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峡吕方中双眼皮:克鲁泡特金与巴枯宁是什麽样的人?拜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3:18:51
有人说,巴金这个笔名是追随无政府主义的证据。巴和金这两个字代表的就是这个两人。希望广大的有学之士一解其难。
请问有人知道巴金的原名吗?

克鲁泡特金(1842~1921)

  Kropotkin,Piotr Alekseevich

  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运动理论家、活动家。1842年12月9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857年进圣彼得堡侍从军官学校学习。1862年毕业后在哥萨克骑兵队服役。曾在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地质地理考察活动。1867年辞去军职,到圣彼得堡大学数理系学习。后被选为俄国地理学会委员,被任命为学会自然地理部秘书。1871年去芬兰和瑞典作冰河期堆积物考察,写成《关于冰河期的研究》一书。1872年加入第一国际,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回国后,在彼得堡参加革命民粹派组织柴可夫斯基团。1874年被捕。1876年越狱,逃亡国外。1879年在日内瓦创办法文报纸《反抗者》。1881年被驱逐出境,移居法国。1882年被法国当局逮捕。1886年获释,移居伦敦。

  他流寓英国约30年,潜心于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研究著述,继承并发挥P.-J.蒲鲁东、M.A.巴枯宁的学说,提出一整套关于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支持协约国集团,鼓吹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遭到V.I.列宁严厉批判。1917年6月返回俄国。死前不久,号召欧美工人反对本国政府干涉苏俄。1921年2月8日逝世于莫斯科附近。著有《一个反抗者的话》、《面包与自由》、《田园、工厂、手工场》、《一个革命家的笔记》、《互助论》、《法国大革命》、《近世科学和无政府主义》和《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等。

  巴枯宁(1814~1876)(Bakunin,Mikhail Aleksandrovich)
  俄国革命国际无政府主义运动活动家和理论家。1814年5月30日生于贵族家庭,1876年7月1日卒于伯尔尼。1836~1840年在莫斯科研究哲学,1838 年发表《〈 黑格尔中学讲演录〉译者序言》,推崇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1840年秋侨居国外,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在德国、瑞士、比利时、法国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特别受到P.-J.蒲鲁东和W.魏特林的思想影响。1842年发表《德国的反动》一文,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巴枯宁积极参加欧洲1848年革命。4月到柏林策划武装暴动 。 6 月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斯拉夫人代表大会 ,发表《新斯拉夫政策的基础》一文,宣扬泛斯拉夫主义,鼓吹建立斯拉夫联邦。1849年5月因参加并领导德累斯顿起义被捕。1851年被引渡给俄国沙皇政府。在彼得保罗要塞狱中,给沙皇尼古拉一世写了长篇的《忏悔书》。1857年被判终身流放东西伯利亚。1861 年6月从流放地逃走。经日本 、美国到达英国 。在伦敦参加A.I.赫尔岑《 钟声报 》的编辑工作和撰稿 ,反对 沙 皇政 府的专制 统治 ,继续 宣 扬 泛斯 拉 夫 主 义。1862年底,与俄国国内的革命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取得并保持密切联系,对革命的民粹派运动产生过很大影响。1864年11月在伦敦会见K.马克思,加入第一国际。
  60年代中期开始,巴枯宁到意大利、瑞士和西班牙等国活动。1865年在佛罗伦萨建立秘密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在那不勒斯建立秘密组织国际兄弟会(国际革命协会)。1866年写成《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标志其无政府主义思想已逐渐形成。他认为,人类进化的目标在于完成人性,只有当个人得到绝对自由时人性才能获得最完满的实现。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在内的一切国家都是同个人自由相对立的,因而是违反人性的。他反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主张通过暴动和不间断的破坏立即消灭国家,然后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各自由公社的联邦。联邦中的所有个人和团体都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权力的支配。1868年10月巴枯宁在瑞士建立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同时参加第一国际日内瓦支部的活动。在1869 年9月第一国际巴塞尔大会上,他要求把废除财产继承权问题列入议程,遭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对和批判。1871年成立第一国际汝拉联合会作为进行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1872年在第一国际海牙大会上,巴枯宁和J.吉约姆被开除出第一国际。海牙大会后,他纠集一些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者在瑞士圣伊尔耶举行会议,成立无政府主义国际,自称“国际工人协会”,与第一国际分庭抗礼。1873年,发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集中表达了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关于“巴金”这个笔名,他曾坦率地在文中写道:年轻时在法国,“我因身体不好,听从医生的劝告,又得到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的介绍,到玛伦河畔的小城沙多 吉里去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念法文。在这个地方我认识了几个中国朋友。有一个姓巴的北方朋友(巴恩波)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听说他在项热投水自杀。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杀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是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那个时候我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多久,这部书的英译本放在我的书桌上,他听见我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便半开玩笑地说了‘金’。”于是,中国现代文坛就出现了“巴金”这个响亮的名字。

  巴金还有一个笔名叫“余一”,余一合写就是“金”。由“余一”又产生了余三、余五、余七等笔名,根据“巴金”的谐音又衍化出“比金”,这些笔名都是非常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