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动漫网不能看了:关于朦胧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4:01:53
说一说朦胧诗产生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产生的背景文化大革命

特点:较多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朦胧”诗人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详细的看这里把http://www.cul-studies.com/old/bbs/read.asp?boardid=57&bbsid=21194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理论所传达的一种共同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而“朦胧诗”则是指属于这一思潮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侧重描述的是这类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因此,“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动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



说到“朦胧诗”,不能不提及《今天》。《今天》是1979年前后出现在北京的一个民办文学刊物,先后出了约十期,印刷相当简陋,是那种老式打字机将铅字打在蜡纸上,而后油印的。《今天》以刊载诗歌为主,印数很少,每期大约只有几百册。正是这样的一本刊物,成为当代汉语文学的起始。大约一年多以后,《今天》的传播或传阅已相当广泛,正式出版物开始有选择地接受了其中部分的诗人和诗歌,有关的“美学”问题也在公开场合得到了讨论。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歌方式,人们感到很棘手,“朦胧诗”一词便应运而生。



当年,对“朦胧诗”的公开讨论,水准比较低下,基本集中在“懂”与“不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似懂非懂,但却有一种奇怪的美,“朦胧”便是对这种感觉的描绘和总结。那时候还讨论“通感”,比如“绿色的雨”,这怎么可能呢?雨怎么可能是绿色的呢?于是有人发明了“通感”一词,以解决问题。

人们在对“朦胧诗”的认识、态度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新诗的未来主流”,另一种意见认为“朦胧诗永远不该是诗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认为它是诗歌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例如,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认为,“朦胧诗”是“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适当方式。”他总结说:“我以为是有利于新诗发展的。”老诗人臧克家则认为“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孙绍振先生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程代熙则认为它根本不是什么“新的美学原则”,而是“散发出非常浓烈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气味的美学思想”,是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脚迹;与程代熙竭力贬斥“现代主义文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徐敬亚却公开为“朦胧诗”这种“现代主义诗歌”喝彩,他宣称:“带着强烈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新诗潮正式出现在中国的确认。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岛、舒婷、顾诚、海子、江河、杨炼和于坚等。以下着重介绍四大家比较熟知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北岛

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

北岛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不停探讨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荒诞,造成了他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这种独特的“冷抒情”方式。他在诗歌中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吟在口中似有千斤重的机智比喻,都使他的诗歌不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更有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北岛,颠覆了汉语诗歌的传统面目,掀开了诗歌万马奔腾的新格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也许你脚下有一千个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这是北岛最有名的《回答》,其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两句,已成为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写真。朦胧诗的历史性影响,北岛功不可没,他既是与《今天》的主要创始者,也是最能体现朦胧诗价值的一个实践者。

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代表作有诗歌《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等。舒婷与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的主将之一,但比较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擅长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致橡树》无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舒婷在读者中流传最广的作品。舒婷曾说到过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况,“……其实漂亮、有头脑、温柔都是可以在一个女人身上集中体现的,我就觉得要有一个平等的概念,让女人作一个全方位的女人。其实在女人看来,也可以说一个外表潇洒的男人一定没有责任感,一个有头脑的男人一定不英俊之类,这都是一种世俗的偏见。于是我写了一首诗,呼唤男女之间的一种平等精神。”

与新诗潮的另一些诗人不同,舒婷不是一个偏于理智型的诗人。对她来说,宝贵的是审美的直觉与形象的感悟。从艺术气质上看,舒婷是一个内向的情感型的诗人,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是她作品的主要成份。她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揭示外部事态融解于内心的秘密。

顾城

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集除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和《五人诗选》外,还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1992年9月,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出于对幻想的耽爱,也出于对世俗生活的厌恶,顾城很快就离开了直接观照社会现实的创作立场。……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因此,舒婷写了一首题为他《童话诗人》的诗,从此,他也就被称为“童话诗人”。而最能代表他“童话诗人”特点的作品,就是《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对于美的固执,在于他对于美的理解,他说:“对于我来说,美是一种状态,它足以使我感到这个世界的虚幻。因为美出现的时候,它太真实了。当一种美还没有被人发现,只被我独自看见时,我会有一种喜悦,有一种秘密感,也会有一种恐惧。我的恐惧是,面对美我有些自惭形秽,我怕走近美而破坏了美。我还有另外一种恐惧,我怕当我看见了一种美的时候,别人也看见了这种美,从而毁灭了这种美。”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64年生。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治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14日,写下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的诗歌具有非常强烈的理想主义气质,“曙光”这类意象或价值实体在先前的写作中也多有出现。现在,质疑的声音既涉及到“曙光”这样一个具有明确的理想意味的意象,那意味着一个根本性的事实:理想遭到质疑。“是什么意思”最终的意义也就成为:在一个世俗的现世,理想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麦地与诗人》里诗人的情绪是悲观的话,那么,在《春天,十个海子》里,悲观的情绪又大大地推进了。联系到10余天之后,海子本人即选择了自绝,从这种无比悲观的思路来看,它可能蕴涵了某种必然性。海子诗歌的语言往往抒情意味极为强烈,而且它往往剥离了现实的因子,带有强烈的隐喻意味。这种隐喻如海子本人所言指向“集体”和“人类”。在一个庞大的隐喻系统中,海子诗歌语言本身即具有深刻的内在意义。



朦胧诗的出现虽然仍然带有国家与民族振兴的使命,但她主要的贡献在于:让诗回到了诗歌和个体本身。朦胧诗解决了“自我”的问题。使"我"成为主体。事实上,只有“我”成为主体之后,诗歌才能完成它确立的首要基础。在完成对"自我"的肯定之后,朦胧诗之后的中国诗人,开始涉入其他主题。 朦胧诗的告诉我们:诗歌不再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她在要求自己的独立。诗歌的意象是语象,是语言本身所呈现出的象,她与画的象也不同了。这语象是自身显示的,她并不去表现外物,反倒是外物要靠语象才得以显现,因为诗歌所表现的事物是新的事物,总带有陌生感,她带来对事物的新的经验。橡树是在舒婷的歌唱中才那么美;天空在北岛的机智与反讽中才显现出它的压抑;小的事物之为小,小的那么精致与动人,正是顾城的唯美的执着,才让我们看到事物小的那一面;而扬炼所追求的历史感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至于江河对淡淡的日常语气的捕捉,都是通过语象来表象的。 朦胧诗后的中国诗歌,所要解决的正是诗人的状态、诗歌情景和用于聆听的词语的问题。今天的诗歌努力表现人在脱离神性之后的各种遭遇。刻意体现诗的本质启示和人本精神,诗人象鹰一样盘旋在人群的上空,俯视一切,不放过宏大的主题,也关注微小的细节;他落在人群里,不会被湮没,因为诗人通过诗的内涵,已在无限时空中获得流传,里尔克说:诗人是秘密的存在。不管时代是否丧失了人文精神,诗的幽灵依然在独自游荡。诗人始终追求自由精神。



诗歌进入90年代后,渐渐成熟的诗人开始思考历史与文化与诗人个体之间的关系,朦胧诗代的那批诗人大多到海外漂泊,更强烈地忍受汉语失语的痛苦。 90年代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写作的时代,诗人的身份已经很模糊与暧昧了。从"朦胧"到"暧昧",这是汉语诗歌的奇特的变形,如何在一个技术化与世俗化如此彻底,放弃了抒情与唯美品质的世界上写诗,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是否"暧昧"恰好构成了诗艺写作的条件,这是否会使诗歌更难已被理解?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无法获得真实感;而在诗歌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真实感。在叙事年代里,我们怀念抒情时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改变了人类的精神方式,但是我们只能用诗歌创造另一个虚无的更美的世界。我们怀念一切美好的事物,把诗写得很美,为了恢复它的抒情本性。
朦胧诗似乎已经远离我们的视线很久很久了。但它那清新飘逸的风格和若隐若现的忧伤,吸引着我们前去探询它的踪迹。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诗体的演变发展,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诗作。从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诗派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也感受到了那许许多多为了这样的理想而付出生命代价的诗人不灭的魂灵。就以这篇小小的文章来表达我们内心对朦胧诗派的崇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