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类拼接玩具胶水:《春夜喜雨》的诗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08:47:2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眼是喜还是知???

《春夜喜雨》的诗眼及其审美价值

杜甫被历代评论家赞为锤字炼句的圣手。《古诗词佳句欣赏》(内蒙出版社出版选)选入190多位诗人的四百多组佳句,杜甫的诗句就占了百分之七。李元洛先生在他评析古诗词炼句的一篇论文中,列举范例28组,杜甫的占四分之一。仇兆鳌《杜少陵集评注》卷六《曲江对雨》注引说:宋代苏门四学士,为“林花著雨燕脂(),水荇牵风翠带长”中的(系题壁诗为蜗涎所蚀之字)补缀的字眼:润滑、老、嫩、落四字,都不及杜甫原诗的“湿”字贴切。因为杜甫要表达提离乱后长安的萧条景象。这样以伟大的通才苏轼作陪衬,以突出杜甫,可谓天外有天了。究其艺术成就之根源,是来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心追求完美的执著精神和献身艺术的坚强意志。我们在学习杜诗时,不放过诗人灵光独运的诗眼,就是为了学习这。

《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诗评家视为杜甫50多首写雨诗中最有特色的杰作。这不仅体物人微,描摹生动,而且将作者独特感受,用多种艺术手法加以渲染,创造优美的意境;特别是在关节处,巧炼秀句,篇中独拔;如诗题有题眼,全诗有诗眼,每句有句眼,入化传神;为纪昀赞之为“通体精妙”。

诗中眼目,是指在关节眼上锤炼出好的字眼,可收画龙点睛之效,使全句或全诗游龙飞动,令人拍案叫绝。《辞源》的“诗眼”条,界定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辞海》解释更加具体:“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现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中的眼目,即全诗主意所在。”据此,对《春夜喜雨》的眼目浅析如下。

先说题目。诗题不命之为“春夜听雨”,或“春夜咏雨”;作者情不自禁地命为“春夜喜雨”。这个“喜”字,使诗人心扉洞开,神情毕现,这就是题眼。它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个窗户,可以透视诗作的本体空间场,进入它所营造的情感世界。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写了这首诗。当时,诗人从长期的颠沛流离中得到了安定的住所,并在严武的帮助下,建造了草堂,心情比较恬静,有闲情逸致来体察生活,并以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一朵朵生活浪花。这首诗就真切地表现了他喜春雨之及时,喜春雨之润物,喜雨后之新景。一个“喜”字统摄全诗。

现说诗眼。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写道:“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为眼,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笔者以为《春夜喜雨》一篇之眼,为“润物”二字。它既是颔联和颈联四句之眼,也是全诗之眼。理由有三:一是它精确地表达了诗意,回答了诗题中“喜”什么的问题,有一语破的之妙。二是加强了形象性,有助于铸就诗的意境。这个“润”字,比“雨氵邑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中的“氵邑”字还要轻柔,当然比“洗”、“洒”更轻。“润物”之雨,绝不是“白帝城下雨翻盆”(杜甫《白帝》)似的雨声大作,天上下,地下流,摧花折木,淹地决河;而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那种“润如酥”的“天街小雨”;“润物”之雨,也绝不是“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霏霏秋雨;而似乎是王昌龄笔下的“岭色千重万重雨”那种迷蒙烟雨,所以说这个“润”,“一字之著,境界全出”。诗圣杜甫把“润”字用活了,还有一例可供借鉴。如“野润烟光薄”中的“润”字,也同样韵致无穷,能激起读者想象出:“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见徐应佩、周溶泉评《后游》)晨光本不如水光之真切,尚且可以想象其润泽大地之美景;春雨“润物”的景象必然尤为美艳了!

三是“润物”一词“能与篇章映照”。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炼字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有瞎炼也。”就结构作用而言,文眼与诗眼是完全一致的。他又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艺概·曲概》)。因此,下面就通过句眼的分析,重点谈谈诗眼与句眼相映生辉的美学价值。

最后,说说句眼。律诗看重起句,写法多种,而以“超然而起”为妙,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笔破题,揭示“春雨”。当头安个“好”,破空而来;宛如“骤响易彻”的爆竹,一下提起精神,像磁石一样吸引读者,非要一口气读下去,把“好”在何处弄个明白。“好”字往往用以形容人事,这里修饰“雨”,构成“好雨”,是口语“及时雨”的同义词,一个“好”字把“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包揽无余。它既照应了诗题的“喜”字,又为颔联安设全篇诗眼并揭示“喜”的底蕴奠定了基础,这个“好”当是全诗结构上的焊接点之一。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点破诗题中“夜”和“喜”。有人说,春雨“不愿哗然大作,搅入春梦,而是‘随风潜入’,无声润物,一‘潜’一‘细’两个诗眼”,这不无道理,但到此为止,而忽略了全篇诗眼“润物”的神光映照句眼“潜”与“经”的结构审美价值。笔者认为,读者与春雨神会,用第六感觉,领略其“润物”的意境,呈现在眼腾腾的是那茫茫烟雨,笼罩大地万物,犹如酥油般的雨水,滋润并渗透了大千世界,油光水滑,生机盎然,但无声息。恰当夜晚,必不见春雨的形迹。这个“润”字的神光,映照着“潜”与“细”,才光彩闪耀。

读解颈联时,一般对“野径云俱黑”一句只从“雨意之浓”与春雨挂钩;而将“江船火独明”视为对上句的衬托,给春雨郊野添一点亮色;而将它置于春雨之外,完全与“润物”脱钩。其实这“润物”好雨,润泽万物,既指陆地,也包括泽国;既对植物,也不排斥动物。正如杜甫同年(公元761年)所写的反映草堂春天雨景的《水槛遗心》中的句句:“细雨鱼儿出”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雨来上滩”(戴叔侩《兰溪棹歌》)来断定:“江船火独明”是对渔民夜捞场面的浓缩。陆机不是说:“诗之用,片言可以明百义”么?《诗人玉屑》也经《吕氏童蒙训》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这就是一般读者对诗作领悟的难点,致使“润物”之神光难以映照“火独明”的原因。治学严谨的读者,仔细地捉摸颈联的句眼“火独明”,作者不用“灯”字,而用“火”字,是为了真切地反映雨夜捕鱼需要燃烧火把、火炬之类的照明物,才能进行作业,因而雨夜郊野村落的如豆灯光也就消融在这耀眼的火光之中了,这就是“独”字的注脚。可见作者的喜悦,是源于农民和渔民的欢乐与安宁,决不单纯是出于“诗人初居草堂时寻种惬意、舒畅”。而应是《觳梁传》所云:“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尾联的句眼是“红湿”、“花重”,与其说是对雨后的想象,不如说是“润物”神光的物化,整个锦官城顿时一片明艳;姹紫嫣红,春光灿烂,如在目胶,美不胜收。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