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时代1 英雄技能: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什么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8:06:45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得领袖。生于牧师家庭。曾负责进步刊物《同时代人》得编辑工作,致力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斗争,遭沙皇政府的长期流放,哲学上批判了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文学批评方面,认为美就是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氛围,但未能完全摆脱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著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以及长篇小说《怎么办》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一1889)

作者简介: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一1889)

作者简介: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名人姓名:车尔尼雪夫斯基
出生年代:1828-1889
名人职称: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名人国家:俄罗斯(俄国)
相关介绍: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他除了写有著名长篇小说《怎么办?》以外,还著有许多有关社会、自然和文艺理论的论文。
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家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这里来。
7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读书就简直入了迷,他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看书。有一天早晨,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吃了些什么?于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喜欢英国作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还读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10岁时,就已赶上了15岁中学生的水平。
他14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那里的教师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除了讲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给学生提供任何新鲜有用的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满。
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不受老师的限制,很快写出了一篇关于读书学习方法的文章。他说:“知识就像一座有无数宝藏的大山,越往深处发掘,越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在知识的园地里不屈不挠地耕耘。”文章写成之后,学生们就争相传阅,这像在他的心灵里,点燃了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通晓7种外国语,大量阅读了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
在大学读书的几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
“读书迷”,名不虚传,这也就是他最终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得领袖。生于牧师家庭。曾负责进步刊物《同时代人》得编辑工作,致力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斗争,遭沙皇政府的长期流放,哲学上批判了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文学批评方面,认为美就是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氛围,但未能完全摆脱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著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以及长篇小说《怎么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