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瞳哭的是哪一部:我们老师问:“诸葛亮最终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怎么回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19:16:54
急急急~~~~速回
我们老师问:“诸葛亮最终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怎么回答 ????

随便我问下,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操那或孙权那 而跑去刘备那
别回答三顾矛庐
随便问下诸葛亮的死因~~~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如些人物,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乘下可以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故经实现了他统一天下的基础。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基础被关羽毁灭了,由于关羽不用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大意失荆州。荆州一失,刘备的地盘失地去了大约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荆州,诸葛亮两路夹击的战略无法实行,能进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条,而且蜀道艰难,魏国只要用一良将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败,就是因为师马懿用固守战略,任你诸葛亮多计谋,也飞不过去。所以关羽失荆州是诸不能统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刘备。一个将帅能否成就大业,和他辅助的最高决策者个人是有很大关联的,在三国的决策者中(曹操、刘备、孙权),刘备可以说是在文稻武略方面最差(当然收买人心还是很可以的)。根据诸葛亮的战略,要先占有荆州,诸葛亮等人多次出计叫他占有,但他都没有采用,结果被曹操占有了,诸葛亮是很艰难的从曹操手里夺下荆州;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对统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后来攻占西川,情况也差不多,刘备没有采用手下人的计谋,妇人之仁,结果一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副军师战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当刘备占有两川和荆州时,已经用了很多时间,这时另两个对手也发展了,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两国的人民对兴复汉朝已经没兴趣了,老百姓有了饭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汉朝当权呢,可以说这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
  刘备给诸葛亮统一天下计划的另毁灭性破坏是,关羽死后,刘备自己东征,结果失败而回,给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是这样的:蜀国的精兵已经不多了,外部环境是两个国家虎视着,蜀国南部少数民族扰乱,南方几个郡还叛乱了;内部是人心荒乱,刘禅这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当了皇帝。这种情况别说一统天下,能保住本国就很难了,幸好诸葛亮文稻武略,外交上把东吴稳定了,北方也挡住了,国内也发展了,并且通过南征击灭了南方的叛乱,少数民族也臣服了。但是这段间魏国和东吴也发展了,这就使得统一天下更难了。
  另外还有些因素(比如刘禅的无能)也使得当时蜀国要统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们纵观历史,能统一天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第1种情况是一个皇朝已经失去了民心,有人起义,天下大乱,这时一个人物能得救人于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将的辅助统一天下;第二种情况是天下分为几国,当其中一国衰弱或当权者无能时,另强大的一国趁机消灭它统一中国。汉高祖刘邦时,是前一种情况,当时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刘邦在一群英雄的帮助下统一中国,汉光武帝统一天下时,是因为王莽无道,人心思汉,而当时的绿林、赤眉起义军只是一时代表了人们的不满,并没有得到人心的号召,所在汉光武帝能兴复汉室。而刘备的情况却没这么好,东汉末年当权者无道,汉朝刘氏政权已失人心,刘备个人虽然比较得人心,但对于兴复汉室已没多大作用。而且蜀汉是个小国,魏国和东吴都比较强,这就使得刘备即没有上述第一种情况的优势,也没月第二种情况的优势。最后三国让晋国统一,晋一统天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所以说诸葛亮没能一统天下,并不是他没有萧何的治国之能,也不是他没有韩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刘备关羽他们毁灭了本来就很小的一统天下的机会。

  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效强大的曹操而投效刘备?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就是说诸葛亮一心要坐第2把交椅,但是当时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人了,他只能找个前途比较好的,身边又没谋士的刘备啦

《三国志》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以上这段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毕竟是史学大家,说的还是很准确的,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就是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是很优秀的,可以
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但是在军事就差一些,所以才“连年动众,未能成功”!

再分析一下其它方面:

第一: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的综合国力本身就最弱。
何况,还犯了两次致使性的错误,一是关羽违背了
“联吴抗曹”的策略,结果与东吴失合,在孙、曹两
家的共同夹击下,不但失去了荆州,而且也赔上了性命!
使蜀汉损惨重!二是刘备不听众人之劝,倾国之兵为关羽、
张飞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
这两次重大失误已经使原本国力最弱的蜀汉伤到了根本,
而且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第二:蜀汉地方狭小,人口少,且可能之才更少,所以才有“蜀汉
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说法”!
曹魏的人才最多,从曹操到司马懿到后期的钟会、邓艾等!
而东吴也是一样,从孙策、周瑜,到鲁肃,再到吕蒙、陆逊!
蜀汉呢?等到刘、关、张等老一辈一牺牲,就剩下诸葛亮自己,
最后才招降姜维!
所以人才的匮乏也是诸葛亮统一不了天下的原因之一!

第三:诸葛亮已经为国为民耗尽心血,而后面当家的刘禅是个扶不起来
的小阿斗,帮不上诸葛亮不算,偶尔还给诸葛亮添点乱!

第四:蜀汉的地理环境是宜守不宜攻,所以诸葛亮每次出兵,
都很费力,尤其是运粮草最困难!
所以诸葛亮一旦粮尽则必须退兵!

第五:诸葛亮自己也清楚这些厉害关系,但还是要出兵,因为他知道蜀汉
的国力最弱,必须摆出强势,这样曹魏和东吴才不敢来进攻蜀汉,
所以出兵也是为了达到以攻代守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诸葛亮的个人军事才能,
还是蜀汉的综合国力、人才储备、地理环境等等,
诸葛亮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你的老师问题问得就有问题……就算是最后蜀汉一统,也不能说是诸葛亮统一了天下啊。诸葛亮再大也不过是个丞相,说他是否一统天下就把他放在了一个篡谋西蜀政权的人了。诸葛一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被你老师这句话给抹杀了……(好象说得太夸张了……)
如果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帮西蜀一统的话,那倒是可以。
一、因为诸葛本来就被老罗的小说给神话了,他并不是一个真能借风祁雨,更不是个能用祈壤之术给自己增加寿命的人。而他的智慧也不是超乎一切的,三国时的能人异士极多前期的郭嘉,中期的周瑜和荀彧、贾诩等人,以及后期的司马懿都是他强劲的对手。而且,我一直觉得他不肯重用魏延是他一生的败笔,魏延是绝对的将才,比起马谡之流要优秀得多。总之,诸葛没能帮西蜀一统,是因为他并不是最强的,他的许多计谋都是老罗为了推崇他和增加小说的看头为他加上的(比如曹操用过的空城记、孙权用过的“草船借箭”和刘备在博望坡放的那把火都算在诸葛头上了),而那时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与之相衡,互相牵制,才有了三国这个时期,也没有任何一方统一了全国。
二、另外他投效刘备做了汉朝的丞相,以及答应刘备的托孤也是他未能完全施展自己从能的一个原因。因为身负兴复汉室的使命,因为他必须忠于一个昏庸无用的阿斗,这成为他自己给自己的束缚。
三、是因为诸葛当年的隆中对既定的策略对蜀国后来的发展也形成了一种束缚。《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当然阿斗的无能和他的短命也是客观原因之一(其实比起周瑜、郭嘉等人,他活得不算短了……)

另外说诸葛为什么不投魏吴,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出生得太晚了……那时候东吴已有周瑜、鲁肃,北魏也有五大谋士,如果他此时投效他们俩家的话,能不能得到重用先不说,就算得到了重用,也不可能大权独揽,更不可能让所以的战略政策都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毕竟曹操和孙权都是不错的军事家,而且已经有了绝对信任的谋士。而这些都是刘备所不具备的,但刘备又具有成为一方霸主的条件,比如他的名望和号召力,以及他手下的虎将和他的慧眼识人,而此时刘备又来请他出山,他觉得自己遇到了合适的机会所以出山。

当然信任度也是一方面。前面说过必须取得主公完全的信任才能大展其才,尤其是在曹操家,如果得不到他的绝对信任与认同而大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甚至可能招至杀生之祸,杨修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晚年荀彧也是……(虽然一直觉得这个老实人很无辜),除非他能做到郭嘉那样与曹操的相知相吸。他在刘备事业的低谷加入了刘备一方帮助他,而刘备那句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也,也正说明了他与刘备之间非常顺利地建立了那种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所以,刘备是诸葛最合适的主公,诸葛不选魏吴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另外我一直觉得东吴的周公瑾、北魏的郭奉孝和西蜀的诸葛孔明是上天赐给这三家,让他们各展其才,相互牵制,形成三国的。毕竟他们三人的实力比起“南阳三葛”更像是上天特意安排在三国的一场精彩的好戏(好像有点迷信>_<)。反正大概就这样了……

具各方面资料总结可得其不成功最主要原因是不会用人,不会拉拢人心!!
且请看官随我细细分析.
1.诸葛亮做军师时不管笼络人心之事,坐得顺顺当当;
2.掌权之后,因有一个傻皇帝,所以全力以赴处理国政,竟至自校薄书,满面流汗;
3.不能放权于人,又无揽才之心,而急功近利屡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致使蜀汉民贫国虚.
4.诸葛亮用人必是才能底于自己才放心,如:临死时将国事托付于蒋琬,费 祎.他们并无文治武功,众人当然不服.再看姜维,27岁降归蜀汉,虽然诸葛亮对他”尽受平生所学”,但诸葛亮为帅时,事必躬亲,排军补阵,调军谴将均是一人做主,姜维只不过是个跟班,,诸葛亮死后,姜维主持军师工作,当然就军不信将不服拉.
由于以上原因,关张赵死后已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拉.还有就是刘备死时再三嘱咐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诸葛亮也知马谡不行,却还是重用,以致失了街亭.
以上便是诸葛亮不能成功的原因.

再说诸葛亮投蜀汉一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诸葛亮没有人际关系,而刘曹孙中只有刘备去找他,再加上刘备会说话,所以诸葛亮就去了蜀汉.

诸葛亮是累死的,你想想,打仗事必躬亲,早晚要累死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如些人物,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乘下可以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故经实现了他统一天下的基础。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基础被关羽毁灭了,由于关羽不用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大意失荆州。荆州一失,刘备的地盘失地去了大约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荆州,诸葛亮两路夹击的战略无法实行,能进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条,而且蜀道艰难,魏国只要用一良将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败,就是因为师马懿用固守战略,任你诸葛亮多计谋,也飞不过去。所以关羽失荆州是诸不能统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刘备。一个将帅能否成就大业,和他辅助的最高决策者个人是有很大关联的,在三国的决策者中(曹操、刘备、孙权),刘备可以说是在文稻武略方面最差(当然收买人心还是很可以的)。根据诸葛亮的战略,要先占有荆州,诸葛亮等人多次出计叫他占有,但他都没有采用,结果被曹操占有了,诸葛亮是很艰难的从曹操手里夺下荆州;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对统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后来攻占西川,情况也差不多,刘备没有采用手下人的计谋,妇人之仁,结果一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副军师战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当刘备占有两川和荆州时,已经用了很多时间,这时另两个对手也发展了,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两国的人民对兴复汉朝已经没兴趣了,老百姓有了饭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汉朝当权呢,可以说这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
刘备给诸葛亮统一天下计划的另毁灭性破坏是,关羽死后,刘备自己东征,结果失败而回,给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是这样的:蜀国的精兵已经不多了,外部环境是两个国家虎视着,蜀国南部少数民族扰乱,南方几个郡还叛乱了;内部是人心荒乱,刘禅这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当了皇帝。这种情况别说一统天下,能保住本国就很难了,幸好诸葛亮文稻武略,外交上把东吴稳定了,北方也挡住了,国内也发展了,并且通过南征击灭了南方的叛乱,少数民族也臣服了。但是这段间魏国和东吴也发展了,这就使得统一天下更难了。
另外还有些因素(比如刘禅的无能)也使得当时蜀国要统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们纵观历史,能统一天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第1种情况是一个皇朝已经失去了民心,有人起义,天下大乱,这时一个人物能得救人于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将的辅助统一天下;第二种情况是天下分为几国,当其中一国衰弱或当权者无能时,另强大的一国趁机消灭它统一中国。汉高祖刘邦时,是前一种情况,当时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刘邦在一群英雄的帮助下统一中国,汉光武帝统一天下时,是因为王莽无道,人心思汉,而当时的绿林、赤眉起义军只是一时代表了人们的不满,并没有得到人心的号召,所在汉光武帝能兴复汉室。而刘备的情况却没这么好,东汉末年当权者无道,汉朝刘氏政权已失人心,刘备个人虽然比较得人心,但对于兴复汉室已没多大作用。而且蜀汉是个小国,魏国和东吴都比较强,这就使得刘备即没有上述第一种情况的优势,也没月第二种情况的优势。最后三国让晋国统一,晋一统天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所以说诸葛亮没能一统天下,并不是他没有萧何的治国之能,也不是他没有韩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刘备关羽他们毁灭了本来就很小的一统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