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界大战多少集:中华儿女为何又称“华夏子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21:45:49
越简单越好。

中国在古代是地名,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华是衣冠之美的意思
夏是礼仪之盛的意思。
衣冠礼仪是华夏最主要的特征,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当时人数最多的民族的根本利益。
后来华夏民族建立的国家——汉,是尚武的国家,把周围能占领的地方都占领了,外国人只知道“汉”,不知道华夏,于是把汉朝人统称为“汉人”,而汉朝自称为“中国人”。因此“中国”“华夏”“汉”在古代是相等的意思,侧重点不同而已。中国侧重地理位置,华夏侧重民族,汉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
后来由于中国内乱(西晋的时候),很多外国人迁徙到中国,成为在中国居住的居民,于是他们把原来的中国人成为汉人。

中国为什麼又称「华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一本洋洋洒洒百万言的巨著《「濮」与中华民族》,可望对这些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给出答案,并解开中华民族一个个千古之谜。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语言学家金钟(李敬忠)教授,正陆续完成其视为传世之作的中国上古史《「濮」与中华民族》。

古往今来,许多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大都是从古籍中引经据典,将前人说过的话或记录的历史传说,转引过来作证据,然后加上自己观点而发挥,写成专论。

金钟教授则尝试从浩瀚的中国史籍中抽丝剥茧,把「埋藏」在古籍字里行间数千年的古「濮」人语言的汉字译音词逐一找出,逐一弄清涵义,加以综合判断,从而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他通过「濮」语,得出了「华夏」的本义。

金钟说,「华夏」之名最早见於《周书?成武》:「华夏蛮尴,罔不率俾」。最先明确解释「华夏」即「中国」,二名实为一体的,是《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中国为华夏也。」

到底华夏二字从何而来,「华」与「夏」各为何义?为何「华夏」可用来指称「中国」?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例如章太炎认为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水),林惠祥则认为是「华」即「花」之古字,是爱「花」的民族 ———「夏族」,故称「华夏」。范文澜则认为「华夏这名称,最基本的涵义在於文化。文化高的地区为夏,文化低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金钟认为,古「濮」(百)越」语给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释。「华夏」其实是古濮越语wu(wa)「咱们」ja(jo)「能干,有本领,强」,两者合起来是「咱本领高强」的意思。「华夏」是wu(wa) ja(jo)汉字译音。「华夏」二字早期译音的原型是《尚书?尧典》里的「蛮夷猾夏」句中的「猾夏」二字。由於「猾」是「狡猾」之意,如果把这句话的汉意直译,即是「夷人野蛮,夏人狡猾」,歇后语即「都不是好东西」。岂非等於骂了「蛮夷」又骂了自己祖宗?

他考证,一些「有识之士」就利用「猾」与「华」同音,把「猾夏」改成了「华夏」。这样,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一众汉族,就人人皆大欢喜,乐用不疲了。「华夏」二字从此就被作为与「蛮夷」相对的骄傲而流传了数千年。

金钟又说,一些注释家注《尚书》时,将「猾」解释为「搅乱」,将「夏」解释为「中原」。因舜时尚无「夏朝」,如果说「蛮夷搅乱夏朝」讲不通,故以「夏」作「中原」,他直指这是「一种无奈的狡辩」。

其次,《尚书》「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之意,并不是说「蛮夷搅乱抢掠中原」,而是说「本领高强的乡下种田人,犯法作乱」。他重申,「猾」从古至今均无「搅乱」之意。

金钟指出,所谓「蛮夷华夏」,在「濮」人后裔的壮侗语里,至今都只不过是一句极平凡的话。壮语(南)的读音是mba:n35 ji55 wu35 ja35(jo)。mba:n是「村庄」,古「濮越」语历史发展分化为ma:n和ba:n。今傣(德宏)语、(?)佬语读ma:n,用汉字译音,史籍写作「蛮,曼,满」等,壮、布依、水、毛南等读ba:n,史籍汉字译音写作「板、阪、畈」等,黎语读fa:n,史籍汉字译音写作「番」。ji是「犁、耕」之义,史籍汉字译音写作「夷,伊,余,依,榆,俞」等。所谓「濮夷,布依,布越,濮越」是「耕田者、种田人」的意思。wu(wa)是「咱们」,汉字译音可写作「华,胡,吴……」等,ja(jo)是「能干,很强,有本领,或本领高强」的意思,用汉字译音可写作「夏,雅」等。mba:n(ma:n)ji合起来,意思是「村夫,或乡下种田人」。整句mba:n(ma:n) ji wu ja用汉字译音可写作「蛮夷华夏」,意思是「咱们乡下种田人本领高强」。就是这麼简单,却被历代统治者人为地歪曲并割裂和对立开来,成为贵与贱,高尚文明与低等野蛮两种不同的人群而讹传了几千年,并留下中华历史上兄弟阋墙的血泪史。

夏是濮人建立的王朝

金钟考证指出,「濮」是对中华历史文化贡献最大的古代民族,它在神州大地上历史最古老,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活动历史最长。可以说,它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他表示,「濮」本是「濮越」语里专用在人前面一个极普通的必带量词pu「位」的汉字译音。如pu vun「口」,pu ji「耕(种)田人」,pu lau「我们(的)人」,pu mba:n「村夫,乡下人」等,当今泰国国王的名字「蒲眉蓬」同样保留了这种用法,前面的「蒲」就是pu的汉字译音,后面的「眉蓬」才是名字。

pu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被用方块汉字译音写作「」,现代民族史学家罗香林指出「、濮」同音,则「」为濮之异文。」到了春秋时代,有人把pu ji(jai,jyi,joi)用汉字译成了「百越」,於是「越」便逐渐取代了「濮」。汉晋以后,有人又把pu lau的第二个音节用汉字译写作「僚,寮,辽,劳,牢」等数十个同音近音异译字群。於是,「僚」字群又逐渐取代了「濮」和「越」在史籍里大量使用。此后,「濮」、「越」、「僚」之间的神秘关系,就令很多人永远都弄不清了。

金钟重申,「濮」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私有制的「夏」王朝。从《史记》至今二千多年来,尚未见有哪一本史籍曾经这样说过的。他的结论是从考察历史语言得出。

一,「夏」的名称,来自「濮越」语ja(jo)「本领高强」。在「濮」人势力强大的四千多年前,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弱肉强食强者胜」。一群「本领高强」的「濮」人,打败了势力较弱的许多民族部落,建立自己强势统治,将弱者掳为奴隶。这群人成了统治集团,因而自称为ja,后来用汉字译音,就写作「夏」。由於「夏」之初,并非「家天下」,而是由一群「本领高强」的人,集体「打」出来后又进行集体统治,因此「华夏」(wu ja),实质上是集体英雄的代名词。

其次,中国正史的开山祖师司马迁撰写《史记?夏本纪》时,虽然是以《尚书?禹贡》这篇伪史作「蓝本」,但他也根据当时仍流行「濮语」关於「夏」代历史故事传说,用半是编造半是如实纪录了部分「濮语」写出一个「夏代帝王世系表」,这个「表」,除了编造的「启」之外,其余九个都可以用「濮」语还原。

再者,「夏」都及版图内的晋、陕、冀、鲁、豫,有众多的「濮」语留下的地名。如山西的蒲(濮)州(今永济),蒲阪,蒲掌,夏县,管头(与「驩兜」是同音异译,是「濮」语kun tau「我们(的)人」汉字译音);陕西的蒲城、褒(濮)濮;河北的博(蒲)野、博陵、步古沟、夏垫、馆陶(与山西「管头」同音异写);山东的临濮、蒲汪、博兴、博平、淄博、夏官、夏甸(与「夏垫」同音异写)、夏丘、夏口、禹城、北馆陶;河南的濮城、濮阳、博望、扶(濮)沟、蒲壁、传集、夏邑、夏馆等。

破译《山海经》

身为壮族后裔的金钟(李敬忠),师从语言学家马学良。他以其所著《语言演变论》提出「汉语语族」理论及突破斯大林传统的语言融合理论享誉国内外。

纵观其《「濮」与中华民族》这部巨著的目录,堪称引人入胜。在《总论?什麼是中华民族》之后,有《濮与华夏》、《濮与百越》、《濮与夜郎》、《濮与蜀》、《濮与哀牢》、《濮与三皇五帝》、《濮与山海经》、《濮与汉及其他兄弟民族》、《濮与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民族》等。这些篇章,其特点都是以「濮」语为主线贯串全部,其中《濮与山海经》最耐人寻味。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记录神州大地山川物产的地理经典。怪异的山水鸟兽名称,数千年来无人能够全面解读。就连晋代的大注释家郭璞也无能为力,在注释全书之后,为《山海经》作的《序》末尾,哀叹「非天下之至通,无以言山海之意矣。」奇妙的是,金钟教授至今解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

金钟教授的成就已入编国家级名人辞书四十多种,包括《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优秀华人大辞典》、《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中国专家大辞典》等等。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濮」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一个个千古之谜将逐渐破解,而他就是揭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