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小时工招聘:普陀山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03:54:56

我国浙江普陀山
后梁明贞二年,日僧慧锷到五台山参拜文殊道场,看见一尊观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慧锷得到这尊圣像之后,立即买舟东渡,准备回国。当这条船驶进浙江定海舟山群岛新逻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涌现无数铁莲花(今称莲花洋)。挡住航道,使船不能前进。如此三日三夜,船无法开出,只能绕着普陀山四周打转转。慧锷见此奇异,当即跪在圣像前面求忏悔说:大士,弟子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与而取的,或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锷忏悔完毕,船飞速的驶到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慧锷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渔民的茅舍,见舍主张翁说明来意。张翁欢喜异常地说:菩萨愿意住在这个荒山孤岛,说明与我们太有缘了。就请师父和菩萨一并住在这里。我把房子让出来筑庵供奉菩萨,将全山民众招集起来参拜菩萨。慧锷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众称此庵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就成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从此普陀山成为我国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菩萨了。

普陀山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
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普陀山为何成为观音道场。

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来普陀山传教(也有西域来僧),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从现在来看,这些很可能都是海市蜃楼现象)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据考证,慧锷的船实为触了新罗礁)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陀山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
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普陀山为何成为观音道场。

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来普陀山传教(也有西域来僧),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从现在来看,这些很可能都是海市蜃楼现象)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据考证,慧锷的船实为触了新罗礁)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普陀山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意译是光明山或海岛山,相传位于南印度洋上,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唐代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中,在东海舟山遇狂风巨浪,东归无望。于是将观音像留在当地海岛建寺供奉,并仿照印度的观音道场取名普陀山。南宋以后香火日盛,相继又建了多处供奉观音菩萨的大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观音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