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玛雅布业有限公司:孔子的五个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04:27:02
孔子的五个观念是什么?????

孔子极力提倡仁、义、理、智、信

温、良、恭、俭、让。现在先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
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
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
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经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
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我们的“大同”思
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里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
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
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
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
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
们中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
根本渊源,还必须了解其他“五经”。

谈到“五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作总评。这怎么说法
呢?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对“五经”扼要简单的介绍:对《诗》、《书》、《易》、
《礼》、《乐》、《春秋》以一两句话批评了。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
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
成人的温柔敦厚。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
精神。(现在我们不偏向于这方面,暂时只作一参考。)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
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现在西方人学历史,(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
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观念来的。)是钻到历史学的牛角尖里去了,是专门对历史这
门学识的研究,有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注解,历史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影响。中国过去
的情形,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中国人过去读历史
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
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这个“远大”
的道理,我讲个最近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国就任,我送他一副对
联,是抄袭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须高著服,宦情不厌少低头。”一般人应当如此,
外交官更要善于运用它。对于世局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要有眼光,要看得远大。
“宦情”是做官的情态,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国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
有骨头,站得起来,少低头,并不讨厌“少低头”。不能将就人家,要怎样才做得到
呢?就是懂得历史——疏通知远——这是《书经》的教育精神。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
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藉静精微,易教也。”《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我
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八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什么叫藉静呢?就是哲
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易经的思想是科学到哲学。融合了哲学、
科学、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说“藉静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什么是“属
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
作为参考。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
演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
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
却变不到那里去,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
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
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知道某一
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
“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拿
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士学位。“小题大作”
嘛!尽管作,从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扯进
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了。但是在古人,几句话而
已。

善知识与恶知识

下面还有:“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
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

接着提到“《书》之失,诬。”所以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
为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编的,元朝的历史是明朝人编的,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的,
事情相隔了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
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
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历朝的奏议,它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
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报告?可见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则
就没有建议了。宋朝王荆公——王安石就说过懒得读《春秋》,认为那是一本烂帐簿,
这也是认为“《书》之失,诬”的观念。这点是我们研读历史要注意的。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
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
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
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
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礼》之失,烦。”礼很重要,过分讲礼就讨厌死了,等于说我们全照医学理
论,两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师的话,连路都不敢走,动辄犯法。你要搞礼法,那
烦透了。所以“礼”要恰到好处。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有时候读了历史
又有问题,好像一个人不研究军事哲学,则这个人作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不成问题,等
到研究了军事哲学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闯乱。不会武术的人,最后可以寿终正寝;
会了武术,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样的道理。

《经解》对五经的批评,正面反面都讲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五经的修
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
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
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以下《书》、
《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现在我们再回到《论语》上来。

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
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
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
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
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
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
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http://www.sinc.sunysb.edu/Clubs/buddhism/cpractice/LunYu_select08.html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 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 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 “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 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 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 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 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 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 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文章
孔子的作品《春秋》《论语》在中国深入民心,不但成为了封建思想的坐标,还成为了道德与民族的象征。文人的必修课和必要遵守的礼仪、道德。自唐以来历代开国君王即使不认同儒家学说,也必须以它来让百姓服从。如祭孔庙,立太学或国子监。

仁、义、理、智、信

温、良、恭、俭、让

仁、义、理、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