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的填充颜色半透明在哪:我想要一些贝尔尼尼的资料及他的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9:06:57
例如:《圣特雷萨的沉迷》,《上帝的呼吸》又名《西风》等。
谢谢了。

贝尔尼尼
【贝尔尼尼】(G·L·Bernini·1598~1680)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家。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盛转衰,出现了巴洛克艺术派别,从而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宫廷,装饰点缀教堂,呈现出细腻而华丽的风格。贝尔尼尼即是著名的代表。他出生于意大利的拿不勒斯,生活的年代正是反宗教政策运动最猖獗时期,教会与宫廷企图以此巩固其摇摇欲坠的处境。他终生不倦地工作着,一生中完成了大批的城市改造工作和教堂装饰雕塑,还有其他建筑雕刻和绘画,塑造了作家、演员、演说家等形象。他的创作规模宏大和多样性。如《圣德列萨斯祭坛》这件教堂壁龛上的雕刻,是一件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典范。他的设计犹如大理石墙壁豁开,恰当地利用壁龛结构像挂在那里的一幅图画,雕像上边射下光线,依靠光影塑造形体,减弱体积感,增强线条韵律及其形式美,有强烈的绘画效果。完全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体积感和重量感有所区别。贝尔尼尼的雕塑技巧娴熟,雕凿大理石如同刻蜡一样自如,所以雕像如同绘画一样极富表现效果。同时作品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内容,因而形象生动、真实。如《祭坛》这件作品中的女主圣徒德列斯面部,因身受爱情之箭,呈现出甜蜜的痛苦,半闭双眼,张开的嘴,头向后仰,内心的爱情表露得率直而生动。这表情有着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即略带病态的纤弱、细腻的美,体现出贵族阶层和上层资产阶级的审美观。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普罗赛比娜的掠夺》,以及教皇乌尔班八世的陵墓雕刻等。

作为艺术的建筑,集中地呈现着文化的风貌,显现着政治、宗教、哲学、人文思潮、艺术、风俗时尚诸多颜色作用下的缤纷色彩,以有形的空间承载着无形的文明,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表达着无以穷尽的文化内涵。其实,建筑艺术的奥妙,音乐岂能将之穷尽,尽管音乐也是文化的一种显现,但音乐更多地表达的是人的情绪与情感,特别是当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内在的质素,就更不是音乐能够完成的了。贝尔尼尼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结合就说明了这一点。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并流行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同时,也广泛地影响到整个欧洲。从贝尔尼尼的作品看巴罗克艺术的特点,体现为在教堂中把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一个整体,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在雕塑中注重绘画的成份,善于运用细腻手法和夸张的构图,表现人物瞬间激烈的行动与精神状态,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感。如果仅允许以一个词来概括巴罗克艺术,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唯美”。

贝尔尼尼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60年间,贝尔尼尼曾为8名教皇服务过,直到晚年还创作不休,由此可见他的创作受到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巴洛克艺术的兴盛,在于它迎合了教廷的需要,因此,当艺术与教廷互相满足彼此需要之时,促进了彼此的繁荣和发展,并由此引导了时尚。

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中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这个用黑色小方石铺砌地面,长340米,宽240米的椭圆形空间和两旁的柱廊就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从设计到建成,花费了贝尔尼尼11年的时光。陶立克式的柱廊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形成对称的环形,分四列组成三条走廊,通向圣彼得教堂,像是用一双巨手托起了圣彼得教堂。在广场内侧140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屹立着140尊神态各异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是由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们雕刻的,至于这些雕像哪些是贝尔尼尼学生的作品,哪些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已显得不很重要,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每一件都浸淫过贝尔尼尼的心血,都凝聚过贝尔尼尼挑剔的目光。

由整块巨大的方柱石制成的方尖碑,在罗马一些广场的突出点上很多见,有些方尖碑还雕有象形文字。据说,不少方尖碑运自埃及,还有一些虽是在罗马制造,但石料来自埃及。方尖碑是太阳和永恒的象征,圣彼得广场的中央自然也少不了这样一种圣物,与众不同的是,这座高26米,直插云霄的方尖碑,碑尖上的造型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碑的底座上还卧着4只铜狮子。碑的两侧,各有一个雕塑喷泉,其中的一个,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在两个喷泉中间,有一块圆形的大理石,站在其上向四周眺望,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透视效果:四排石柱只能见到最里边的一排,刚刚行走在通道间那种交错感转化为整齐与对称,贝尔尼尼设计之匠心独运由此可见一斑。空旷的广场,高大的建筑,给人以肃穆和苍凉感,同时可以感受到的,还有人的渺小与生命的脆弱。

环形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而广场又是教堂的装饰,也是教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圣彼得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里埋葬着各代教皇的遗骨,同时,由于教皇保罗在这里主政,教堂与广场又是天主教会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成为罗马和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接受着全世界每年三百多万人的参观与朝拜。教堂之大,可容纳6万人;教堂之高,是罗马老城的制高点;教堂之富,汇集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建筑、绘画和雕刻的精品。

说到教堂,不能不说彼得。彼得是耶稣12个弟子中的一个,曾以捕鱼为生,受耶稣的教诲,随耶稣传教,并成为耶稣最喜爱的门徒。耶稣去世后,彼得成了首领,受耶稣之托,他继续传教,并来到当时对传教活动严加禁止的罗马。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一起连烧9天的大火,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当时的皇帝尼禄,为了转嫁群众的激愤,硬说大火是彼得放的,将彼得抓起来,活活烧死。

313年,人们修建了一座陵墓,纪念这位天主教的圣徒,后又改为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1506年,云集着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大师的罗马,将彼得简陋的陵墓和教堂推倒并开始重建,经过布拉曼特、拉斐尔、桑加洛、米开朗琪罗、封塔纳、马德尔诺等大师的主持,最后,由贝尔尼尼在1626年,将圣彼得教堂及其广场这项延宕了120年的跨世纪工程完成,形成了现在的风貌。

圣彼得教堂内部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博物馆,除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大穹隆,令人惊叹之处比比皆是:由彩色大理石交错镶嵌,形成各种图案的地面;满布浮雕与绘画的墙壁和顶棚;通道旁凹进去的一个个小堂;每个小堂中各个教皇与教徒的祭坛……

如果说教堂的设计更多地凝聚着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心血,那么,其内部精巧的设计则更多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艺术创造。不论是彼得坟墓上的青铜华盖和宝座,还是《圣小钵》的雕塑,都显示出这位艺术大师超人的才华和唯美的艺术追求。

宏伟与大气的设计是贝尔尼尼艺术的突出特征,别出心裁也是贝尔尼尼区别于众多艺术家的显著特点。他将一位主教的家族墓室礼拜堂,设计为一座剧场,舞台是祭坛,两边墙壁上的璧龛是包厢,主教家族成员仿佛在聚精会神地观看舞台上的演出。这样的创意,既大胆又别致。

在献身宗教艺术创作的同时,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也很容易看到贝尔尼尼《四河喷泉》雕塑那样平民化的作品,而体现人世欢愉和热情的作品,贝尔尼尼创作得更多。

在踏上艺术之路不久的时候,是博尔盖塞家族发现了贝尔尼尼的艺术才华,并将一个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因此,博尔盖塞家族自然也就少不了这位后来大师的雕塑作品,这一点,在博尔盖塞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证实,而这些作品又表现出贝尔尼尼的热情与自由奔放的艺术个性:手持弹弓和石丸的《大卫像》,大卫投射前刹那间一触即发的动感栩栩如生;表现太阳神阿波罗爱上女神达芙妮故事的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既富有舞台造型感又富于动感;表现腊神话故事中地狱统治者之间爱情故事的《普路托和普罗塞庇娜》夸张而洋溢着渴望……这些作品都是博尔盖塞博物馆中的精华。 除了天分,贝尔尼尼的高寿大概是他在艺术上多产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还是贝尔尼尼的执著与勤奋。晚年的贝尔尼尼曾自豪地回忆说:“年轻时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的刻过一刀”。贝尔尼尼通过勤奋和天才的创作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亮点,也使我们获取了解罗马,了解文化,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一条蹊径。罗马有着太多的贝尔尼尼的作品,贝尔尼尼已经与罗马融为了一体,因此,将罗马说成是贝尔尼尼的罗马,也许并不为过。

http://www.asiafreaks.net/zg/bernini.htm

一个很有名的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