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什么时候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你看到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03:55:18
这是悲剧吗?

23岁的歌德,19岁的绿蒂。情殇之颠。
蝴蝶没有飞过沧海。这边是奋不顾身,挑战一次,失败的伤痕累积得越深;那边是温温柔柔,越退越远。终于成了天堑,不能飞越。
精卫填海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有时候你都没有这个海可以填哪。
我心下在哭泣,为世间最难、最纯、最深挚之情感一哭。想要找个地方唏哩哗啦,得个痛痛快快。想想还是自己的心里最好。何柔肠之生?
终于读得懂这本书。
上邪!
天若有情天亦老,愿你多多成就这世间!不要“同病相怜”的哀词;让大家各归其所,得以畅游于江湖。

看到了生命的感动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全世界读者十分熟悉的小说。小说的素材主要来自歌德在古城威茨拉的一段恋情。

奔腾湍急的狄尔溪穿过威斯登山脉的茂密森林,注入宁静清激的拉恩河。威茨拉就位于这两条河的汇集处。古城呈圆形,直径不到一公里,但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城没有一条笔直的大路,只有迷宫般高高低低、曲曲弯弯的石街和小巷,古典的都绎式房屋,使得这个小镇保持着纯朴的中世纪风貌。虽然一个钟头内便可把全城的大街小巷逛遍,但是我在到达的第二天还是一再迷路。所有居民都以自己的城市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爱情小说的背景而自豪,男女老幼都能给你讲上一大箩筐歌德博士当年的风流韵事。在这里,外貌普普通通的一幢房子、一间酒吧、一条街道,甚至一棵古树或一眼泉水,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迷人的情话。

威茨拉从1693年起便是神圣罗马帝国最高法院的所在地。1772年春,23岁的歌德刚从大学结业便奉父命来这里当见习律师。当时全城只有千余居民,全部直接或间接与最高法院的工作有关。歌德刚到达这座小城,便感觉到一股压抑的气氛。那时正是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卢梭、伏尔泰的领导下正如火如荼,但威茨拉却如一潭死水,守旧势力强大,等级制度森严。低层的雇员满腔怨气无从发泄,拼命借饮酒和胡闹来打发时光。歌德虽然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但他反叛的性格和豁达的思想使他很快便和这些平民知识分子打得火热。他蔑视帝国法院,根本不去上班。每天早上,他腋下夹着一册荷马或贺拉斯的诗集,跨过拉恩河上的古桥走到乡下,躺在树丛或草地里沉浸于古希腊的世界。晚上,那些满腹牢骚的青年秘书和律师们聚集在小酒馆中倾听歌德的高论。他有一种讲故事的天才,能把本来十分平常的事物加入他的想象和分析,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动听地描述出来。

不久,歌德住在威茨拉城外的表姨母筹办舞会,邀请城内许多绅士淑女参加。她让歌德去接一个名叫洛蒂?布夫的小姐。姨母告诉歌德,这位布夫小姐是全城最漂亮的姑娘,舞也跳得最好,但是已经订婚了。年轻的歌德听得进的只有前两句。他立即穿上时髦的长外套、窄腿裤和长靴,戴上有花边的白领巾,兴冲冲地赶到布夫家。

呈现在歌德面前的便是后来被他原样搬进《维特》的那一幕:一个穿着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蝴蝶结的苗条清秀的姑娘,站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弟妹中间分发面包。后世不知有多少画家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解再现了这一场面。歌德看呆了,半天才醒过神来。在舞会上歌德才知道,夏洛蒂的未婚夫便是自己的同事加斯尼,但这丝毫阻止不了他追求夏洛蒂的决心。

从舞会结束起,歌德每天都泡在夏洛蒂家,帮她做家务,照顾弟妹。有一次他还特地驾着马车走了10公里路去送一个桃子给夏洛蒂病中的女友。在这些普通的生活行为中歌德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每当夜晚到来,弟妹睡觉之后,夏洛蒂便和歌德在院子里纳凉、聊天。加斯尼仍然忙于工作,要很晚才会来。每次他来到夏洛蒂家,总是看到歌德和他他心爱的未婚妻亲昵然而大方地在一起。但加斯尼为人善良忠厚,他宽容地接受歌德作为他们的伙伴。他甚至对夏洛蒂提出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她和歌德的感情。但夏洛蒂是个实际的女子。她的父亲是法官,工作十分繁忙,母亲才去世不久,遗下16个子女,家境不宽裕作为次女,她必须担负起抚养弟妹的责任。所以她告诉加斯尼那是不可能的,像歌德那样光芒四射的天才不可能是一个好丈夫。

随着和夏洛蒂交往的深入,歌德越来越不能自制,有一次他在冲动中拥吻了她。夏洛蒂严肃地告诉歌德:我爱的是加斯尼,请不要越轨。歌德失望极了。他在远方的好友迈克尔(即《维特》里“亲爱的维尔海姆”)应邀来威茨拉,见到了夏洛蒂,也承认她很迷人。但旁观者清,他力劝歌德摆脱这种不可能有结果的单恋。歌德无奈中暗暗下了出走的决心。

8月28日是歌德和加斯尼共同的生日。那天晚上他们三个照例在院子里聚会。他们谈到了来生,约定死后在天国见面。歌德显得十分激动,握着夏洛蒂的手一边亲吻一边流着泪说:“我们一定会再见……”夏洛蒂想抽回手来,但歌德死抓着不放,加斯尼十分尴尬,只好装作没看见。夜很深了他们才分手。歌德静悄悄地站在屋外路边呆望着夏洛蒂卧室的窗户,直到灯光熄了才怏怏地离去。

第二天一早,歌德给他们两人留下一封信后不辞而别。他沿着拉恩河步行到莱茵河,一个月后才回到法兰克福。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试图将这段经历写成一首牧歌。但是还没动笔他就知道自己是白费工夫:没有一个读者会喜欢这么平凡的作品。歌德陷入苦恼之中。

这年冬天,加斯尼写信给歌德,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共同的朋友耶路撒冷,借口外出旅行向加斯尼借来手枪,半夜在寓所自杀了。歌德在震惊之余看到了他蕴酿中的作品出现了一线曙光:他故事中的男主角应该自杀才会感动读者。他立即动身到威茨拉去,仔细观察了耶路撒冷自杀的现场并作了详细的笔记。此时加斯尼和夏洛蒂已经结婚,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回到法兰克福写了开头几章后,歌德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他无把自己与加斯尼夫妇之间的深情交往和男主角自杀联系起来,他理解不了耶路撒冷自杀前的心情。歌德简直发疯了。为了解闷,他又陷入了另一场感情纠纷之中。他的一个远房表妹玛姬,只有16岁,是一个商人继室。她的丈夫因忙于业务很少在家。玛姬和夏洛蒂不同,她从不做家务,只沉迷于读爱情小说和幻想。歌德陪玛姬读书、骑马、溜冰,整日呆在她身边。但玛姬的丈夫可不是加斯尼,他绝不容许歌德这些分过亲密的行为,毫不客气地请他滚蛋。歌德和玛姬私下告别后依依不舍地回家去。路上他停下来望着迈恩河滔滔的流水,寻思自杀,永远告别这个处处和他作对的世界。他想,只要纵身一跳,或是像耶路撒冷那样扣动板机……

耶路撒冷!歌德胸中的血突然凝固了,他发现自己已经触摸到了那个忧郁青年的思想脉搏,他的灵魂与耶路撒冷融为一体成为维特。故事的人物和脉络也水到渠成:夏洛蒂和玛姬加在一起就是洛蒂,善良的加斯尼揉合了自私的商人成为阿尔伯特。《维特》中一刹那间诞生了!歌德扭头拔腿狂奔,回到家中伏案疾书。四个星期后,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爱情小说诞生了。

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欧洲。痴情的读者捧着《维特》哭泣,维特和洛蒂的服饰成了最时髦的打扮,成百上千的失恋青年男女自杀殉情。一场以社会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狂飚突进运动席卷了德国。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个软弱的反叛者维特竟然把坚强而且守纪律的德意志民族带上了现代化的不归路。两年后,26岁的歌德应奥古斯都大公的聘请出任国务大臣,他担任这个职务达60年之久。

今天的威茨拉依然保持着歌德时期的风貌。夏洛蒂故居纪念馆的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亲自带我到各个房间参观并讲解。夏洛蒂的遗物,包括她的一束头发、眼镜、手袋等陈列于玻璃柜中。楼下的客厅陈列着《维特》几十种文字的版本,包括1773年的第一版。关于这版书,也有着有趣的故事。

心急的歌德未等到新书出版,便从印刷厂里拿了两本寄给已经移居汉诺威的加斯尼夫妇,希望他们对小说提意见。谁知加斯尼看到以他为模特儿的阿尔伯特被写成一个自私的人物,破坏了维特和洛蒂的爱情,不禁非常生气。他写信责备歌德,以致两人的亲密友谊从此中断。但夏洛蒂却收到弟弟的来信,说是全家都十分喜欢这本书,包括父亲(他在书中被描写成循规蹈矩、不近人情)。他们家设法弄到了一本,大家都想看,只好把书拆散了,一页一页地在五个人手里轮流看。

由于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晚年的歌德威望如日中天。四面八方的歌德崇拜者都来魏玛朝圣。1816年9月中旬,一个多风的上午,市政广场旁的旅馆住进来一位年过六旬的女士和她豆蔻年华的女儿。当接待员从她们填写的住宿登记表中得知站在自己对面的这位一头白发、满面皱纹的老太太,便是40多年前那位倾倒了众生的落蒂的生活原型时,差点没昏过去。几天后,歌德大臣在他的官邸接见了她们母女。44年的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外貌,也洗刷了他们的内心。谈话极其枯燥无味,除了称赞也叫夏洛蒂的女儿长得真像当年的母亲之外,没有一句话涉及威茨拉。歌德详细询问了加斯尼去世后遗下的11个子女的情况,慷慨地答应资助他们读书。

顽固的威茨拉人异口同声的坚持说,那天夏洛蒂老太太穿着歌德第一次见到时穿的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可是这似乎没有激起歌大臣的半点反应,至少是外表上没有反应。正如法国某晚传记作家莫罗西论这次会面时说的:“其实歌德博士早就死了,最爱跳舞和日光下散步的夏洛蒂?布夫小姐也不在了。这个故事的一切人物之中,只有可怜的维特还活着。”

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