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走丝0.25的线补正:一个网站的点击率有什么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3:14:41
答得好加高分!!

你们说那多多有啥子用,如果你们自己有家网站 你是喜欢看到点击率高还是其他的```是我我就想点击率 不为别的 至少这样代表我的网站有很多人来看``做的网站不是一个没人理睬的```像网易这些门户 还不是靠这些来赚钱的啊``点击率高广告这些还不自己送上来`/?

没用:

Web2.0不是纯技术 风险投资家不再信点击率

作者:蒋瀛 | 出处:数字商业时代 | 2005-11-9 20:26:41

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人们已将这种可自由读写的新型互联网称之为“Web2.0”,并将其视为互联网世界改变的新方向。
不管是Blog、Wiki、SNS还是RSS

技术永远只能满足人的某一部分个性需求

但是如何为现实的商业社会创造价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特约撰文=蒋瀛(宝鼎投资公司投资经理)

樊波是生活在北京的一名普通外企白领,每天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上网。不过,樊波的网络生活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他只喜欢沉浸在一个网站之中,说复杂是因为这个网站所涵盖的内容浩瀚无边——它的名字叫维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网址http://zh.wikipedia.org/)。樊波对维基百科无比钟爱,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一旦深入其中便很容易上瘾的网站。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误会,这个网站并不是一个网络游戏的乐园,维基百科是一部提供共享知识的网络百科全书。

2001年,一个小型互联网公司Bomis的CEO吉米·威尔士和Larry Sanger共同创建了维基百科,向全世界人推出了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维基百科所带来的知识。于是,在全球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维基人”,或者称之为“维客”。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志愿者。成千上万“维基人”在世界各地的某个角落里敲击键盘,如一群虚拟空间的蚂蚁,为维基百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忙碌着,其成果相当惊人。维基百科从2001年起步至今,已拥有120种语言的版本,200多万个词条。而且,其内容还以每天大约1000篇文章的数量增加。“维基人”自豪地称,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成为全球点击量最高的50个网站之一,潜在价值达上亿美元。

樊波是2004年加入到中文版维基百科的建设中来,在他看来,虽然过去的BBS和今天的博客也能给其带来网络世界互动交流的快感,但与维基百科相比,它们都不够理性。“维基要求必须中性和客观,所以展开的讨论也会更加有建设性,更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事实上,作为一个网络内容的爱好者,樊波并不清楚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快速扩散背后的其他推动力量。当然,他也无需去搞清楚维基百科会与博客或BBS在技术方面有哪些不同。在很多“维基人”看来,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来到网络世界,而是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到底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快点”迎接新时代

如今,越来越多的诸如“维基人”、博客等新型网络参与者的出现,已使互联网世界悄然中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在网络世界的信息消费主要集中在门户网站或社区型的BBS等公共空间上,普通人想要拥有自己的网站绝非易事。你必须掌握一些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如HTML、ASP、PHP等,才能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如今,互联网用户抛开纯粹的技术,以自身的参与价值重新展现了互联网的存在基础及发展力量。更加灵活与成熟的技术已经让人们忘掉了制作个人网页这种非常技术化的事情,只需要简单的注册,人人便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日志。这些网站提倡分享、开放与交互,并且喊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的口号。在此引导之下,类似博客这样的共享网站迅速吸引了众多渴望拥有自己主页的网络爱好者。而搜索引擎的无处不在更是让各种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充分而自由的共享,有关个人的东西在网络上变得更加互联。

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人们已将这种可自由读写的新型互联网称之为“Web2.0”,并将其视为互联网世界改变的新方向。不过,虽然Web2.0已渐为人知,但事实上至今也没有人能够为Web2.0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更多情况下,人们只是以Web2.0来概括自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极富创新的互联网新应用。这种以Web Service领衔的技术革命帮助Web2.0打破了传统的互联网概念,人们也习惯于把Web2.0与以下新应用与技术划上等号:Blog、Wiki、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分类广告、六度分割理论,以及API、Tag、RSS和Ajax等技术,这些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构成了Web2.0的技术基础,并诞生了如在线突破网站Flickr、地图服务应用Google Maps、分类广告Craigslist、社交Friendster及Blog等新型网站。

维基百科的推动力量正是源自于Web2.0中的新技术——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能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通过它,可以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它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方便而且开放。与Blog技术不同,Wiki是一个动态的个人或群体协作的协作工具,需要达成群体的共识。而Blog是个人知识积累平台,突出个性,别人不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如果按照樊波的偏好来理解,Wiki技术要比Blog更加的互动,更能体现出Web2.0时代的网络共享性,也更像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精神家园。

洞悉未来

美国房地产交易地图网(HousingMaps.com)是目前美国最受欢迎的房地产交易网站之一。它的特点就在于把时下流行Web2.0式网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结合起来,以可视图钉的方式将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详细现实出来。如果你对craigslist和Google Maps十分熟悉,就一定会发现:HousingMaps.com派生于craigslist和Google Maps;craigslist的根基是过去的BBS和今天的博客技术;而Google Maps不过是3D游戏中Ajax(是Asynchrnous、JavaScript和XML的简称)的重新挖掘与新应用。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Web2.0时代的新技术很多都来自于IT领域已有的技术,所谓的技术创新更多情况下是思维与应用的创新。

请注意,重组与再造是多么重要的理念!Web2.0时代更像是对传统网络世界的重组与再造,一大群编程志愿者大胆把一些不相关的、甚至是竞争对手的网站数据和服务结合起来,重新组合与再利用,其结果是创造出一个个可以被称之为“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的新型网站。因此说,Web2.0时代的“技术储备早就成熟,只是需要合适的契机,将这些技术调动起来,就可以像Google公司对Ajax的挖掘那样,魔杖一挥,点石成金。”现在,Google的网络应用开发商阿伦·布德曼开发了一个名为Greasemonkey的程序,利用它可以轻松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重组与再造。互联网不再是一堆网页的集合,它正在转变成一种全球化的操作系统。

显然,“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实施的基础一定是共同标准的制定,这是Web2.0时代网络互联最重要的技术保障。Google深谙此道,它从一开始所推出的诸多产品都是基于开放的API标注。这样,Google公司无需花费力气做更多的市场推广,其他公司就会主动地整合它的应用。从Google搜索引擎开始,到今天的Google Maps的应用,Google实际上以标准式的网络互联为基础理念,以搜索技术为根本,将自身真正置于Web2.0时代的最高峰。如果将整个Web2.0看做是一条应用产业链,那么Google的搜索引擎无疑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最高端,而很多基于共享技术建设的Web2.0网站则是应用层面的基础平台,那些网络爱好者则是产业链条上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内容的供应商又是消费者。如今,就连一向高傲的微软也不得不向API标准低头,微软已经宣布其下一代操作系统Vista将最大限度的开放自己的API和其他工具。

个性在哪儿

毫无疑问,对于一家网络公司而言,如果无法成为Google、微软一样的技术先导者,那么建立一家融合“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理念的Web2.0时代新型网站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如果真的能够吸引全球关注,成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家园,或者说成为一个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形态,是不必担心未来的收益的。

但问题恰恰在于此,借助他人力量做到“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必然带来更多同质化的Web2.0式网站。如同国内兴起博客热后陆续出现的博客网、中国博客和新浪博客等博客网站,大家都在标榜自己的中国第一博客地位,而事实上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这种情况实际表明,完全共享意味着内容的无差异化,而这类Web2.0式网站的娱乐性、参与性远远大于赢利性。

显然,个性化是Web2.0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绞尽脑汁争夺点击率相比,Web2.0的典型公司更加注重表达个性化的体验,设计个性化的操作功能以及简洁的界面,不断激发用户产生强烈的互联意愿。BV.Capitail公司顾问、亚马逊公司前首席科学家韦思岸(Andreas S.Weigend)就表示:一个网站能否存活取决于很多条件,对于Web2.0来说,最关键的是经营者是否能保持创新的精神和好奇的个性,不断从本地角度结合新思维看待并执行自己的业务,改善用户体验。

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志士拿来现成的Web2.0时代的技术,挖空心思的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极富个性的Web2.0网站,但无论是探讨艺术、共享图片、网络交友,还是搜索引擎,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算最老道的网友也无法从博客时代、中国博客网、blogbus等网站中找到本质的区别。看来,在技术“不受重视”的Web2.0时代,真正建设一个极富个性的网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因不在于创建者是否缺少个性,而是在无技术障碍的情况下,任何创意与新风格都很容易被模仿与复制。而这种雷同又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大同小异不同,毕竟那时一个比拼资金与人数的战役,实力不济的门户网站一定无法提供更加丰富内容,因此也就无法获得足够多的点击率与相应的广告收入。虽然Web2.0网站可能只需几个人就可以顺利运营,但在模仿成风、依靠用户提供内容的前提下,Web2.0的个性如何保证呢?而失去了个性Web2.0的纵然可以生存,又如何获取收入呢?

Web2.0的生存法则

传统的门户网站经营者依靠庞大的编辑体系组织内容吸引更多用户,门户网站几乎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Web2.0倡导个性化,就意味着要放弃传统门户网站的大而全特点,必须做到内容的精而专,而风格各异、关注点不同的很多Web2.0网站组合到一起,又共同承载了传统门户网站的功能。因此,在Web2.0时代,许多网站形成了一个类似的产业分工,各司其职完善网络本应有的功能。而且,在这个不产生事物的虚拟产业体系内,即使是同样做网络交友这样的网站,也可能产生有些网站只做年轻人交友,而有些网站专注于老年人的分工情况。

也就是说,在Web2.0时代,因为必须专注和个性化,互联网产业内有着明显的产业链的痕迹。每一个网站必须有着自己明确的定位,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事实上,类似于此的专业化分工也是一个产业迈向成熟、走向真正产业化发展的标志。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几次发展跌宕之后,也应该走向成熟了。

产业链意味着什么?这绝非是一个经济学家的隔靴搔痒式的呼吁,对于告别大而全的粗糙式经营方法,迈向精细化运作的互联网产业来讲,面临的将是更加激烈的竞争。网站必须在个性化界面、傻瓜式操作与用户体验等表象竞争背后,亮出自己的真实本事与竞争力。对于目前那些以为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就可以收取会员费,以为拥有了足够多的免费会员就可以换取广告的所谓Web2.0网站来讲,这样的好事几乎不会出现,其问题的焦点不在于你今天获得了怎样的成绩,而在于这种可以被任意模仿与复制的Web2.0网站凭什么可以很好的存活下去。关于这一点,风险投资家早有戒心,他们并不是不关注今天的Web2.0式网站,但他们同样担心三年后这些网站还会存在么?

对于一个Web2.0式网站而言,除了依靠开放式技术搭建平台外,还必须有不可被复制的竞争要素,如技术、品牌、营销、客户关系等已被传统产业竞争所证明的必须要素。Web2.0网站必须从无差异化的网络平台中走出来,网站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信息源,而应该成为现实产业竞争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不应局限于什么是Web2.0,而是应该清楚的知道Web2.0与现实商业社会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更好的融合,以充分利用来自四面八方、充满灵异的网络信息。事实上,这也是网络本身应该承载的真正角色,而不是Web1.0时代那种概念性的新事物。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有关防止Web2.0网络泡沫的话题也许可以很好的得到答案:从消费者(Custom)中来的信息,应用于产业经营,再反馈于Custom的网络本色才是互联网产业的核心价值。

那些热心于推动Web2.0发展的网络精英,不应该仅仅从技术的层面来认知Web2.0的新意,因为风险投资家与广告商不再相信所谓的点击率。这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网络时代,但它更新的变化来自于真正基于产业层面的变革。因此说Web2.0意欲赢得商业社会的认可,最需要的并不是如何标榜个性化,也不是如何理性的构想网民的偏好,而是应该想想Web2.0到底可以为现实的商业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就像Google一样,将现有的技术重新构建,让网络成为现代社会商业信息的传播中枢。

抽文:

热心于推动Web2.0的网络精英不应该仅仅从技术的层面来认知它的新意,因为风险投资家与广告商不再相信所谓的点击率。因此他们最需要做的并不是如何标榜个性化,也不是如何构想网民的偏好,而是想想Web2.0到底可以为现实的商业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

反映出网站的人气程度,可以说点击率是做给广告商看的.所以广告商投资后都要求网站用点击率来作为要求和规范

那个四级经理的复制功底不错啊。
网站的点击率高与否是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一个网站没有人去点击它,那和死的有什么区别?点击率高了,名声也就出来了,广告商也会找上门,钱也就来了

二楼这位大哥说得有些牵强吧。其实点击率越多也就意味着这个网站的受欢迎度比较高,你想想啊一家超市参观的人多不就代表声誉高嘛~

大哥,名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