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h怎么设置中文:夏商西周的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9:35:47

恩格斯谈奴隶社会文化发达原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暴力论》中明确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又说:“有一点是清楚的:当人的劳动的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时候,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说明,奴隶社会文化发达的原因是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是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科学及艺术工作的人们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而劳动分工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

  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推誉为“甲骨四堂”,这就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和郭沫若(号鼎堂)。

  四位甲骨学家各有建树。他们分别从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考古学和社会历史科学开拓了甲骨学研究的新领域。罗振玉在甲骨文搜集、收藏上用力甚勤,促成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的出版,开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历史的先河。王国维在甲骨文字的考释上多有发明。他的最大成就,就是在甲骨学研究中首立考史一目。董作宾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西方考古科学运用于殷墟发掘 ,结束了甲骨文的“盗掘时期”,开始了有组织的“科学发掘时期”。郭沫若在甲骨学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古文字和古史研究结合起来,开创出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甲骨文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商人迷信鬼神,商王室的一切行政和日常事务,都要探询鬼神的意旨,于是尚卜法。商人行卜的方法是选取好的淡水龟甲和牛胛骨,干洁后在甲骨的反面挖成若干行非常整齐的椭圆孔槽,仅留薄薄的一层不穿透甲或骨面,名曰“钻”。卜时将钻好的甲骨取来,先取一孔,在正面差不多的地方画一墨道,名为“墨”。又在所选定的孔中放入艾绒,点火灼之,使未穿透的甲骨薄面出现灼裂纹,名曰“灼”。灼后反过来观察裂纹是否侵及墨道和所灼裂纹呈什么形状,凡侵及墨道者名为“食墨”,吉;不侵者为“不食”,不吉。其裂纹的形状,大致分为五种,曰雨、霁、蒙、驿、克,是为“兆”。这一系列的活动统名曰“卜”。将卜的预测和后来的征验等一系列活动写刻于所卜的兆旁,名曰“贞”。因为商人无事不卜,卜必有贞,就积累下无数片的卜辞,迄今所得已有十几万片。这些占卜记录刻在甲骨上,人们就称之为甲骨文。因为是卜的记录,故称之为“卜辞”。

  下面是出自《殷墟书契著华》的一段卜辞:“癸巳卜,壳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戛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大意是:癸巳这一天占卜,问十天内有无祸患?商王占卜的结果说:有祸祟,将有一次突来的灾难。迄至五日丁酉时,这灾难来自西方。?戛警告说:土方正侵扰我东部边境,祸及两邑;方亦侵我西部边境土地。(土方、方为商朝边境的两个民族)

  “六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归纳古来创造文字的规律为“六书”。他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历来文字研究学者,多以“六书”为标准。其实,许慎这种分类法并不十分科学,它不能完全概括古代造字的规律。

  《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农书。它将天象同相应的物候糅在一起,构成了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例如,书中记载“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所谓时有养日和时有养夜,已包含有夏至、冬至的含意。书中还将物候与气象、天象、农事活动等方面按月记载。以正月为例,这时的天气“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和风徐徐吹来,寒意消退,冻土消融);“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空中可以看到鞠星,黄昏时参星在南,北斗七星的斗柄朝下);“启蛰,雁北乡,雉震峋;鱼陟负冰;囿有见韭;田鼠出;獭祭鱼;鹰则为鸠,柳,梅杏桃则华;缇缟;鸡桴粥”(冬眠的动物苏醒,大雁北飞,野鸡鸣叫求偶,水温上升,鱼在薄冰下浮游,园圃中韭菜长出嫩叶,田鼠出来活动,水獭捕捉鱼类;鹰去鸠来,柳树长出花絮,梅杏山桃开花,莎草结实,鸡开始产卵);这时“农纬厥耒,农率均田,采芸”(修理农具,整理田界,为土田的耕作分配劳力,采摘祭祀用的芸菜)。对物候的仔细观察,并与气候、天象及农事活动联系起来,反映了夏朝人们在这些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科学知识。由于夏代文字未被发现,《夏小正》不可能为夏人所写,是周代,更可能是战国时人追记古事。但与殷历比较,它的记载很能代表夏代的历法水平。

  西周青铜器的铭文

  夏代和商代中期以前的青铜礼器上很少铸有文字,到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铭文最长者也不过四十余字。从西周早期开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至今发现有铭文的周代铜器已达三千多件。不少铭文内容丰富,足以和现存周代的古文献相媲美。西周初年的大盂鼎,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册封其臣盂,并赏赐给他奴隶及其他财物的情况。西周后期,铭文更多。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有铭文近五百字,记载了宣王告诫和赏赐其臣毛公的情况,是迄今发现铭文最长的铜器。可以看出,周代的许多军国大事,如分封授土、赏赐奴仆、诉讼刑罚、职官任命、地域疆界、征伐战斗等事项,都被铸成铭文,以示垂之久远之义。这些铭文,成为研究周代历史社会的重要资料。很多铭文排列整齐,笔力流畅,具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西周铜器铭文的增多,既反映了铸造技术的提高,又成为展示三代文化的物质载体。

  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一定顺序组合,共六十个单位,成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欲知公元某年的干支数,可以按下表推算:

  干支左边直行数字是公元前纪年的个位数,右边直行数字是公元后纪年的个位数;干支表下部三横行数字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纪年的十位数;表左侧三立行数字为公元前纪年的百位数和千位数,右侧三立行数字为公元后纪年的百位数和千位数。例如公元1840年,可从右方立表找出“18”,再按箭头所示在表下横行中找到“4”,然后在表内右边找到“0”,“4”与“0”相交之格为庚子,可知此年为庚子年。推算公元前的干支,由左侧检算。

  《周易》与阴阳说

  《周易》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

  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形成于远古的概念。在殷墟卜辞中已经出现“阳”字。阴阳观念是《周易》经文整个结构中贯穿始终的变化发展观念。

  在《周易》里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事物的范畴。如吉凶、祸福、大小、出入、往来、进退、上下、得丧(失)、生死、内外、泰否、损益等。这些对立事物的存在,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是在矛盾中影响着、牵制着、变化着。所谓“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矛盾,都从它自身的矛盾中变化着。对世界作这样的看法,具有这样的观点,可以说这是“有对”之学(辩证法)的萌芽了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1)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
(2)历法:有<夏小正>,<干支纪日法>
(3)天文:有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有医药学常识
(5)生物学:有动植物的名字,对保护环境有初步认识
(6)地理学:<周易>朴素辩证法,有中华民族的精神
(7)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