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哪里有射箭的地方:介绍一下嫦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0:35:42

嫦娥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后羿的妻子,也称姮娥。美貌非凡。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古诗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2,长河渐落晓星沉3。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4。

  全部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先生的这首七言绝句,深沉细腻地描绘了一位美女,盗窃嫌疑犯,幽寂而悔恨,苦涩而悱恻的纷乱思绪。

中国神话并不象古希腊或者古埃及那样系统体系,导致“嫦娥奔月”在流传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部分细节的区别或许无关痛痒,但有些反差却造成了意象的迥异和主旨的南辕北辙。

从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到杨利伟,我们知道了月亮的荒芜。传说自然是无可稽考的,人物也许不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本就谈不上什么事实的真相。然而比较着数千年中的众说纷纭,不同的情节发展,用现今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分析比较(毕竟各民族的传说不仅属于文化,还在美学的范畴内),这或许是唯一可见的现实意义。率瞪希?悸堑郊词故侨范ǖ睦?肥录??餐??詈笕烁刑尽笆朗挛蕹!保?獾阋庖逡哺?酉缘梦⒉蛔愕懒恕?

美人春

嫦娥女士也叫姮娥,又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嫦娥的身世说法很多,一种说法,嫦娥和常仪是同一个人。“常仪,帝俊妻也。”帝俊就是帝喾,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给自己取了名字“俊”。常仪是他四个妃子中的一个,所生的儿子后来还登了基,而且常仪是殂于帝喾之前的。即使当时观念开放,也不可能改嫁为人臣的羿。(一女嫁二夫?)之所以后人会把嫦娥和常仪弄混,是另外有传说常仪,曾被黄帝封为月官。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那常仪就该是曾孙媳妇了。先前说过,中国神祗间传承关系非常模糊,缺乏逻辑而不宜深究,总之是一团乱麻。

另一种说法说她是帝喾和常仪的女儿。一般认为,常仪只给帝喾生养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其中男孩就是不善之君帝挚。女孩姓名史已失传,一般就称作“帝女”。传说帝女与一只叫盘瓠的五色灵犬在南山一起生活了三年,后为其生了六子六女(多胞胎?!)。这些子女后来自相配偶,互为夫妇,又“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他们被看作是“蛮夷”的祖先,正所谓“赤髀,横裙,盘瓠子孙。”当然,嫦娥有可能是常仪收的义女,或者进宫前生的私生女,但只是猜想,并不见著于书。

或许,我们的嫦娥可能并没有背景,不过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甚至村姑。她的脾气性格在各个版本的传说中是截然不同的,或贪婪或忠贞。但唯一可以认定的是,嫦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这是大部分故事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如何美法,没有岩画陶塑,今人不得而知,无法有直观的认识。况且,审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古希腊的美女们都是直桶腰,三围一般齐整,此以生育为美;到了现代,爱美女性却不惜抽掉几根肋骨,来造就杨柳小蛮腰。即使是近代,欧洲早期开始崇尚苹果般小巧的乳房(见法国枫丹白露画派和德国的老卢卡斯);可看看如今的剀蒂.斯派思(英国模特乔丹),胸部几近人工培育的西瓜。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更是受冲击颇深,严重西化。照此看来,嫦娥可能臃肿肥胖,脸上都是刺青,单眼皮塌鼻子高颧骨,但这样想象未免太煞风景。笔者假托《诗经.卫风》中《硕人》一篇,白描嫦娥女士的风姿:“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将军令

先有必要理清,羿和后羿是不同的两个人。羿被认为是神话人物(或有其人),生活在五帝时期,传说曾射落九乌;而后羿《史记》有记载,在夏代为有穷国的国君,逐太康取而代之,后“寒浞杀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

羿,中国上古时代的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射日”虽然超现实得离谱,但又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较同题材的“夸父逐日”更具感染力。那九日甚至有种说法,本是天帝的爱子(三足踆乌)。另外,传说羿“沫九婴于凶水之上”(九婴是伏羲的坎、离二卦幻化而成的妖童,坎卦四短一长,离卦二长二短,共九画),“缴大风于青丘之泽”(大风原是仙官,被贬人间,善使风法,祸害一方),“断长蛇于洞庭”(巴蛇长八百丈,遗骸外加泥土堆积起来,是为巴陵,书中极言其大),“擒封籁于桑林”(封籁是一只上应星宿的奇兽,形若野猪,比象还大,逃匿时能化为黑气)。羿疾恶如仇,出于打抱不平,射瞎了河伯的右眼;命中山神鹓扶君的后腿,使其从此变成了瘸子。

可以说,羿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最具英雄气概,勇猛善战的凡人之一。羿先生还是三朝的重臣——颛顼、帝喾、唐尧(羿未在帝挚朝中当官,因为当时三凶当道。羿气愤不过,辞官去辅佐帝挚的异母兄弟唐尧),官拜射正、司衡。至于外型,书上有一句“长身猿臂”,说明身材较常人要高大,甚是威武。

玉树临风,高官厚禄,又是旷世英雄,于是……

蝶恋花

当羿遇见嫦娥,据说已是“修髯飘拂”,年逾古稀了。古人的年龄我们不可以较真,帝喾一百岁崩,他的儿子唐尧到一百一十七岁才龙驭殡天。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又没有抗生素,这是不现实的。房中术有其善处,但未必能延年益寿。

不过,羿的年纪可能比嫦娥确实要大不少。羿是结过婚的,前妻没有交代,八成是亡故了,嫦娥做了他的继室。大胆揣测,羿当时应处于壮年,估计在四十岁左右;嫦娥是处子新妇,古人结婚甚早,超过十八岁就算晚婚,十四到十六岁为佳。

羿第一次看到嫦娥的美貌,立刻被吸引了。正象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老头子恋爱听说象老房子失了火,烧起来是没有救的。”不知当时当地是否有“抢婚”习俗,如果面对“遇魔杀魔,遇神杀神”的羿,谁能奈何?羿名满天下,嫦娥应该有所耳闻。如此伟丈夫垂青自己,加上没有礼教的束缚,女子主动示好也未尝不可。

英雄和美人结为夫妻,丈夫年纪较大,对美貌妻子不免溺爱,百依百顺;妻子听丈夫说所创的奇功伟业,倍增爱意,还产生了崇拜感。故事如果就此结束,虽然不免落入窠臼,流俗化,但其实生活未必在别处,幸福何尝不是这样简单。

一切都是想当然,美人未必就惜英雄,加上年龄差距的负面影响,激情过后的趋于平淡。何况,还没有涉及到的,却也是核心——关于欲望。

千年调

孔子说:“死生亦大事矣。”对死亡的恐惧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鲜见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可这样的哲学思想在希腊一直被忽视的,自己也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几乎所有的希腊人,都更情愿相信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在世界另一边,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的灵魂会到阴间,接受奥里西斯的审判;灵魂还能回到原来的身体,于是造就了木乃伊和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后世各种的宗教神学,也深切关怀着死亡:佛教寄望于来世,业力和因果堕入六道四生;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坚称“信上帝,进天堂”。

羿虽然勇猛异于常人,但毕竟是凡夫俗子,逃不过死劫。想到自己百年以后,荒坟枯骨,一切都化为乌有。什么蝇头小利,蜗角虚名,竟是过眼烟云。英雄如羿,也不免生平第一次体灰到心惊胆战。我们无法苛责其英雄气短,真正笑谈“千古艰难唯一死”的又有几人?求生,讳言死,本是人的本能之一。

羿惧死,决心求仙仿道,要去昆仑山西王母处求不死之药。至于当时的西王母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半人半兽,抑或雍容华贵温文尔雅的中年妇人,那不过是旁枝末节。

只是那个嫦娥,是在家望夫归呢,还是同上昆仑?

步蟾宫

嫦娥无疑是独自服了不死药,奔月成仙。各个版本如罗生门般错综复杂,主要的分歧,无非在于她的动机。

花自落

西王母给了羿夫妻两包不死药,嫦娥心中一动,发问:“吃一包可以长生不老,哪吃两包呢?”西王母笑答;“吃两包可以白日升天,成仙。”羿没有在意,嫦娥却至此暗起不良之心。

不死药需要到稷泽汲取白玉膏,以作药引。嫦娥在途中瞒着羿,卜问卦师有黄。有黄占之曰“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下定决心,不羡鸳鸯只羡仙,盗了那两包不死药,又自寻得白玉膏,服之奔月。

这种说法立足于,嫦娥对羿没有什么感情,至少当时成仙的欲望超过了对丈夫的依恋。问题在于,既然嫦娥对羿不义,羿能用神箭射日,为何不把月亮射下来呢?

羿给的说法是,嫦娥知道自己的避箭之方;况且月亮并不是妖星,有关国计民生,不可只顾谋一己之私利。还有一个原因,恐怕羿对嫦娥还恋旧情。嫦娥升月时据说已经三十五岁,做了起码十多年的夫妻,羿有情,不忍。

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爱情原本就是一个人的事。”

离别难

羿独上昆仑山,遇到西王母,只得到一包不死药。羿舍不得爱妻嫦娥,便回家将药交给妻子珍藏保管。不料,被弟子逢蒙发现,起了歹心。他趁羿外出,嫦娥独自在家之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不屈,情急之下,将不死药一口吞下,飞入广寒宫。羿得知后,捶胸顿足,悲痛欲绝,逢蒙却也早早地逃跑了。

如果是这样,嫦娥服不死药就是权宜之计,谈不上背叛丈夫。、羿对妻子深爱和信任也有所体现。只是疑点在于,既然只有一包药,夫妻感情又如此深厚,为何不可分而食之?即便不能与天同寿,但应该可比肩那些有道之士,比如彭祖寿八百,广成子更是寿一千两百岁有余。另外,逢蒙是羿的得意弟子,师母嫦娥一开始应该没有对他起疑心。只要有普通人的耐心和定性,以逢蒙的身手,天下第二的箭术,没有理由在女流之辈转身吞药之际,无法找到下手的机会。

(以下两种说法流传不广,简叙之)

谪仙怨

羿和嫦娥原本都是仙人,因为冒犯天条,才被贬人间。后来,羿由于射杀帝九子,天帝记仇,株连嫦娥也无法重返天界。嫦娥无法忍耐人间的清苦,思乡之情日浓。于是被着丈夫,偷服灵药。于是乎,“嫦娥奔月”变成了回娘家。

怜薄命

“后羿恃功生骄,强娶嫦娥为妻,婚后却将她冷落。一次,嫦娥欲自尽,却误吃了长生不老丹,后羿大为震怒,玉兔与嫦娥逃到月宫,幸得吴刚收留。”这是新编的粤剧,首先把后羿和羿搞混;其次吴刚传说见于唐朝,而嫦娥最早在战国就有记载;另外寻短见能误吃不老丹(?!),果然天马行空。

意不尽

张衡在《全上古文》辑《灵宪》中写道,“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淮南子》也记载嫦娥“是为蟾蠩,而为月精”。可见嫦娥最早的下场是化身为癞蛤蟆,至于为什么选“蟾蜍”,有学者认为不过因为读音相近的机缘巧合。闻一多先生举了十一条证据,考证《楚辞.天问》屈原所提的“顾菟”,说的也是蟾蜍。

然而,深入民间的说法,嫦娥成了广寒宫的月神——冰肌雪骨,皓齿明眸,白衣胜雪,怀中时常抱着玉兔的美妇人。某日,天蓬元帅喝得伶仃大醉,酒壮色胆,也就趁机摸了嫦娥的柔荑。结果被这位贞妇去玉帝那里告了御状,可怜堂堂将星被贬凡尘,投胎的时候又粗心大意,误入畜生道。

到了后来,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桂。”(见于唐朝《酉阳杂俎》)原先“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中”,现在凭空多了个伐木工,一个中国的西绪福斯。今时多有不行文人,或称吴刚是玉帝派来监视嫦娥的特务(太监),也有揣摩两人关系暧昧,实在唐突佳人。

至于羿,是被弟子逢蒙用箭射死的(一说是用桃木棒)。孟子认为“是亦羿有罪焉”。大概意思是自己造孽,怪不得别人,多少显得不近人情而刻薄。不由寻思,亚圣若有机缘读《圣经》中犹大出卖耶稣一节,是否也会吹毛求疵,做惊人之语。

“羿除天下之害,死为宗布。” 民间忘不了这位英雄,托天帝封羿为宗布神,祛邪去恶,镇宅减灾,“家家祀之”。

羿,后来没有再娶新妇。

外一篇

近日,著名考古学家尼卡瓦斯基在中国境内,发掘出处于夏商交替时代的铭文青铜器一,大意如下:

嫦娥自幼父母双亡,后遇老将羿,与之交好,结为连理。羿南征北战,对嫦娥日渐冷淡,夫妻不善。嫦娥少年性情,不堪寂寞,红杏出墙,与一青年私通。后,羿察觉,逼问嫦娥所通者谁。嫦娥决意不答,羿暴怒,腰斩嫦娥,埋于屋后桂树下。数十日后,羿忽梦嫦娥一身白衣,持斧伐桂,树鲜血淋漓。羿大惊,猛醒,始觉自己手足被缚。弟子逢蒙立于旁,戚戚然,弯弓搭箭,言为嫦娥报仇,杀羿。逢蒙归家,晓于母,欲与之逃亡。母大恐,不往,遂谓逢蒙,淫人妻,杀己师,天道决然不容。逢蒙且独行,暴雨,遭雷劈,亡。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晴天夜夜心。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先生的这首七言绝句,深沉细腻地描绘了一位美女,盗窃嫌疑犯,幽寂而悔恨,苦涩而悱恻的纷乱思绪。

中国神话并不象古希腊或者古埃及那样系统体系,导致“嫦娥奔月”在流传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部分细节的区别或许无关痛痒,但有些反差却造成了意象的迥异和主旨的南辕北辙。

从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到杨利伟,我们知道了月亮的荒芜。传说自然是无可稽考的,人物也许不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本就谈不上什么事实的真相。然而比较着数千年中的众说纷纭,不同的情节发展,用现今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分析比较(毕竟各民族的传说不仅属于文化,还在美学的范畴内),这或许是唯一可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考虑到即使是确定的历史事件,也往往令后人感叹“世事无常”,这点意义也更加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人春

嫦娥女士也叫姮娥,又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嫦娥的身世说法很多,一种说法,嫦娥和常仪是同一个人。“常仪,帝俊妻也。”帝俊就是帝喾,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给自己取了名字“俊”。常仪是他四个妃子中的一个,所生的儿子后来还登了基,而且常仪是殂于帝喾之前的。即使当时观念开放,也不可能改嫁为人臣的羿。(一女嫁二夫?)之所以后人会把嫦娥和常仪弄混,是另外有传说常仪,曾被黄帝封为月官。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那常仪就该是曾孙媳妇了。先前说过,中国神祗间传承关系非常模糊,缺乏逻辑而不宜深究,总之是一团乱麻。

另一种说法说她是帝喾和常仪的女儿。一般认为,常仪只给帝喾生养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其中男孩就是不善之君帝挚。女孩姓名史已失传,一般就称作“帝女”。传说帝女与一只叫盘瓠的五色灵犬在南山一起生活了三年,后为其生了六子六女(多胞胎?!)。这些子女后来自相配偶,互为夫妇,又“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他们被看作是“蛮夷”的祖先,正所谓“赤髀,横裙,盘瓠子孙。”当然,嫦娥有可能是常仪收的义女,或者进宫前生的私生女,但只是猜想,并不见著于书。

或许,我们的嫦娥可能并没有背景,不过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甚至村姑。她的脾气性格在各个版本的传说中是截然不同的,或贪婪或忠贞。但唯一可以认定的是,嫦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这是大部分故事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如何美法,没有岩画陶塑,今人不得而知,无法有直观的认识。况且,审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古希腊的美女们都是直桶腰,三围一般齐整,此以生育为美;到了现代,爱美女性却不惜抽掉几根肋骨,来造就杨柳小蛮腰。即使是近代,欧洲早期开始崇尚苹果般小巧的乳房(见法国枫丹白露画派和德国的老卢卡斯);可看看如今的剀蒂.斯派思(英国模特乔丹),胸部几近人工培育的西瓜。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更是受冲击颇深,严重西化。照此看来,嫦娥可能臃肿肥胖,脸上都是刺青,单眼皮塌鼻子高颧骨,但这样想象未免太煞风景。笔者假托《诗经.卫风》中《硕人》一篇,白描嫦娥女士的风姿:“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将军令

先有必要理清,羿和后羿是不同的两个人。羿被认为是神话人物(或有其人),生活在五帝时期,传说曾射落九乌;而后羿《史记》有记载,在夏代为有穷国的国君,逐太康取而代之,后“寒浞杀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

羿,中国上古时代的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射日”虽然超现实得离谱,但又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较同题材的“夸父逐日”更具感染力。那九日甚至有种说法,本是天帝的爱子(三足踆乌)。另外,传说羿“沫九婴于凶水之上”(九婴是伏羲的坎、离二卦幻化而成的妖童,坎卦四短一长,离卦二长二短,共九画),“缴大风于青丘之泽”(大风原是仙官,被贬人间,善使风法,祸害一方),“断长蛇于洞庭”(巴蛇长八百丈,遗骸外加泥土堆积起来,是为巴陵,书中极言其大),“擒封籁于桑林”(封籁是一只上应星宿的奇兽,形若野猪,比象还大,逃匿时能化为黑气)。羿疾恶如仇,出于打抱不平,射瞎了河伯的右眼;命中山神鹓扶君的后腿,使其从此变成了瘸子。

可以说,羿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最具英雄气概,勇猛善战的凡人之一。羿先生还是三朝的重臣——颛顼、帝喾、唐尧(羿未在帝挚朝中当官,因为当时三凶当道。羿气愤不过,辞官去辅佐帝挚的异母兄弟唐尧),官拜射正、司衡。至于外型,书上有一句“长身猿臂”,说明身材较常人要高大,甚是威武。

玉树临风,高官厚禄,又是旷世英雄,于是……

蝶恋花

当羿遇见嫦娥,据说已是“修髯飘拂”,年逾古稀了。古人的年龄我们不可以较真,帝喾一百岁崩,他的儿子唐尧到一百一十七岁才龙驭殡天。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又没有抗生素,这是不现实的。房中术有其善处,但未必能延年益寿。

不过,羿的年纪可能比嫦娥确实要大不少。羿是结过婚的,前妻没有交代,八成是亡故了,嫦娥做了他的继室。大胆揣测,羿当时应处于壮年,估计在四十岁左右;嫦娥是处子新妇,古人结婚甚早,超过十八岁就算晚婚,十四到十六岁为佳。

羿第一次看到嫦娥的美貌,立刻被吸引了。正象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老头子恋爱听说象老房子失了火,烧起来是没有救的。”不知当时当地是否有“抢婚”习俗,如果面对“遇魔杀魔,遇神杀神”的羿,谁能奈何?羿名满天下,嫦娥应该有所耳闻。如此伟丈夫垂青自己,加上没有礼教的束缚,女子主动示好也未尝不可。

英雄和美人结为夫妻,丈夫年纪较大,对美貌妻子不免溺爱,百依百顺;妻子听丈夫说所创的奇功伟业,倍增爱意,还产生了崇拜感。故事如果就此结束,虽然不免落入窠臼,流俗化,但其实生活未必在别处,幸福何尝不是这样简单。

一切都是想当然,美人未必就惜英雄,加上年龄差距的负面影响,激情过后的趋于平淡。何况,还没有涉及到的,却也是核心——关于欲望。

千年调

孔子说:“死生亦大事矣。”对死亡的恐惧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鲜见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可这样的哲学思想在希腊一直被忽视的,自己也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几乎所有的希腊人,都更情愿相信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在世界另一边,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的灵魂会到阴间,接受奥里西斯的审判;灵魂还能回到原来的身体,于是造就了木乃伊和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后世各种的宗教神学,也深切关怀着死亡:佛教寄望于来世,业力和因果堕入六道四生;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坚称“信上帝,进天堂”。

羿虽然勇猛异于常人,但毕竟是凡夫俗子,逃不过死劫。想到自己百年以后,荒坟枯骨,一切都化为乌有。什么蝇头小利,蜗角虚名,竟是过眼烟云。英雄如羿,也不免生平第一次体灰到心惊胆战。我们无法苛责其英雄气短,真正笑谈“千古艰难唯一死”的又有几人?求生,讳言死,本是人的本能之一。

羿惧死,决心求仙仿道,要去昆仑山西王母处求不死之药。至于当时的西王母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半人半兽,抑或雍容华贵温文尔雅的中年妇人,那不过是旁枝末节。

只是那个嫦娥,是在家望夫归呢,还是同上昆仑?

步蟾宫

嫦娥无疑是独自服了不死药,奔月成仙。各个版本如罗生门般错综复杂,主要的分歧,无非在于她的动机。

花自落

西王母给了羿夫妻两包不死药,嫦娥心中一动,发问:“吃一包可以长生不老,哪吃两包呢?”西王母笑答;“吃两包可以白日升天,成仙。”羿没有在意,嫦娥却至此暗起不良之心。

不死药需要到稷泽汲取白玉膏,以作药引。嫦娥在途中瞒着羿,卜问卦师有黄。有黄占之曰“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下定决心,不羡鸳鸯只羡仙,盗了那两包不死药,又自寻得白玉膏,服之奔月。

这种说法立足于,嫦娥对羿没有什么感情,至少当时成仙的欲望超过了对丈夫的依恋。问题在于,既然嫦娥对羿不义,羿能用神箭射日,为何不把月亮射下来呢?

羿给的说法是,嫦娥知道自己的避箭之方;况且月亮并不是妖星,有关国计民生,不可只顾谋一己之私利。还有一个原因,恐怕羿对嫦娥还恋旧情。嫦娥升月时据说已经三十五岁,做了起码十多年的夫妻,羿有情,不忍。

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爱情原本就是一个人的事。”

离别难

羿独上昆仑山,遇到西王母,只得到一包不死药。羿舍不得爱妻嫦娥,便回家将药交给妻子珍藏保管。不料,被弟子逢蒙发现,起了歹心。他趁羿外出,嫦娥独自在家之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不屈,情急之下,将不死药一口吞下,飞入广寒宫。羿得知后,捶胸顿足,悲痛欲绝,逢蒙却也早早地逃跑了。

如果是这样,嫦娥服不死药就是权宜之计,谈不上背叛丈夫。、羿对妻子深爱和信任也有所体现。只是疑点在于,既然只有一包药,夫妻感情又如此深厚,为何不可分而食之?即便不能与天同寿,但应该可比肩那些有道之士,比如彭祖寿八百,广成子更是寿一千两百岁有余。另外,逢蒙是羿的得意弟子,师母嫦娥一开始应该没有对他起疑心。只要有普通人的耐心和定性,以逢蒙的身手,天下第二的箭术,没有理由在女流之辈转身吞药之际,无法找到下手的机会。

(以下两种说法流传不广,简叙之)

谪仙怨

羿和嫦娥原本都是仙人,因为冒犯天条,才被贬人间。后来,羿由于射杀帝九子,天帝记仇,株连嫦娥也无法重返天界。嫦娥无法忍耐人间的清苦,思乡之情日浓。于是被着丈夫,偷服灵药。于是乎,“嫦娥奔月”变成了回娘家。

怜薄命

“后羿恃功生骄,强娶嫦娥为妻,婚后却将她冷落。一次,嫦娥欲自尽,却误吃了长生不老丹,后羿大为震怒,玉兔与嫦娥逃到月宫,幸得吴刚收留。”这是新编的粤剧,首先把后羿和羿搞混;其次吴刚传说见于唐朝,而嫦娥最早在战国就有记载;另外寻短见能误吃不老丹(?!),果然天马行空。

意不尽

张衡在《全上古文》辑《灵宪》中写道,“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淮南子》也记载嫦娥“是为蟾蠩,而为月精”。可见嫦娥最早的下场是化身为癞蛤蟆,至于为什么选“蟾蜍”,有学者认为不过因为读音相近的机缘巧合。闻一多先生举了十一条证据,考证《楚辞.天问》屈原所提的“顾菟”,说的也是蟾蜍。

然而,深入民间的说法,嫦娥成了广寒宫的月神——冰肌雪骨,皓齿明眸,白衣胜雪,怀中时常抱着玉兔的美妇人。某日,天蓬元帅喝得伶仃大醉,酒壮色胆,也就趁机摸了嫦娥的柔荑。结果被这位贞妇去玉帝那里告了御状,可怜堂堂将星被贬凡尘,投胎的时候又粗心大意,误入畜生道。

到了后来,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桂。”(见于唐朝《酉阳杂俎》)原先“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中”,现在凭空多了个伐木工,一个中国的西绪福斯。今时多有不行文人,或称吴刚是玉帝派来监视嫦娥的特务(太监),也有揣摩两人关系暧昧,实在唐突佳人。

至于羿,是被弟子逢蒙用箭射死的(一说是用桃木棒)。孟子认为“是亦羿有罪焉”。大概意思是自己造孽,怪不得别人,多少显得不近人情而刻薄。不由寻思,亚圣若有机缘读《圣经》中犹大出卖耶稣一节,是否也会吹毛求疵,做惊人之语。

“羿除天下之害,死为宗布。” 民间忘不了这位英雄,托天帝封羿为宗布神,祛邪去恶,镇宅减灾,“家家祀之”。

羿,后来没有再娶新妇。

外一篇

近日,著名考古学家尼卡瓦斯基在中国境内,发掘出处于夏商交替时代的铭文青铜器一,大意如下:

嫦娥自幼父母双亡,后遇老将羿,与之交好,结为连理。羿南征北战,对嫦娥日渐冷淡,夫妻不善。嫦娥少年性情,不堪寂寞,红杏出墙,与一青年私通。后,羿察觉,逼问嫦娥所通者谁。嫦娥决意不答,羿暴怒,腰斩嫦娥,埋于屋后桂树下。数十日后,羿忽梦嫦娥一身白衣,持斧伐桂,树鲜血淋漓。羿大惊,猛醒,始觉自己手足被缚。弟子逢蒙立于旁,戚戚然,弯弓搭箭,言为嫦娥报仇,杀羿。逢蒙归家,晓于母,欲与之逃亡。母大恐,不往,遂谓逢蒙,淫人妻,杀己师,天道决然不容。逢蒙且独行,暴雨,遭雷劈,亡。

不对啊
我们一直听说常E 是自己偷吃的
现在怎么反而变成是不得已不吃啊
强烈要求一楼解释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称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