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拍风景参数设置: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1:22:28
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经济等请从1992年以后开始

例:1901年 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请写清获得的是什么奖

历届获奖情况
历届获奖情况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 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 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嗪诱导体

1903年 S . A .阿伦纽斯(瑞典人) 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 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 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 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 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 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 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 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 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 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 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 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 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 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 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 (英国人) 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 (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 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 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

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 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

F.贝吉乌斯 (德国人) 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 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国人) 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 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 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 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W. M. 斯坦利(美国人)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 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

K.阿尔德(德国人) 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

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

R.L.M. 辛格(英国人) 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 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 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 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 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 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 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 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

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

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

G. 波特(英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M. 艾根(德国人)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 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

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 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 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

G. 威尔金森(英国人) 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 (美国人) 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 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 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 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

G. 维蒂希(德国人) 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 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

F. 桑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

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 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 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

H.A.豪普特曼(美国人)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

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 C.J.佩德森、

D.J. 克拉姆(美国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

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 J. 戴森霍弗、

R. 胡伯尔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 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 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 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

M. 莫利纳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

H.W.克罗托因(英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

J.E.沃克尔(英国人)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C.斯科(丹麦人)

1998年 科恩( Walter Kohn) 发展了一套量子化学方法理论,分析分子的性质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

波普( John Pople)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 使“运用激光技术通过化学反应观测原子在分子中的运动”成为可能

历届获奖情况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国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国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1947 E.V.阿普顿 英国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1948 P.M.S.布莱克特 英国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1949 汤川秀树 日本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1950 C.F.鲍威尔 英国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1951 J.D.科克罗夫特 英国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 爱尔兰 蜕变的研究

1952 E.M.珀塞尔 美国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 美国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

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杨振宁 美国

1958 P.A.切连柯夫 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 前苏联

I.Y.塔姆 前苏联

1959 E.萨克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 美国

1960 D.A.格拉塞尔 美国 发明气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国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 德国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1962 L.D.朗道 前苏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维格纳 美国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M.G.迈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 德国

1964 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罗夫 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 美国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70 H.O.G.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 法国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971 D.加波 英国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1972 J.巴丁 美国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 美国

J.R.斯莱弗 美国

1973 B.D.约瑟夫森 英国 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

江崎岭于奈 日本 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I.迦埃弗 美国 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1974 M.赖尔 英国 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

A.赫威期 英国 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

1975 A.N.玻尔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B.R.莫特尔孙 丹麦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国

1976 B.里克特 美国 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

丁肇中 美国

1977 P.W.安德孙 美国 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

J.H.范弗莱克 美国 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国

1978 A.A.彭齐亚斯 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 美国

P.L.卡皮查 前苏联 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

1979 S.L.格拉肖 美国 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 美国

A.L.萨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2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3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4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5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6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7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8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90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3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4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6 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7 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8 劳克林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斯特默 美国

崔琦 美国

1999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历届获奖情况
历年生理学医学奖
历年生理学医学奖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

W.P.墨菲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

E.B.钱恩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 发现肾?C

年度
照片
简介
获奖缘由

2005
pic
罗伯特·奥曼现年75岁,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5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斯坦尼分校经济系和决策科学院教授、以色列数学俱乐部主席、美国经济联合会荣誉会员等。他还担任《国际对策论杂志》、《数理经济学杂志》、《经济学理论杂志》、《运筹学数学》等多家专业杂志舍得编辑。
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75岁的罗伯特-奥曼和84岁的托马斯-谢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pic
托马斯·谢林现年84岁,美国公民。他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教学长达20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的称号。之后他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和经济系担任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称号。他教授的课程除包括经济学理论外,还涉及外交、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控等多方面。

2004

Finn E. Kydland

基德兰德1943年出生于挪威,现年60岁,是挪威公
民。1973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他现在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圣巴巴
拉校区的教授。
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

Edward C. Prescott

普雷斯科特1940年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州,现年63岁,
美国公民。1967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他现在是亚利桑那大学教授 、联邦储备
银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研究员。

2003

格兰杰1934年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现为英国公民。他1959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现是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经济学教授。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研究人员在进行估量关系、作出预测以及检验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时,往往以时间数列,即以按时间排列的观察周期的形式来使用数据。这种时间数列显示了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演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获奖者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来处理许多经济时间数列中两个关键属性: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在金融市场上,随着时间的随机波动,即易变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股票和各类有价证券的价值取决于易变性的风险。波动可以随着时间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波动很大的动荡期后总是一个波动很小的平静期。恩格尔所发明的“自动递减条件下的异方差性”(ARCH)理论能精确地获取很多时间数列的特征,并对能把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进行统计模型化的方法进行了发展。现在,他的ARCH模型已经不仅是研究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金融市场上的分析家也用它来进行资产定价和证券投资风险评估。 大部分整体经济时间数列都有一个随机趋势,一次暂时的失调会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这些时间数列被叫做“非稳定的”数列。格兰杰论证出,当用于稳定时间数列的统计方法运用于非稳定的数据分析时,人们很容易做出安全错误的判断。他的重大发现是,把两个以上非稳定的时间数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稳定性。格兰杰把这种现象叫作“共和体”。他这一方法在对诸如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汇率和物价的关系以及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关系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

恩格尔1942年生于美国纽约的锡拉丘兹,1969年获美国CORNELL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纽约大学金融服务管理学教授。

2002

丹尼尔·卡纳曼(DanielKahneman)1934年出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
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者是建立在演绎、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辩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修正和测试基础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这种研究源于两个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领域:一个是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领域;另一个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或检验根据经济学理论作出预测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领域。卡纳曼和史密斯正是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先驱。卡纳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

弗农·史密斯( VernonL.Smith)1927年出生,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

2001

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于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生于1943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

斯蒂格利兹(Joseph E. Stiglitz )生于194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2000

詹姆斯· 赫克曼
1944 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
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
现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 ……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 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丹尼尔·麦克法登
1937 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瑞雷,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
1962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

1999

罗伯特·蒙德尔
1932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曾就读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
195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进行了分析 ……

1998

阿马蒂亚·森
1933年生于印度桑蒂克尼坦曾就读于加尔各答大学、剑桥大学。
1959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7

罗伯特·默顿
1944年生于美国纽约,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 ……

迈伦·斯科尔斯
1941年-1961年获McMasler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芝加哥MBA学位
1969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

1996

詹姆斯·莫里斯
1936年生于英国
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威廉·维克瑞
1914-1996,生于美国
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

罗伯特·卢卡斯
1937年生于美国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年度
照片
简介
获奖缘由

1994

约翰·纳什
1928年生于美国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约翰·海萨尼
1920年生于美国

莱因哈德·泽尔腾
1930年生于德国

1993

道格拉斯·诺斯
1920年生于美国
……
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罗伯特·福格尔
1926年生于美国
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2

加里·贝克
1930年生于美国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