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漫画上色用什么:关于插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04:49:32
我有一个朋友想在城市开插花培训,她个人认为插花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了,没准几年之后会和大家用家用电器一样普及!不知看法是否准确?想看看大家的意见,请大家踊跃发表您的高见。不胜感激!
问题补充:各位请赐教啊,就说说您的看法就行

在南方城市,尤其大城市,比如上海,的确花艺非常生活化了,但在北方还不行.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
所以要看你的朋友在哪个城市.
就算是那些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应地,审美水平必然也不低.同行竞争又那么激烈,所以不容易出头.
相反,如果在一些经济增长势头很好的小城市,认真分析当地情况,并且起步高一点(带来水平超乎当地一般水平,但是又不能超前太多的花艺),说不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简言之,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故称其为插花艺术。插花看似简单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因为它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国内外插花界的朋友们都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

在我国插花曲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巳为人们曰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呜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公花材;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太点睛的作用。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插花,顾名思义,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对此问题的探讨当前有两种看法,即源于佛前供花或民间生活。日本、韩国和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认为,插花最早是由佛前的供花发展起来的。其理由是史书、佛经中有明文记载。在佛教传入这些国家之后,插花才随之兴起,并且首先始于寺庙的祭坛插花,而后传入宫廷,继而发展到民间的。我国不少插花学者都引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为佐证:“有献莲华(古同‘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插花的记载。又引证北周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的观音手持瓶花的形象,谓之我国最早的插花标本。故而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插花源于佛前的供花,始于南北朝。韩国善良插花艺术研究会会长、国际文化协会国际插花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朴善良女士在《台湾花艺》(152期)著文《韩国的插花艺术》中明确写道:“插花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入韩国,由韩国传入日本的……”文中没有引证,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条插花源流的传播路线恰巧与佛教由印度兴起后,向国外发展的北传路线十分吻合,那么随着佛教连同佛教艺术、佛教礼仪一起传播,也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因为佛前供花是佛教主要供奉法式这一。又据史书记载:佛教于公元6世纪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当时为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的太子圣德摄政,指导政治和文化。他对佛教狂热崇拜,多次向中国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贡学习,致力于引进佛教和中国文化。使者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将唐代的礼仪、佛教艺术(包括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的花瓶、祭坛器皿等)不断引入日本。当时中国的僧人、工匠也成群地东渡日本。圣德太子网罗大批中、朝工匠带领日本匠人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寺庙,聚集数百名僧人、女尼宣传佛教,从而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并开始发展为早期的仅在僧侣中流行的祭坛插花。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并盛行1000多年,传遍了亚洲各国,并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或某些国家的国教,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国家几乎使社会上的一切无不带有宗教的色彩,打上宗教的印记。由此看来,插花艺术直接源于佛前供花或在供花催生下发展而来,都是不言而喻的;插花源于佛前供花之说在某些国家确是如此。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插花都是源于佛前供花,因此还有插花源于民间生活的第二种观点,比如我国部分插花学者即是该观点的支持者。其理由是,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广义的原始的插花意念,并流行有多种形式的插花。据史料与考古发现,我国上古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花传情、装饰仪容的歌谣。《郑风·溱洧》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 (即兰香草)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即芍药)。”这是描写溱河洧水解冻之时男女青年到岸边采集兰花去祭祀、嬉戏、双方相爱,海誓山盟,别离之时互赠一束芍药花的爱情歌谣。《陈风·东门之扮》曰:“东门之扮,宛丘之栩。子促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 ,贻我握椒。”扮即白榆树的古名; 即锦葵之古名;椒即香草或花椒。这首歌谣是记述陈国的一种风俗,男女青年聚集在树荫下,跳舞唱歌、谈情说爱的情景,男青年夸赞女青年的美丽像是一朵锦葵花,而女青年则以一束香草赠送给男青年表示爱慕。又如我国战国时期屈原的经典之作《楚辞》中也有许多类似之记载,《九歌·东皇太一》记:“瑶席兮玉 ,盍将把兮琼芳……” 即镇;盍即合。此诗意是指铺着瑶席,上面压着玉镇,合手捧着成束的美丽鲜花。《九歌·山鬼》载:“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杜衡即一种野生药用草本植物。这是记载山鬼出行,车上披挂着红绿相映的美丽花草,并拿着折下的香花赠其所思者。再如《九歌·少司命》记:“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是一首祭迎神巫的歌谣,描述神主男女相爱之情以及用淡雅芳香的兰花枝供奉的盛况。由上述种种充分说明,远在公元前11世纪我们的祖先们对花卉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鲜切花(古称折枝花)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并以头饰花、腰花、胸花、花束和花车等形式出现,这不正是今日礼仪插花中的某些花饰雏形吗!另据考古发现,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绘有一方几上放一陶制卷沿圆盆,盆内均匀立放着6支几乎等形等长的红花枝,酷似人为插做而成(见图1),由此也说明在1900多年前,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进而在切花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花枝插贮水养用以祭神、供佛或馈赠亲友、美化生活、装点仪容。这些审美创作活动的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的。当佛教传入后,这些审美创作活动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广为传播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史籍中同样证明,远在4000-5000年前另一个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已开始了同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齿叶睡莲插入花瓶、花钵中作为墓室壁画,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哀悼,也常将插花器皿作为随葬器。还有古希腊人远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了大型的瓶花和花环,作为婚礼中的装饰物,至今这些古典的传统的装饰形式还保留在西方各国的插花之中。这充分证实插花源自民间生活之说也是历史的事实。

关于世界插花的源头问题,目前尚无大的争论,都认定二源论的观点。即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古埃及,东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中国。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500年埃及法老(国王)贝尼哈桑墓壁上的瓶插睡莲图案以及公元前2400-公元前1800年随葬品五口插花容器、工艺美术作坊以及1922年发现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王的浮雕(公元前1358-公元前1348年),这些发现都是人类生活中最早的有关插花的最可靠的文物佐证。古埃及人视睡莲花(实为印度蓝睡莲)为祭祀司育女神的圣花,是神圣幸福的象征,因此,常把它作为宫廷中的雅卉,插入器皿中,装饰餐桌或作为馈赠礼品,也常用作丧葬品。古埃及人信仰人死后还会过着另一种与人间类似的生活,应当把人间的一切尽量提供给死者,所以随葬品很多,并且在墓室壁画和浮雕中充满了人间生活气息与时代感,这些随葬品就像一部形象的历史,成为考证研究古埃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建起了完善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字、历法、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都曾有相当影响,乃至对整个人类的文明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希腊半岛的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及用花的习俗缘由都与古埃及相似,插花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很快由古埃及传至希腊、罗马,主要用来敬神、崇拜英雄、美化环境。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荷兰、英国和法国,插花也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完整的西方插花艺术。从人们对其风格的研究中发现,那对称的几何造型,丰满充实的构图以及巨大的体量,都与古埃及的美术和插花的定型格式、对称均匀的图形、巨大永恒的风格十分相似,如出一辙。所以,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了结论是无可非议的。

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在中国,但也有人认为是印度,究竟属谁目前尚无最后定论。从现有史料以及前述的许多佐证来看,中国为发源地是可信的,理由是充分的。

对于插花这样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要适合每个人的性格

我们老师说,花艺的发展是和经济水平成正比的,所以,好好衡量咯~~
相信他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