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飞车16视频:什么是舆论导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22:37:10
最好有具体的出处,引用来源、理论源头

舆论导向
又称舆论引导,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 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 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 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舆论,古书对民舆的记载比比皆是,导向,新名词,舆论导向,其意为,引导人们言语和对某一事情发表看法的原则、方向。

“舆论”这个概念在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晋的《三国志》和唐代的《梁书》,当时用于泛指众人的看法,与现代意义的“舆论”概念有较大区别。

现代的舆论(Opinion Publique)概念始于1762年,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把“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表示“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视舆论为“不可数的无名公众的意见”。在中国,随着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掺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包括: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本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和舆论的功能表现。这七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构成舆论。

舆论的传播方式多样,其中能使其得到最广泛传播并产生最大效应的,莫过于大众传媒。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大众传媒已成为舆论的物质载体。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反映、传播、影响、引导舆论的巨大作用,遂赋予国内媒体舆论导向的职责。

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和宣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舆论导向的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说道:“正确引导舆论,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非常重要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后来这一思想被概括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年,他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再次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足见舆论导向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舆论导向的内容在新闻实践中逐渐丰富,](一)、党领导的各大媒体中,不得出现与党中央的精神和当前政策不一致的内容。(二)、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正确理解这些方针政策。(三)、舆论中如果出现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地方,各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将舆论引导到党的精神的轨道上来。(四)、当出现新闻报道和宣传上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努力防止错误倾向可能的蔓延。(五)、对于不利于我们的信息,必须抵制,不得擅自发表。(六)、以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来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无误。(七)、提倡记者打好专业知识的根底,研究的宣传技巧,增强宣传引导的效果。

这七个方面主要指明了舆论的政治引导方向。同时,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还对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反映了新闻媒体对党和国家、受众的责任感。如何做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也益显重要。根据中国传播学者对舆论形成、反映、传播和引导规律的研究,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雷跃捷教授在《新闻理念》一书中,总结出新闻工作者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应达到的四个要求:1.宜解不宜避,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2.宜缓不宜急,把握舆论引导的渐进性。3.宜全不宜片,讲求舆论引导的辩证性。4.宜诱不宜硬,注意舆论引导的启发性。

这四点又被称为“舆论引导的艺术”,其中又以“宜诱不宜硬”最具引导的艺术性,做到这一点,便几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的“三贴近”思想。 2003年4月3日,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使“三贴近”在宣传思想领域蔚然成风。“三贴近”可谓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又一新闻传播理念,其具体内容包括:

贴近实际,根本要求就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现阶段中国新闻媒体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以客观现实和社会主流为基础,挖掘鲜活事实、展示美好前景,激励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协力奋斗。贴近群众,就是新闻媒体扎根于群众之中,切实为群众办事,并以他们的态度和想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期以来,政府过于强调媒体的“喉舌功能”,致使新闻媒体没有摆脱领导讲话、会议新闻、公布政令的报道方式,与读者距离太远。因此,在“三贴近”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党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进行大刀阔斧改版的是《人民日报》,不但增加了清新可读的文章和大量新闻图片,版面编排也显得活泼多变。

2003年上半年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不再沿用过去的报道方式,而是让权威性的内容变得可亲、可读、可信;不再照抄文件,而是积极地在会议中发掘精彩点,更多地报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人们从身边小事的变化中了解“两会”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性。

然而,新闻媒体的改革,并不意味“喉舌论”已为过时之说,而仅仅表明,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下,单纯的“喉舌论”已无法指导媒体的发展。正如前面所引李良荣教授之言,让党报党刊继续充当党的“耳目喉舌”,而“小圈”以外的媒体则在市场竞逐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三贴近”。

总之,不论党和政府的新闻政策如何衍变,媒体始终应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视“党和人民都满意”为己任,并将这一宗旨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并非易事。中国著名新闻法学家魏永征教授认为,要同时不违背党和人民的意愿,新闻媒体至少应处理好以下十对矛盾:1.新闻功能:宣传和传播2.新闻单位性质:宣传机构和大众传媒3.传播方式: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4.新闻媒体宗旨:贯彻党的意图和满足受众需要5.新闻处理:指导性和可读性6.表达内容:报道官方消息和反映民意7.舆论监督:批评要批准和群众行使批评权8.经营管理:事业和企业9.新闻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发行:行政指令和市场销售

应该说自己和自己相比进步多了。舆论监督揭露了社会上不少阴暗面,有力的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倾吐了老百姓的心声。但是我国的舆论监督还有很多不足,一是监督的面不够广;二是监督的力度不够深,一旦遇到上面干预往往就适可而止。三是体制上很不完善,舆论监督的用人体制是官办的,必然俯首帖耳于官方,其结果便造成了监督的局限性、倾向性和软弱性。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拜金主义的泛滥,舆论监督的商业化倾向也导致了监督的公正性。

三国志,你玩过吗?我就玩过,挺过瘾的!刺激!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