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至成都火车时刻表:报纸发行站站长需要做哪些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3:32:58
及需要具备哪方面知识? 谢谢

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写在京华时报创刊一周年之际

  本刊实习生 王新民

  如果说京华时报创刊时,人们大多抱的是怀疑与观望态度的话,短短一年
  间,京华时报高起点、大手笔的成功运作,令人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30万首
  发一举成功,各方面报道日趋成熟。这匹北京报业市场的“黑马”,正受到越
  来越多的人瞩目。京华时报已成为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在该报创刊一周
  年之际,记者前往采访,对社长吴海民和他的同事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市场调研:科学决策的依据
  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创刊前,人们的担心与怀疑不无道理。统计
  表明,当时北京报业市场已有200多家报纸在争雄逐鹿,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
  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3倍多。同时,北京都市报市场,老牌的北京晚
  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已具相当规模。更有人认为,这三家都市报已形
  成市场垄断,再没有缝隙可插。吴海民在京华时报创刊前到北京一家报社访问
  ,其广告部主任听说要办京华时报,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没有调
  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吴海民他们对北京报
  业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人民日报还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
  行读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表面“白热化”的报业大战背后,北京报业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与国际社会一般标准比,北京都市类综合性报纸的人均拥有量还较低,平
  均十几个人拥有一份报纸,每9个家庭才订阅一份都市报。即使与国内一些省会
  城市比,北京参与市场竞争的都市类报纸数量也不多。目前不少省会城市有
  六七家都市类报纸展开竞争,各家报纸在竞争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
  在北京,上摊竞争的报纸除了专业性周刊外,真正形成气候的都市类综合性日
  报只有寥寥几家。
  从北京地区读者群体的可扩充空间看,北京报业市场目前的开发水平还不
  高。据抽样调查,北京有高达30%多的居民平日不读报,在双休日,这个比例
  更升至近50%。除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因素外,这些人不读报与他们对报纸的价
  值判断有关,也就是说,与现有报纸还不尽如人意、没有真正吸引住读者的注
  意力有关。这说明,只要报纸办得好,北京还有近300万人可以被吸引到读报大
  军中来。
  从广告投放的角度看,北京报业市场的广告投放量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
  同时,北京现有的报纸,既有优势,又有劣势,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市
  场的分割,但其它报纸并非没有生存的空间。只要报纸市场定位准确,经营策
  略得当,就能够获得成功。当然,竞争的结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实现双赢,
  共同把报业市场的蛋糕做大。
  出奇制胜: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终于揭开其神秘的“面纱”。2300名京华时报零
  售员统一身着蓝色T恤,头戴蓝帽子,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人行天桥、医院
  、商场、地铁站口,在京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华时报,5毛钱一份
  。”“买一份京华时报,送一瓶‘汇源’果汁。”
  新鲜、独到的发行方式给读者一种惊喜、一份亲切,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
  其实,报纸创刊前,“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宣传标语就在随
  处撞击着人们的“眼球”。
  在每个地铁站,都有两块“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广告牌;户
  外,800个广告牌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还有三条线路公交车车体流动广告;
  空中,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专场
  均打出了京华时报创刊的广告;在平面媒体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
  年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均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日本的共同社和朝日新闻,英国的金
  融时报,新加坡及香港的多家中文报纸,都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为确保发行渠道畅通,京华时报创刊前就建立了40个发行站,形成了一个
  覆盖全市的发行网络;招聘2300名零售员,统一着装;开展促销活动,买一份
  报纸
  送一瓶“汇源”果汁,促销活动持续5天。正是这种密集覆盖的发行策略,
  使读者一下子认识了京华时报,为京华时报迅速占领北京报业零售市场打下了
  基础。接着,他们又走出了几步好棋:
  ———扩大发行,抢占高地。促销活动有作用,也有局限。京华时报创办
  者估计促销活动结束后发行量会下滑到10万份以下,实际上下滑到16万份时已
  止跌回升,每天以几千份增加,最多一天增加1.2万份。据吴海民介绍,到去年
  7月份,报纸创刊一个多月时,京华时报已经成为北京早报市场零售量最大的报
  纸。
  ———控制发行,降低成本,锁定目标读者群。减少零售队伍,加大送摊
  力度,提高送摊价格,由每份0.25元提高到0.3元,再提高到0.35、0.38元,并
  在物业小区加大发行力度,锁定目标读者群。
  ———战略转移,大抓征订。取消零售员,变为征订员,同时开展征订培
  训。开展系列读者日活动,连续两个月每个周末到各个小区开展读者日活动,
  现场征订、答疑,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和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并开展文娱、现
  场抽奖活动。报社领导还带领编辑记者,登上居民楼,开展敲门发行。通过一
  系列活动,到去年年底,京华时报征订量已接近10万份。
  从今年年初开始,京华时报发行工作已进入专业管理阶段,发行机构实行
  专业分工,发行中心下设批零中心、物流中心、经营中心。批零中心除了负责
  向北京2000多个报摊送京华时报外,还代理了近60家报刊。
  物流中心除了向订户投递报纸,还开展送水、送电影票、送书、送电子产
  品等服务。
  经营策略:高起点,大操作,一步到位
  中国报业竞争现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规模经营,高投入,高产出。京华时报
  遵循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北京报业市场竞争的实际,坚持高起点,大操
  作,一步到位。
  吴海民说,他们做到了七个“一步到位”:一是采编手段一步到位,一开
  始就建起了现代化采编平台和办公平台,从创刊起就实行无纸化办公;二是报
  纸质量一步到位,首次亮相,就是一张较高质量的报纸;三是出版规模一步到
  位,起步32个版,彩印,创刊号实际出版了40个版,现在周五已经扩充到了56
  版;四是出版刊期一步到位,一创刊就按照日报的要求每日不间断连续出版,
  双休日照样出版;五是发行规模一步到位,创刊前就在北京各区建立了40个发
  行站,招聘了2300名发行员,创刊当天在全市100多个点同时开展促销活动,实
  现首发30万份;六是广告经营一步到位,创刊前20天就签订广告订单1500万元,
  创刊当天就有大量有效广告,就有现金收入;七是媒体功能一步到位,报纸创
  刊之日,京华时报网站同时开通。这样的大操作,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是少有
  的。
  产品定位: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
  定位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张报纸的前景。创刊前,他们就对京华时报做了
  明确的定位,即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在一年的实践中,他们按
  照这个定位,严格执行,稳步推进。
  地域化———京华时报不走全国性发行的路子,集中在北京发行,对北京
  城区实行密集覆盖,充分体现新闻的接近性;市民化———不走“窄众”路线,
  而是走“宽众”路线,尽可能地争取广大市民读者,当然,目标读者是文化程
  度高、收入较稳定的中青年市民;市场化———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确定自
  己的地位,一开始主打零售市场、家庭市场,每一份报纸都是读者自愿花钱购
  买的,从这一点上确保它的有效发行;综合性———全方位提供市民关注的各
  类新闻、市民最需要的丰富资讯、市民最欣赏的体育和娱乐信息,最大限度地
  实现内容的丰富性。
  内容为王: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
  京华时报致力于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独家的、高
  质量的新闻信息。
  善于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报道。北京申奥成功,京华时报推出了8
  0版的“申奥金版”,内容涉及申奥现场消息、北京申奥历程、北京为申奥做的
  各种准备、奥运会历史等,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报纸一上市即销售一空,大
  有“洛阳纸贵”之势。许多读者将“申奥金版”珍藏起来。这次报道显示了京
  华时报的实力与水平,受到传媒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
  报道中,京华时报充分利用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将我国惟一随中国政府代表
  团赴多哈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作为“本报特派记者”,随团发回独家报道。同
  时在国际版刊发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专稿,均署名“本报特派记者”,这是其它
  都市报所无法做到的,凸现了京华时报的权威性、独家性。
  突出财经新闻,提高新闻层次。今年3月15日,京华时报由32版扩为48版,
  周五为56版,报纸分为A、B、C三叠,财经新闻上了B叠头条。这次扩版还将北
  京新闻由8个版扩为10个版,增加了5个版的消费新闻,进一步强化了新闻
  的接近性、实用性和服务功能。
  从5月28日起,京华时报在世界杯赛期间,扩为64~72版,其中24版为世界
  杯专刊。世界杯是各报新
  闻大战的焦点,京华时报为此做了精心准备、策划,除派记者前往赛区采
  访,还和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朝日新闻、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东亚日报联手,由这
  两家报纸为京华时报独家提供详细的赛事报道和其它相关报道。“世界杯新闻
  战,将锁定新的格局。”吴海民胸有成竹。
  除了善于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报道,京华时报非常关注老百姓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披露独家新闻。
  3月25日,京华时报以《为民维权深入一线中创物业猖獗至极本报记者采访
  竟被群殴》为题,报道了记者杨威、李倩前往丰台区石榴园小区采访,调查中
  创物业管理公司与小区居民纠纷及打伤多名小区居民问题,记者杨威竟被物业
  公司群殴至右耳鼓膜穿孔。此事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均对此作了报道。石榴园小区居民、
  中国记协领导、人民日报社领导及社会各界纷纷到医院看望杨威,对记者面对
  恶势力挺身而出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4月20日,京华时报以《殴打司机暴揍乘客辱骂行人威胁记者一外国男子公
  交车上撒野》为题,报道了一外国男子在359路公交车上的丑行,并刊登了记者
  抓拍的多幅照片。当天,编辑部接到100多位读者打来的电话,希望有关部门严
  肃处理。
  广告经营:把广告看作高级销售
  京华时报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注重搞好广告经营工作,努力使报纸走上良
  性循环。
  创刊前,报社就召开广告招商会,一下子拿到了1500万元的订单和200万元
  的现金。创刊后,他们很
  快把分类广告分门别类,由一批广告公司代理。去年秋季又做了一次大的
  促销活动,创刊3个月后广告就大幅度增长。他们又及时调整广告价格,减少代
  理费,理顺各个环节,稳定了市场秩序。
  对于广告工作,吴海民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说,广告本质上是销售,
  是高级销售,销售的既是报纸本身,又是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影响力、品牌
  等。有学者认为,报纸经历了两次销售,第一次把报纸作为特殊的商品,以低
  于成本价销售给读者,第二次把报纸拥有的读者、读者的购买力、报纸的品牌、
  影响力推销给广告商。吴海民则认为,广告实际上还存在第三次销售,即销售
  给企业,因为广告商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个距离,而企业才是最终的客户。在此
  理论指导下,京华时报组织了一个强大的推广队伍,直接面向企业进行宣传,
  他们没有联系广告的任务,主要是向企业宣传、推广京华时报。这些企业认识
  了京华时报之后,欲刊发广告仍然走广告公司的渠道。
  新的机制:实行真正的企业化管理
  京华时报实行彻底的企业化管理,取消一切行政级别。按照报纸的生产流
  程和主要环节设置少而精的机构:新闻中心、编辑中心、发行中心、广告中心
  、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
  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中层干部一律竞聘上岗,严格实行末
  位淘汰。以这些制度为保证,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在分配制度
  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按岗定薪,按劳取酬,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绩效
  挂钩。
  正是这种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造热情,给他们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
  任鸟飞”的广阔舞台。在这里,不必担心怀才不遇,只要有才华,都能找到用
  武之地,都能取得与付出相对应的报酬。
  团队和人才:事业成功的保证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人才,是人的智慧。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的竞争。京华时报深悉这一点,从创刊时就汇聚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
  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领导班子。常务副总编辑朱德付,原信息
  时报总编辑,他带来了南方的办报经验和较新的办报理念;副总编辑李洪洋,
  长期在解放军报总编室工作,带来了中央级大报规范的运作和严谨的作风及成
  熟的版面意识;副总编辑刘明胜,曾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工作过,带来了
  北京报业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以及地域化新闻的资源;副总经理谭军波,被誉为
  “发行奇人”,原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曾把南方都市报从发行3000份扩大到
  50万份;副总经理石家友,曾是中国青年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并担任一家公司
  的总经理,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舍去了原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待遇,到京华时报贡献聪明才智。
  拥有一批能上能下年轻有活力的中层干部。京华时报的中层干部,全是竞
  聘上岗的,没有一个是报社领导指派的,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只有23岁,大
  学毕业工作一年即脱颖而出。
  聚集了一批经过严格军训、纪律性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采编队伍。京华时
  报的采编人员和发行骨干,一律接受严格的军训,住战士宿舍,在野外进行封
  闭式训练。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夜里还要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培
  养了一支纪律性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富有团队精神的采编队伍。
  去年4月份,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千龙网上发表一篇文章,
  标题是《京城报业,谁来打造十亿元的大户?》。他认为,即将创刊的京华时
  报是一条“鲶鱼”,必将搅动整个北京报业市场,开始这个市场的重新洗牌。
  他预言:两三年内,北京报业市场将会出现一个十亿元的广告大户。这个大户,
  如果不是北京青年报,不是北京晚报,就是京华时报这样的新型都市报。这个
  预言,在北京报界引起种种议论。对于喻教授的预言,吴海民坦诚地说:“说
  实话,我们没敢这样想。但既然新闻界、广告界有这样的期待,我们一定加倍
  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