因。)

三、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

晋文公是与齐桓公齐名的又一个霸主。他做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使晋文公最终确立霸主地位的是晋楚城濮大战。

2.城濮之战

那时候,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城濮大战(指图上地名“城濮”,并让学生看图《晋军把驾车战马蒙上虎皮猛冲楚军》,教师描述战争经过,引出“退避三舍”成语)。晋胜楚败,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楚庄王争霸中原

35年后,晋楚再战,晋败楚胜,楚庄王成了中原盟主。又过了50多年,晋楚两大国平分秋色,瓜分霸权,形成均势。晋楚争霸使中原饱受战争之苦。

四、吴越争霸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指《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杰出军事家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楚国在秦国帮助下才得以复国,但已失去强大霸主地位。

1.吴王破楚败越

正当吴军耀武扬威于楚国时,越国乘机攻陷了吴的都城,吴王阖闾也在同越军作战中受伤而死。三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

2.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表面称臣纳贡,暗中立志复国雪耻。在吴国忍受屈辱三年后,被遣送回国。勾践发愤图强,天天舔尝苦胆,以亡国之耻激励自己。他积极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与百姓同甘共苦,争取人心。

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北上与晋争做霸主。勾践乘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出兵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吴王仓促回师,兵败自杀,吴都为越所占。伍子胥当年的话不幸言中了。(亮出伍子胥语录卡:“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让学生齐读。并思考:从吴越争霸的历史过程,你可得到怎样的启示?)

吴越争霸已是尾声,春秋时代宣告结束。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引发学生讨论,充分发表各种看法,然后教师归纳,特别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1.加快统一步伐

2.促进民族融合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号称“春秋五霸”。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同时弱灭强存,数量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步伐。战争也使我国境内各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1.基础知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吴越争霸。

2.思想政治教育:①使学生认识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②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故事,给学生以启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发愤努力。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帮助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

难点: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以讲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指出)前一个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1.东周——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它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与一个客观的历史时期相当,故以此作为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周王室衰微

(挂《春秋列国形势》图,指图讲)西周盛时,大封诸侯,王室也拥有直接管辖的“王畿”、人口和军队。当时渭、泾、河、洛地带方约千里都是王畿。王畿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周天子控制全国的基地。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直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兵力大为减少。各诸侯国渐渐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用晋侯以周天子名义会诸侯和平王丧葬费乞求于鲁国为例说明)。

由于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天下呈群龙无首之势,一些随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争作天下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3.春秋五霸

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请同学看脚注“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五霸”之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二、齐桓公称霸

(指《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

1.齐国的地理环境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和矿藏,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为齐桓公称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管仲相齐实行改革

(请同学看图《齐桓公和管仲》,讲述“管鲍之交”和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的故事。)

管仲受命为相后,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首先是改革内政,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使各业各有所务,安心生产,并分级设官管理。其次是发展生产,利用齐国地利,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实行鱼盐出口免征关税的政策,发展农、渔、盐、铁生产和贸易。同时顺应时势,“相地而衰征”(解释),按土地肥瘠定税赋,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再就是改革军制,组成了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增强战斗力。

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3.“尊王攘夷”

当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只是形式上的“共主”。中原混乱,周边少数民族蛮、夷、戎、狄趁机向中原各诸侯国进攻。谁能应付这种局面,就会赢得各诸侯国的拥戴。齐桓公看出这一形势,采用管仲的谋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以拉拢难以自卫的弱小诸侯国。(讲述齐桓公助燕击山戎、遏制楚国北犯的故事)“尊王”的姿态和“攘夷”的实效使齐桓公威名大震。

4.葵丘会盟(前651年)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是他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指图中地名——葵丘),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使其认识改革是齐国富强和桓公称霸的最重要原因。)

三、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

晋文公是与齐桓公齐名的又一个霸主。他做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使晋文公最终确立霸主地位的是晋楚城濮大战。

2.城濮之战

那时候,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城濮大战(指图上地名“城濮”,并让学生看图《晋军把驾车战马蒙上虎皮猛冲楚军》,教师描述战争经过,引出“退避三舍”成语)。晋胜楚败,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楚庄王争霸中原

35年后,晋楚再战,晋败楚胜,楚庄王成了中原盟主。又过了50多年,晋楚两大国平分秋色,瓜分霸权,形成均势。晋楚争霸使中原饱受战争之苦。

四、吴越争霸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指《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杰出军事家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楚国在秦国帮助下才得以复国,但已失去强大霸主地位。

1.吴王破楚败越

正当吴军耀武扬威于楚国时,越国乘机攻陷了吴的都城,吴王阖闾也在同越军作战中受伤而死。三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

2.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表面称臣纳贡,暗中立志复国雪耻。在吴国忍受屈辱三年后,被遣送回国。勾践发愤图强,天天舔尝苦胆,以亡国之耻激励自己。他积极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与百姓同甘共苦,争取人心。

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北上与晋争做霸主。勾践乘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出兵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吴王仓促回师,兵败自杀,吴都为越所占。伍子胥当年的话不幸言中了。(亮出伍子胥语录卡:“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让学生齐读。并思考:从吴越争霸的历史过程,你可得到怎样的启示?)

吴越争霸已是尾声,春秋时代宣告结束。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引发学生讨论,充分发表各种看法,然后教师归纳,特别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1.加快统一步伐

2.促进民族融合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霸”的含义

“霸”,意为霸主,即是诸侯之领袖,在这个意义上,与代表长者的“伯”实同一词,并无现代的“蛮横无理”的含义。

 “霸”的职责
  • 尊王攘夷
  • 禁抑篡弑
  • 制裁兼并
 五霸所指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六种说法。

  1.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
  2.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3.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4.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5.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6.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另有学者认为,所谓“五霸”应是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98%A5%E7%A7%8B%E4%BA%94%E9%9C%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