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浴场自然之美15:关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3:11:29
诗中“剪西烛”是何意?是典故吗?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
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
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
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
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这是李诗中少有的没典故的一首,但它现在本身已经成为典故了。

蜡烛燃烧时间长了中间的那根线太长要剪掉,不然火苗太大,燃烧很快,浪费蜡烛.

言下之意就是想在西窗下共剪烛蕊。想和她秉烛夜谈共聊惜别之苦啊 .

这并不是出自什么典故,只有成为典故的可能.

蜡烛烧着烧着,中间的那根线太长要剪掉,不然火苗太大,浪费蜡烛
言下之意就是想在西窗下共剪烛蕊。想和她秉烛夜谈,一起过夜

从剪西烛把往事联系起来,往日和爱人的恩爱的场景再现于脑海,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用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此乃古诗韵味的精髓所在也!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补充:这说明了他的心里话很多,说了很久,直到蜡烛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