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返回前台值换行:鲁迅《题三义塔》 原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09:50:39
如题

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先生作此诗于1933年。据人民网资料

事情的原委是: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到中国。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日中两国友好的愿望。鲁迅先生于是写成上述著名诗篇。据1933年6月21日的《鲁迅日记》:“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原题注说“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诗中所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中日友好的殷切盼望,然而,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万千生灵惨遭涂炭。时值60年后的今天,抗战胜利纪念日,重读先生的诗作,不禁唏嘘。纵观历史,中日关系屡经波折,可谓劫波度尽,但一衣带水的地缘关系,又是两国绕不去的鸿沟。近年来纷争迭起,从输油管道、教科书、靖国神社到东海油田,似乎可以预见的未来又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只希望,在政府屡屡强烈谴责的背后,能多关注些国家的基础教育建设,毕竟,那才是国家的未来之所在;而我们在游行示威、抵制日货之后,也能静心反思自己是究竟为中华之崛起,为祖国之强盛,做出了多少贡献。

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先生的意愿,不知在何时才能实现。

诗句原文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1〕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2〕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3〕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4〕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5〕
  六月二十一日
作品注释
  作于:1933年
  原题注: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鲁迅日记》1933年6月21日:“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是一个日本医生。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为西村真琴博士书一横卷……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真琴(1883—1956),日本生物学家。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
  〔2〕鸠指鸽子,日语称为堂鸠。
  〔3〕大心:佛家语,“大悲心”的略称。《大乘起信论》以“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为大悲心。瀛洲,传说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指日本。《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皦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4〕精禽,即精卫。《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劫波:佛家语,梵文Kalpa的音译,略称为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叫做一“劫”。后人借用指天灾人祸。
创作背景
  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到中国。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日中两国友好的愿望。鲁迅先生于是写成上述著名诗篇。据1933年6月21日的《鲁迅日记》:“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原题注说“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诗句鉴赏
  鲁迅先生《题三义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头两句“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是写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由租界向上海闸北一带进攻,狂轰滥炸,烈焰飞腾,残害人民,闸北成了一片废墟,就剩下一只饥饿的鸽子(日本俗称鸽子为“堂鸠”)。
  第三四句“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是说鸽子偶然碰到了一个怀有宽厚仁义之心的人。这好心人,指的是日本医生西村真琴博士,鸽子离开了闸北三义里这个“火宅”,被西村博士带回去扶养,死后日本农民建立一座鸽坟,并郑重地称之为“塔”,因而受到作者对这一善举的感念。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志诚坚共抗流”,是想象鸽子化成了“精卫填海”神话里的“精禽”,梦醒后还在衔石填海,要消除日本侵略造成的中日鸿沟,配合反法西斯斗士抗击反动逆流。
  最后两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开拓了诗的意境,高瞻远瞩,展望未来,预言经过这场战争灾难(“劫波”是印度梵语,指灾难),中日人民兄弟情谊仍然存在,必将世代友好,相逢时就会笑一笑,消除以往的冤仇。
  这首诗是1933年4月29日鲁迅收到西村真琴信“索诗题咏”后,在6月21日写成的。到现在虽然已有72年了,但鲁迅先生伟大的胸襟、过人的见识、人道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