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争议判决书:水浒传求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11:21:08
我家有三本《水浒传》,但有一本和其他两个不一样,其他两本共有一百回,但年代稍久的那本却有一百二十回。我对比了一下,从九十回到一百一十回另外两本没有这是为什么?

你家老辈喜爱看书和买书,甚至于还有藏书的癖好。
这一种版本失落了,又买了另一种版本的来补足,虽不太如人意,也只好将就了,我本人就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

版本不同!
《水浒传》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之所以变得家喻户晓,与广泛流传的不同版本样式的水浒戏是密切相关的。有很多目不识丁的人一说起水浒中的人物故事,都能娓娓道来,说得头头是道。那么是先有书还是先有戏呢?其实早在元代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水浒戏,尽管元杂剧中目前存在的有名姓的剧目不太多,但是元杂剧促成了《水浒传》这本书的形成。元杂剧中的水浒戏都还有草寇性质。并且出现最多的就是李逵的形象。这一点表现了元代人对除暴安良英雄的歌颂。

那么到了明代,最丰富的就是传奇了,明代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把水浒英雄人物都纳入了忠义道德天理这个规范来歌颂他。因为明代的剧作家都是士大夫阶层,都是在明朝政府当官的。所以他要把他纳入这里才能歌颂他。比较有名的就是李开先的《宝剑记》。主要写林冲,他笔下的林冲就不是《水浒传》中的林冲,而是真正的士大夫林冲。首先是林冲因为看不惯高俅童贯这些人的卑劣行径,他上书弹劾人家,所以高俅才报复他。那么这样他把林冲的思想更符合封建正统了。

另外明代的传奇中还有一个就是沈璟的《义侠记》,比较有名。它取《水浒传》中23回到32回这十回之间内容写的,主要是武松。那么他笔下的武松跟《水浒传》中的武松也不一样。也是封建正统的味比较浓。因此我们从明代这些传奇中来看,它突出忠义,突出天理,把它纳入封建社会道义的轨道来写。这是明传奇和元杂剧思想上的一个特别大的区别。

到了清代就出现京剧了,那么京剧也大量地改编了水浒戏,把水浒故事改编成京剧。比如说有名的像《野猪林》《丁甲山》《石秀探庄》等等。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与《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经历了一个从民间传说到正式成书的过程。
北宋末宋江起义的事件,在《宋史?徽宗本纪》及《张叔夜传》、《侯蒙传》等史书中已有零星的记载,但只有宋江等少数人的姓名。到宋末元初,以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为代表的有关记载中,水浒英雄的阵营日益扩大,水浒故事粗具规模。但过于简略,连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这些主要英雄人物均无个别描写。而到元杂剧的水浒戏,则已将某些水浒人物的故事演绎得十分生动了,比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就是一部优秀的代表作。元末明初,作家便在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水浒故事的基础上编写成一部《水浒传》。《水浒传》所载宋江起义与历史上宋江起义不同的地方很多,明显有别于“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多的是假前人事迹作为引子,凭虚构想,敷衍而成。
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如高儒《百川书志》、郎瑛《七修类稿》等;一种认为是施耐庵,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一种认为是罗贯中,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天都外臣《水浒传叙》、王圻《续文献通考》。近来经学者多方面的考察,认为施耐庵作的可能性更大。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人们了解很少。从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等资料来看,说他生于元贞二年(1296),死于洪武三年(1370),兴化人,原名耳。元至顺辛未进士,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材料是否可信,还待进一步考察。
《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繁本和简本。繁本描写生动,文学性强;简本文字简略,描写粗糙。繁本中,现在所知最早的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繁本中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流行的繁本中除常见的百二十回本外,最著名的是金圣叹将繁本砍去梁山大聚义以后部分的七十(一)回本,这在过去是非常流行的。简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双峰堂刊本《全像增插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回)。简本流传不广。

摘录自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授课教案.明代文学

水浒传一共有三个版本,还有一个是72回的一个版本

以前听我们教授讲过:一个版本是到宋江等人招安前为止(没写招安后的事了),一个版本是一直写到招安后(就是宋江的等人打方腊和胜利后被奸臣迫害).

s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