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飞车游乐园:可以用地震波来定义地震么?高中地理书上可是这么干 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5 19:23:01
1 俺偶然翻了一下俺儿子的地理教科书,一不小心……
俺偶然翻了一下俺儿子的地理教科书,一不小心读到了地震那一部份,俺 不明白,这些编书的大虾们咋的可以用地震波来定义地震呢?不知哪位高人能为俺 指点迷津?

地震波是如何传播的?下面的图形形象地给出了说明。以加利福尼亚北岭地震为例,1994年1月17日,震级6.8北岭是位于洛杉矶以北不远的圣费尔南多谷中的一个社区,在1994年1月17日当地时间4:31 AM受到大地震的冲击。约60人死亡,财产损失估计为300亿美元。因为地震发生那天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所以当天早晨高速公路上的人并不象通常的星期一早晨那样多。这个事实很可能使死亡人数减少了。工程师对这次地震的影响既感到高兴,有感到吃惊。在1971年的圣费尔南多地震(在这次地震的震中以北不远处)后,这个地区公路上的很多桥梁加固了。这些加固过的桥梁没有一座坍塌。然而,几座已计划要进行加固的桥梁坍塌了。很多钢结构建筑物在接缝处断裂了。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传播。使时间加速,你能够看到这一切的发生。右图表明了面波是如何从地震发生处向外传播的。切面图显示的是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在遇到内部障碍物时发生改变。地表的黄色条标示的是面波的传播范围。

这个图形显示了是从全球的地震台站收集来的实际地震图。当各震相(P波,S波等)到达地球表面和切面图上的某一台站时,你可看到地震波形的变化。在P波和S波之后的是面波。它们是地震中造成主要破坏的地震波。有两种类型的面波:一种是勒夫波,物质粒子在沿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作水平的前后运动,另一种是瑞利波中,物质粒子沿与波传播方向同方向作垂直的前后运动。地震学家利用这些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测定地球的内部结构。

这是地球的一个三维视图瞬间记录,它显示了地震波是如何从震中处向外播,并最终传遍整个地球的。红线表示P和PP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后到达地处。面波是发散的,这意味着它们在传播时不断向外扩散。黄色条带表示任一时刻受面波影响的区域。

地球的切面图显示的是地震波如何穿过地层并受各种间断面影响。注意:震源产生两种波:P波与S波。P波是纵向波,在纵波中,物质粒子与波的传播方向同向往复运动,而横波中的物质粒子则作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观察有些波在穿过核幔及内/外地核边界时,如何从一种波转变为另一种。T各震相的名字显示了它们的传播路径。字母K表示外核,而字母I表示内地核。因此,以纵波开始,从地幔穿过外地核,再穿过内地核,最后返回外地核的地震波用"PKIK"表示。若它以横波的形式到达地表就变成了PKIKS。看看你是否可以确定该表内的不同震相是如何命名的。黄色条表示了面波的区域,它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面波在传播时会展开。因此,这种展开也被称为散射。
参考资料:http://tech.163.com/05/1126/11/23FSJHQP00091N1N.html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就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球内能又以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的形式,传导到地面.

地震波,震级,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表状况,来衡量地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