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尺:讨伐纣王的那场战役叫什么名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4:28:23

牧野之战啊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讨伐纣王的那场战役叫牧野之战。
  又称“武王伐纣”, 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

牧野大战的战场地望,随着近年来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趋于明朗:它就是今淇县即古朝歌西南的牧邑之野,而不是某些专家按《尔雅》解释的,所谓“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的牧野,更不是一些地方志所诚心作假的某个村落一隅。我们的主要论据是:
首先,甲骨文不但有“牧”作为邑落的记载⑴,而且有主宰牧邑的行政首脑如“子牧”的记载⑵,甚至还有“取虎于牧鄙”⑶即在“牧邑之野”取虎的记载。这些,都是我们一百多年前的史学先贤们,不可能知道的。
其次,西周开国以后的史料,《逸周书》说: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们约定的军事集结地点就是牧邑,即“约期于牧,案用师旅”⑷;《礼记·大传》说:胜利后曾在牧邑作过祭祀,即“设奠于牧室”⑸;周穆王时期的祭公谋父追述说:武王伐纣的原因是商王帝受,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⑹;小速鼎铭文说,牧邑还是“殷八师”的驻军之所,即“复归在牧师”⑺。一句话,牧邑的地位更加明确并且提高了。
第三,东周至两汉,先是从《左传·隐公五年》(即公元前718年)里可以看到,商之牧邑已成了卫之牧邑;接着是墨子、苏秦、荀子、以及《铁盐论》里的“文学”等人,随口便称牧之野,说明当时牧邑依然健在;《逸周书》、《诗经》、《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白虎通》、《论衡》等一系列典籍,牧之野与牧野并用,更证明“牧野”乃“牧邑之野”的简称无疑。
第四,牧邑的具体历史地理位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讲得最为清楚,是“坶(即牧),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⑻;牧邑又名陈城,即今天卫辉市的旧城区,因周武王曾于当地陈兵布阵筑城而得名,《魏书》、《括地志》等记载的也十分明白。据此,所谓牧野,指的应是今卫辉市周围的广阔原野,牧野主战场应是其在东北的淇县方向。它和《水经注·清水》条所说的,牧野战场在今卫辉市与淇县间的仓河两岸,即仓水“东南历牧野”;牧野“有殷太师比干冢”也是若合符节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卫辉市这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曾作为州、郡、路、府、道的治所,从西晋到民国初年,延续了一千七八百年;所辖与牧野战场有关的汲、新、辉、获、原、延等县,和今天新乡市的行政区划大体相当。为此,我们不妨借用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再给牧野一个与时俱进的说法。张守节说:“卫州,即牧野之地,东北距朝歌七十三里。”我们说:“新乡,即牧野大地,市政府所在地东北距淇县约50公里。”

二、牧野之战的意义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商周之际。”其结果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⑼。我们说,导致这一巨大变革的关键之关键,正是牧野之战。
从政治层面着眼:殷商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而西周已有了封建制的萌芽。笼统地说,凡是分封、礼仪、宗法、婚姻等制度,商周之变,均有划时代的演进。具体地说,殷纣王的父亲帝乙驾崩,一次人殉达165人;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发现了无主的尸骨却派人重葬。殷纣王凶暴残忍,对诤谏之臣、自己的叔父比干竟然剖腹挖心;周文王仁德敬贤,对“浑然齿堕”的姜太公曾“一日五返”⑽,即一日内五次登门请教。纣王曾断“朝涉之胫”;武王曾下马重系自己松开了的鞋带,不肯委以近臣。尽管这当中每有儒家的视点,但基本的事实应是相去不远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论述“商周间过度情形”时说:“旧社会像个母体,怀孕着代替自己的新社会。”(《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三联书店出版 1962年)不言而喻,牧野之战正是给周王朝这个“新社会”催生的天使。
从军事角度剖析:牧野之战一战结束了殷商王朝555年的统治,并为一个有着八百年前程的周王朝奠定了基业,已经是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了。更有周方军师姜太公的谋略宝典、战法精华,也无一不是后世兵家们指路的星斗、尊奉的圭臬。如它的速战速决,战一日“擒纣于南单之台”⑾;如它的以少胜多,以四万五千人胜殷纣的七十万之众⑿;如它的“用间”和侦察,被《孙子兵法》称作是“必成大功”的“上智”,“三军之所恃而动”的用“兵之要”;如它的“背济水向山阪而战”,被兵书《尉缭子》颂作轻“天官”重“人事”的典范;如它的车战和致师战术,开启了六百年车战时代的先河……尤其值得特别一说的,是它以民为本和惩恶扬善的性质,不是也被三千年后的毛泽东同志,称作了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⒀么!
从思想文化梳理:我们首先应该感激牧野之战的,是它促成了中华民族一次思想上的飞跃——从商代的“神权独尊、巫卜至上”向着周代的“尊天保民、天人合一”⒁的大飞跃。我们知道,殷商王朝是以神为本的,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无一不是占卜的记录。商王及其统治集团,对日常发生的和必须应对的事物,大至祭祀、征伐、继承、婚丧、生育,小到出行、田猎、天气、收获、疾病等等,都要征询上帝和祖先神的意见。我们又知道,周王朝虽也信从天命,但却是神人并重、以民为本的。姜太公面对酆邑起兵时“筮逆占凶”的回答是:“枯草朽骨,何知吉凶?”⒂周公旦对于伐纣进军途中,霍叔恐惧的“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答复是:“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荀子·儒效》)重视的也是人事而非天命。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战前的誓词《泰誓》里,更是喊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⒃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⒄的口号。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从以信神为主过度到以信人为主的文化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
让我们为牧野之战曾发生于故乡这片热土而自豪吧!

三、 如何弘扬牧野文化
牧野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凡与牧野大地有关的文化对象,都应属它的组成部分;牧野文化又应有主有次,主,就是牧野之战这个“龙头”。只有龙头动起来,牧野文化的弘扬才会有龙飞凤舞的阵势。对于如何让“龙头”进一步舞动起来,我们有以下粗浅的想法:
首先,是要加强对牧野之战的基础性研究,相关的课题很多。比如人物,近见《新乡日报》十大历史人物侯选名单中少了邑姜,可以说是这一欠缺的反映。我们知道,邑姜是姜太公之女⒅,周武王的正妃,至少生育了成王姬诵和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七十多岁还在随孙子康王出征。山西的晋祠有专门祭祀她的圣母殿,西周铜器有五件铭文记有她的事迹。周武王有对她的称颂,孔子和朱熹有对她的赞语。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巾帼英雄,我们实在不该冷漠了这位牧野同乡。
其次,是应精心打造文化产品,也只举一个例子。比如,翻新容诗、歌、舞于一身《大武》。据文献记载,夏朝开国的舞蹈叫《大夏》,商朝的叫《大护》,周朝的叫《大武》。《大武》第一章表现的是孟津观兵,第二章就是牧野大战,孔夫子曾为他人专作评点,并反问:“且汝独未闻牧野之语乎?”。《牧野大战》一章中有一段叫《武宿夜》,表现的是武王兵临牧野,“停止夜宿,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⒆的情形,被古人称为“舞中之最”。如果运做得好,更出“唐风汉韵”之上,也未必不能。
第三,是要酌情复原一些价值大、影响广的“硬件”,不妨先搞个规划,从小处做起。比如,重刻姜太公后裔“四十八姓”的唐碑。该碑由唐京兆曹卢若虚刻录,礼部员外郎崔颂制铭⒇,至少是半官办的。众所周知,姜太公是关乎牧野之战首屈一指的人物,用新的“软、硬件”对其包装,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各种收益。比如,在姓氏方面,笔者曾做过粗略的统计,如果把姜太公后裔的“百余姓”加上“比干八姓”,将会有五分之一的中华儿女,即两三亿人在牧野大地上追寻到他们的祖根。问题在于下了真工夫没有。文化以传统为核心。东汉的汲县县令崔瑗立了一通碑,不但让姜太公的故乡得到确证,也使自己的名字流芳了近两千年,我们期望更多今天当政的官员能有崔瑗的雅致。
西方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特洛伊之战,就是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并被《荷马史诗》赞颂的特洛伊之战。该战例的时间先后和规模大小,都和牧野之战有相似、可比之处。如果我们的有关工作确实做好了,就可以逐渐预期,再过若干年,比如50年,到牧野之战的3100周年,完全可能让我们的牧野之战进一步走向世界,和特洛伊之战一东一西交向争辉的。

⑴ 郑杰祥:《商代地理简论》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⑵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⑶ 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1982年
⑷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⑸宋元人注:《四书五经·礼记》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 1988年
⑹李维奇标点:《国语·战国策·周语上》岳麓书社 1991年
⑺妈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⑻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⒀⒀
⑼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中华书局 1984年
⑾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
⑿《史记·周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编 1991年
⒀《毛泽东选集·别了,司徒雷登》人民出版社 1966年
⒁王 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
⒂ 郑 文:《论衡析诂·卜筮》巴蜀书社1999年
⒃黄朴民等:《白话四书·孟子》三秦出版社 1991年
⒄《汉魏古注十三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 1998年
⒅《帝王世纪·山海经·逸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⒆ 清 陈 立撰:《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 1997年
⒇ 清 王 昶撰:《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年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争取人心、除商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牧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