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装实用型:《三国演义》到底是谁草船借箭?真史上有吗?诸葛亮还是孙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03:35:50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是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船,
  然后去曹操营寨外,向曹操借箭!

  《三国演义》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

  在正史中,没有找到相关的故事!

  我又仔细的浏览了一下,《三国志》(正史)中,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人物
  章节,包括:

  《三国志》
  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没有找到与“草船借箭”相关或相似的故事,
  可见,“草船借箭”是罗先生为了增加小说的
  可读性而杜撰的!!!

《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但正史中并没有,但小说作者这样写是有历史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著名的张巡草人借箭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年),安史之乱。次年正月,安史部将张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西北 70里)等州。谯郡(今安徽毫县)太守杨万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郡迎降,逼迫张巡为其长史(副职),并以此身分迎接叛军。张迎接到委命后,却率属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师讨伐叛军。当时,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也起兵拒叛,击败了张通晤后,进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县令令狐潮想投降叛军,率军击败北上抗击叛军的淮阳(今河南淮阳)军队,并将所俘将土捆于庭院准备杀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机解开绳索,杀死看守,闭城拒纳令狐潮,同时召贾贲、张巡入城。贾贲、张巡入城后杀令狐潮妻子,据城自守。当时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太守,奉诏统率河南抗叛军队,他得知贾贲、张巡进占雍丘后,即授贾贲为监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军攻雍丘,贾贲率军出城抵御而战死。此后,张巡领导军民继续英勇杀敌,从而赢得了军民的信任。张巡将战况上报李祗后,李祗即委命张巡率雍丘军民抗击叛军。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败后,又引叛将李廷望率众四万攻城,一时人心震恐。但张巡沉着冷静,布置一些军队守城,其余分成几队,亲自率领向叛军发起突然攻击。叛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次日,叛军建造与城同高的木楼百余座从四面攻城。张巡命人在城上筑起栅栏加强防守,然后捆草灌注膏油向叛军木楼投掷,使叛军无法逼近。张巡又寻机进击叛军,致使叛军木楼攻城之策失败。之后,敌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终于被击败退去。

令狐潮经过休整后又一次进行反扑,在其大兵临城后先劝诱张巡投降,但遭到张巡严词拒绝,令狐潮羞愧而去。当时张巡固守孤城,又无朝廷消息,所部将领六人劝张巡出降。张巡表面许诺,次日,张巡于府衙设皇帝画像,率全军将士朝拜,然后将劝降六人责以大义斩首,这样更坚定了将士守城的决心。

叛军不断攻城,守军日久箭尽,张巡命士兵结成草人,半夜放下城墙,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就命令兵士向城头放箭,一夜间守军得箭十几万。又过了几天,还是像那天夜里一样,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哪儿知道这一次城上吊下来的并不是草人,而是张巡派出的五百名勇士。这五百名勇士乘叛军不防备,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突然袭击。令狐潮要想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几万叛军失去指挥,四下里乱奔,一直逃到十几里外。

你或许要疑惑张巡是唐朝人怎么成了三国时草船借箭的原型了?呵呵,话虽如此,但小说作者却是元末明初人。

演义里是诸葛,正史上是孙权,不过演义里的借箭是刻意的,孙权那是被迫的,船一边被射成了刺猬,不掉转船头就翻了……不过可以看出孙权蛮有急智的。

我要说的当然没有以上各位详尽,但是可以很简单很理智地说,草船借箭上不可能的,因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三天后有大雾了,这可能吗?就算是今天的气象卫星观测,对于三天后的天气仍然有很大的几率错误,更何况诸葛亮/

是诸葛亮向周瑜要了草船,去曹操水寨营外,向曹操“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