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定一份合同:化学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21:35:59
这里面啥是化学变化1电解2电离

电解是,电离是物理变化,化合态变为离子态,没有新的化合物质生成

1

1是用外加电场强制进行通常状态下不能进行的反映
2只是分子在水等物质中的状态变为离子态,不是化学变化

逻辑思维法

通过逻辑思维,形成概念,理解概念。有了正确的感性知识,就建立了思维的直接基础,并进一步启发学生 “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把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剔除所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只有在形象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地经过逻辑思维活动,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这是正确地形成概念的关键。人们的大脑里形成概念就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例如,当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实验有了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这实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在观察过程中边启发学生思考),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特征——即变化的结果都有与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产生。这就初步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当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已初步理解时,就可以给概念下个明白确切的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随着学生化学知识不断增长,在形成概念、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观察到的宏观现象跟微观现象 ——组成、结构和运动变化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不断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涵义,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

4.理论推导法

理论推导法以理论(包括概念)为起点而直接引出概念。以 “电离度”概念为例,其步骤是:

第一步是分解,即分解所赖以引出的已知的理论。电离度的引出赖以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这是一个定性概念,但隐含着量的因素: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里分子电离的速度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或者说,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和分子的浓度都保持不变。由于上述分解的内容已为学生熟悉,因此不需要考察的步骤。

第二步是比较,即比较分解出的各部分、各层次的异同,发现一般性。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弱电解质(例如 HF、HCN、H 2 O等),当达到电离平衡时,其电离程度是否相同?也就是说,各自的离子浓度或分子浓度是否相同?还可做进一步比较,已经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数是否相同?其共同点即一般性是不同的。

第三步是撇开和导出。撇开是撇开相异部分,相当于经验型中的撇开个别性;导出即导出一般性,这一点和经验型相一致。相异是指不同的弱电解质,一般性是 “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数”,这个百分数即电离度。由定性概念引出定量概念。

5.图表模型法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课本设计了许多图型和表格。这些图表朴实而形象地把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微观运动显现出来。细看深思图表和立体模型,对理解化学概念至关重要。

如在讲甲烷分子中的键属于极性键,由于键的空间排列对称,故为非极性分子时,可看甲烷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这样就清楚地看到了五原子形成的分子,键对称排列的具体情形。

充分利用图表、模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能看见、能摸着的模拟实物,就容易由感性向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