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1997年1月13日:为什么海宁“灯彩”不叫“彩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5:23:49

因为海宁的方言倒装句比较多,所以彩灯叫成灯彩了。

硖石灯彩———为什么叫“灯彩”而不叫彩灯呢?海宁博物馆吴德健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硖石的灯并不是以彩为主,而是以灯为主,以灯透彩。

1913年春,久负盛名的浙江硖石灯彩来到古都南京,在“南洋劝业会”工艺
品展览中获得大奖,这是硖石灯彩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展并获奖。时隔90年,硖石灯彩再次赴会南京,在马年新春佳节点亮“金陵第一园”———瞻园公园,在那里举办“浙江硖石灯彩展”的新春游园会。
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早在唐代,它已经闻名遐迩,从宫廷到民间,无不以灯彩装饰为时尚。到了宋代,硖石灯彩被列为皇宫贡品。而在清代,康熙两次到海宁,乾隆四次到海宁,硖石灯彩在迎驾盛典上更是大放异彩。
在“硖石灯彩工艺社”的制作现场,笔者看到,硖石灯彩兼取南北制灯工艺之长,既有北方扎画、剪纸等技法,又有南方裱糊、粘贴之特点。它以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书法、绘画、刺绣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其中。一旁的老师傅比划着介绍,硖石灯彩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工艺技法,尤以第一道工序针刺铲刻最见功夫。工匠在五层宣纸裱成的纸面上,用刻刀和针把图案以外的空隙一刀一刀铲除,一针一针刺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针刺花纹,即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一盏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个针孔,多则数百万个针孔,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玲珑剔透,构画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图画,有“尺幅神功传妙态,若比丹青觉更妍”之誉。
有灯就有会。听当地人介绍,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迎灯寄希望,张灯报平安”的地方风俗,早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时,民众便有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蔚然成风。硖石灯会的特点是静态的张灯、挂灯与动态的迎灯、游灯相结合。迎灯之夜,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彩灯,在丝竹、管弦、鼓钹之乐中载歌载舞;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一片欢腾。这些都使硖石灯会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称。
与以往的彩灯制作相比,现今的硖石灯彩更是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声、光技术结合的特色。笔者踏进海宁博物馆灯彩陈列室,亲身领略了硖石灯彩的风韵———
精湛细致的针孔刺花,醇厚典雅的江南书画,观赏硖石灯彩能给人“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的传神感受。在讲解员小姐的指引下,一幅大型灯彩“珠帘伞”浮现在记者眼前。它是由大凉伞演变而成,灯面一般用6层宣纸糊裱,后用针按图案纹线条,刺成连续的细圆孔,形似帘珠,灯如伞状。整座灯高达2米多,由6面伞片合成,每面伞片上、中、下均由3幅书画组成,下面悬如帘,上用布制顶,可冠以荷花灯或花篮灯。灯面图案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画面秀丽灵动,栩栩如生。在电声自动控制的五彩灯光辉映下,光亮从花纹细孔中折射出来,若隐若现,幽雅柔美。看着眼前的胜景,观众如同来到仙境一般。
马年初一,硖石灯彩又一次走出浙江,让更多的中外观众一睹其万千风情,从钱塘江畔来到了秦淮河边,此番出行南京,共展出中国传统特色的挂灯、宫灯、走马灯、龙舟灯180盏,其中有针刺1000万孔、堪称世界之绝的“珠帘伞”灯,有刚从海外参展归来的3米高的“聚宝盆”灯,还有形态逼真的象灯、虎灯、狮灯等大型摆灯18组。浓郁的乡土气息,撩人的灯市风情迷醉了数十万南京市民,人们扶老携幼前往观赏。这真是“天下一绝到金陵,瞻园灯彩醉游人”。

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