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灵动微电子怎么样:屈原之悲悲一时一事,庄子之悲悲万时万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20:06:57
我希望各位朋友解释这句话时可以从这句话入手:屈原以悲写悲,悲以谴悲;庄子以乐写悲,悲不胜悲。只要有理有据,我会采纳为答案.在这里先说一声衷心的感谢.辛苦大家了!

以下全部是不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万望楼主善用:

屈庄二人的哀伤是不同层面上的,可以说庄子的大悲隐含了屈原的小悲。但是人们在遇到所谓的困苦时,往往想到了屈原,因为屈原的悲是入世的,是普通世人所能够理解的微观的悲伤;而庄子的悲则是出世的,是站在一个俯瞰人间的高度(或者说是视角)上完成的,也就是宏观上天下悲伤的共性了。
所以我这样说:人性的软弱成全了屈原的不朽,人性的刚强也决定了庄子注定会在所谓的“万时万世”后被人们铭记。

屈原以悲写悲,悲以谴悲;庄子以乐写悲,悲不胜悲。
屈原在《离骚》里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说明他对所身处朝代的困窘和个人的微渺是有深刻认识的。他凭借着“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受到了怀王的喜爱,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他空怀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正是这时的写照。屈原被放逐之后,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他悲伤地写下《渔父》,借渔父之口说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他的自问,也是他的自答,他对渔父(或者是心中自己的影子)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而他的悲哀是有大志却终生不能得以舒展,不仅是他,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哀:秦军即将扫六合,楚国江山岌岌可危,而王上不自知;屈原用他的哀伤谴责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哀伤,他的文章表达的是“哀而心却不死”,他渴望为国尽忠,可是却无法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矛盾使他难以负荷,成就了名篇,却在最后,殆尽了他的生命。后世之人大凡不得志时,就会想起屈原的不幸,仿佛自己就是屈原的现世翻版。竟然成了“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屈原也”(原文见《史记》)。由是观之,屈原哀之。

屈原无疑是不幸的,按庄子呢?《庄子》的第一篇叫“逍遥游”,他想化为鲲鹏而游离这个悲哀的世界,既然注定无力改变,那么由它自生自灭也是一种方式,尽管那可能得名为“逃避”。他又何尝不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只不过,他似乎比屈原看得更为广阔罢了。屈原还想着精忠报国,而他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他没有国家可以报效,更正确的说是没有国家值得他报效。他在那场人蝶两忘的梦境里飞升了,从此他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是快乐的,即使是南柯一梦的快乐,他也是欣喜的。而快乐之中又有多少无奈呢?礼乐崩坏是他的时代的悲哀,不是一国一地,而是天下的惨况,既无法匡扶,何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再无须理会旁人的目光了。他用狂放不羁的思想遨游于天际,仿佛千秋岁月都不过是游看濠梁鱼时的刹那,所有的人和事都化为一个瞬间的永恒,时世相通。悲哀到极点可能会用狂笑了了却,象程高版《红楼》里林黛玉的结局,哭了一辈子,到末了,竟然是笑(此处忽略我对程高版《红楼》的批评)。我说屈原是“哀而心却不死”,对庄子自然是“哀莫大于心死”,赤条条来去无所挂牵了。庄子,哀到极致,变成狂,狂到极致变成乐,乐到极致,则悲愈悲,最后的结局是“悲不胜悲”。
每个朝代都逃不过兴衰交替的命运,以匹夫之生死,看凡尘间的几多成败,天下也唯有庄周一人尔。每每社稷崩坏之时,人们会想到学庄子,遨游物外,消逝于苍穹,因为庄子看透了人间世事不过是“荣枯”二字。那刻,人们会理解竹林里且歌且狂的七贤,会理解不顾功名事业的唐伯虎,他们的本质是悲哀的,只是学庄子套上一个“狂喜”的外衣罢了。不被理解的庄子,当有人理解他时,末世就已咫尺。这才是庄子之悲悲万时万事的本质。

人们往往将屈原与庄子并提,两者都以浪漫主义的写法述说此生之悲,明清学者认为,“屈原之悲悲一时一事,庄子之悲悲万时万世。”屈原以悲写悲,悲以谴悲;庄子以乐写悲,悲不胜悲。世有知音若此,庄子与屈子不悲也罢!
悲伤拥有比快乐更巨大的力量。庄子与屈子之悲,皆源于对理想之苦苦追求,高声诵读, 你心底久违的执著、沉睡的幻想、乃至被遗忘的理想,都会被这些瑰丽的诗篇所唤醒,“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庄二人的哀伤是不同层面上的,可以说庄子的大悲隐含了屈原的小悲。但是人们在遇到所谓的困苦时,往往想到了屈原,因为屈原的悲是入世的,是普通世人所能够理解的微观的悲伤;而庄子的悲则是出世的,是站在一个俯瞰人间的高度(或者说是视角)上完成的,也就是宏观上天下悲伤的共性了。
所以我这样说:人性的软弱成全了屈原的不朽,人性的刚强也决定了庄子注定会在所谓的“万时万世”后被人们铭记。屈是一个诗人,是楚国的王族!他看重的是本国的利益.他悲的是自己的楚国的没落和自己不得重用的愤慨.庄子是个哲学家,是唯心主义者,追求的是崇高的精神境界.屈探求的是治国之道.庄子探求的是宇宙和人类的真谛.

因为屈原只注重眼前之事,而庄子注重的则是千秋万代之事。
所以说“屈原之悲悲一时一事,庄子之悲悲万时万事”。

《楚辞》,楚辞者,楚国之词章也,为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所开创之新诗体。前汉刘向集屈原全部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之曰“楚辞”。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共收屈原的诗作8卷20余篇。其它8卷收的是宋玉、贾谊等的作品,《楚辞》之代表为《离骚》,因此,楚辞又被以“骚”代称,与以“风”代称的《诗经》一道,构成了我国整个文学中的“风骚”传统。《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幅短小,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且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代表着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楚辞之鼻祖屈原,名平,在《离骚》自称名正则,字零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得楚怀王信任,后遭谗言,为怀王疏远,继而又遭流放,幽愤自伤,自沉于汨罗江,成就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总国历史上最值得纪念、最美丽、最诗情画意的一段死亡,留下“香草美人以配忠贞”的讽喻传统。

人们也往往将屈原与庄子并提,两者都以浪漫主义的写法述说此生之悲,明清学者认为,“屈原之悲悲一时一事,庄子之悲悲万时万世。”屈原以悲写悲,悲以谴悲;庄子以乐写悲,悲不胜悲。世有知音若此,庄子与屈子不悲也罢!

悲伤拥有比快乐更巨大的力量。庄子与屈子之悲,皆源于对理想之苦苦追求,高声诵读, 你心底久违的执著、沉睡的幻想、乃至被遗忘的理想,都会被这些瑰丽的诗篇所唤醒,“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注本。南宋朱熹有《楚辞集注》,清代王夫之有《楚辞通释》,今人有姜亮夫的《屈原赋校注》,刘永济的《屈赋通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