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印者黑暗光辉套装:中国古代最具智慧的人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3:33:09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
希望能得到详细的说明,为什么你推荐的人是最具智慧的.
兄弟们
回答不要太长
看不过来
挑重点说一下就可以.谢谢

周朝的姜子牙、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和荀子。汉朝的东方朔,三国的诸葛亮,晋朝的谢安,南北朝的祖冲之,唐朝的狄仁杰,明朝的刘基,清朝的康熙。
举典型的几例简要说明:
1、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发挥他们本身的潜能。对后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2、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并没有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但是其中提及的大部分措施基本上都以实现,使得刘备的势力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当时的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与魏吴两国争霸天下,这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军事史的一段佳话,体现了个人的战略眼光。
3、康熙对于三藩、台湾、俄国、西藏都是采取亦和亦打的形式,最终使其归为一统,对中国领土的完整和扩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史上的帝王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常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智慧,当然不同的民族对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智慧观念,与洋人的西方智慧观念有很大差距。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无非亚里士多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论家、发明家、创造家。中国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谁?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诸葛亮”。诸葛亮有什么发明?没有;有什么创造?也没有;提出过什么理论?还是没有(孙武还有部《孙子兵法》)。中国人把诸葛亮视为最高智慧代表人物的理由在哪里?因为诸葛亮玩计谋、搞诈术的水平中国古今第一。

东方的智慧标准是计谋权术,西方的智慧标准是发明创造。按照东方的智慧标准,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不过几个书呆子而已。牛顿遇到诸葛亮,肯定被诸葛亮玩得像如来佛手心里的软糖一样,谁敢在诸葛面前谈天才。而按西方的智慧标准,诸葛亮不过是一个擅长计谋的政治人物而已,连一个高等数学方程式都解答不了,谁敢在牛顿面前谈智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之类擅长计谋的政治老腕,不会被列入西洋天才人物的行列。

中国有过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了),一天到晚鬼迷心窍地搞什么“1+1=2”的数学猜想。当时周围的人都把陈景润视为呆子、怪人,要不是洋人抬举了陈景润,他一直会被认为是智商接近弱智者的痴愚人物。陈景润的论文登出后,中国的反应如同石沉大海,洋人却兴奋起来:“你们中国有个天才的数学家陈景润!我们要请他去讲学。”洋人给陈景润的痴愚平反摘帽,但仍有许多中国人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怪才嘛”。

西方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智慧的高低是“与自然斗争”能力的大小,把天才的美称授予那些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东方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控制,智慧的高低是“与人斗争”能力的大小。中国的聪明人标准是:精于为人处世,老谋深算,随机应变,讨好上级,拉拢平级,利用下级。不会做这些的,均被列入“老实”、“呆子”、“不识时务”不开窍愚昧人之列。中国有句格言:“做人比做事更重要”,陈景润那样不懂做人学问的洋才在中国找老婆都难提到科学,有些国人会不服气:“中国汉代的张衡最早发明了观测地震的蛤蟆罐,五代的祖冲之最早算出了高精度的圆周率,明代的万氏最早造出了载人的火箭飞凳……”。但我们也应该了解,张衡、祖冲之、万氏等人,都是历史学家为了和洋人争口气,硬从历史垃圾堆中发掘出来的稀有人物。在中国漫长历史中,极少有人知道这些人的存在,更不要说把他们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了。

西方哲人的智慧体现在抽象思维上。与孟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首创研究无生命物质世界的构造、运动和原因的《物理学》,并提出自然科学中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物质”、“空间”、“时间”、“运动”。亚里士多德还首先提出《方法论》问题,总结出“归纳”与“演绎”两种逻辑推理方法。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力”的抽象概念,并创立了力与运动关系的“运动定律”(后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发生疑问,提出了“惯性定律”)。在牛顿总结出著名的“力学三定律”后,宏观力学基本成熟,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微观力学又开辟了新的时代。可以说没有“力”的抽象概念,就没有今天的自然科学。

与此相比,东方哲人的智慧体现在感性思维上。东方哲人虽不擅长提出抽象概念和创立法则定律,但却善于讲故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浅显的文学方式表达出来,中国古代哲学都寓于名人的教诲和故事般的寓言中。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三个寓言,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都一样,但中国哲人却无法把这些具体的寓言抽象升华为一个理性概念,洋哲学家则把中国哲人想要说而说不出来的内涵抽象概括为一个概念:“教条主义”。再比如“掩耳盗铃”、“疑人盗斧”、“罚人吃肉”三个寓言的意思也一样,中国哲人无法像西方哲人那样将这些寓言抽象为一个概念:“主观主义”。

中国的寓言类似于西方的童话,但童话是给儿童看的,因为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中国的寓言却是给成人看的,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的寓言就是“成人的童话”。中国的国民性是什么?鲁迅无法用理性思维得出一个抽象的概念,只好借用感性思维的寓言方式,写了《阿Q正传》。当然鲁迅用感性思维的方法是用对了,因为中国人对理性抽象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理性强的学说很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接受。

另一方面,东方和西方测试个人智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西人用IQ试题检测你的发想力、推理力和创造力,然后给你一个大脑IQ值。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都是以测试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为主。古代中国怎样评价个人的智慧呢?这就是科举考试,用写文章来评价你的智慧程度,秀才、举人、进士的差别就在于写文章水平的高低,文章写得最好的被皇帝赐封状元。一个家族如果出一个状元,那是极其荣耀的事,会永久记载在家谱中成为后人的骄傲。

中国科举考试考什么呢?既不是考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和想象创新能力,也不是考应试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而是考应试者的“文采”。由于文采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所以中国的科举考试不象西方大学考试有一个客观的分数,考生在科举考试中排名完全由主考官个人的好恶来决定。

中国所谓的“文采”又是什么呢?这也没有一个客观的定义,很难用语言精确说明。大致讲来,有“文采”的文章,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用比喻、借喻、夸张、拟人等文学手法来间接婉转地表达思想,平铺直叙讲大白话被认为文字水平较低。古代中国把文学表现手法称为“赋”、“比”、“兴”,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西洋没有“文采”这个概念,只好把它翻成“literary talent”,西洋人也很难理解中国文人追求的“文采”到底是什么东西。

西洋画的特点是写实、写生,绘画以忠实模写自然为第一要义。而中国画的特点是写意,画家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样西洋文章的特点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东洋文章的特点则是文字表达的比喻和夸张,动不动就来个“白??三千丈”。洋人小说中描写美女,直接描写她眼睛怎样、脸庞怎样、身段怎样、表情怎样,而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美女却喜欢用比喻的手法:“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中国人认为为了达到“文采”效果,牺牲描述事实的准确性也是可以的,所以才有张继的问题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本应该是黎明时分,后面又说“夜半”,夜半与月落的时间相关显然不对;乌鸦是白昼动物,和鸡一样晚上睡觉,半夜听到乌鸦叫,就像半夜鸡叫一样不自然;再者寺院也鲜有半夜敲钟的,“夜半钟声”也让人感到诧异。由于中国诗词并不著重“写实”,而著重“写意”,只要意境好,即使诗境与现实不符,也仍被认为是好诗。

中国古代创造过多种文学题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都非常强调讲究文采。新文化运动前,白话文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人玩艺儿,有水平教养的文人都是吟诗作赋。《三国》、《水浒》等小说本来写的不错,可是作者每每到关键时刻,总忘不了赋诗一首,来个“有诗为证”,硬塞入一首不伦不类的诗,试图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文采”。作者似乎是想说:“我不是只会写白话文,我也会写诗”。

中国为什么没有创造出“科学”?原因是多元的,其中关键之一,就是中国没有创造出直接准确描述事物的“论文”体裁。西洋人把文字当作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中国人把文字当作卖弄学问的敲门砖,动不动就要来一点“赋比兴”的文学手法。如果请一位中国状元起死回生来描写一个化学实验,很可能会是这样:“当酒精灯烧得像早春二月阳光一样温暖的时候,放上一只少女眼眸般光碧晶莹的烧杯,加入宛如观音菩萨玉瓶里露珠的清澈洁净蒸馏水,即刻发生令人赞叹不已的奇妙化学反应,快似疾风,速比闪电……”。

中国文人极其重视文字的华丽和表现的优雅,却非常忽视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经常不分场合滥用文采修辞,因此中国无法诞生西方式科学论文体裁。有人以为洋人读枯燥无味的科学论文是因为这些文章有实用价值,可是我们应该记得,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时代,自然科学并不象现在,是毫无实用价值的“纯学术”。中国人大概很难理解洋人为什么会对那种枯燥描述自然现象的毫无文采的科学论文发生兴趣。

有人以为中国在搞了科举考试以后,才出现重视文采不重视思想内容的倾向。其实中国重文采是自古就有的传统,汉代尚没有科举考试,但汉代的特产“汉赋”,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文采轻内容的文体。司马相如写了一篇《上林赋》,其受欢迎程度居然搞到洛阳纸贵,但《上林赋》除了通篇的美丽辞藻外,却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

由于中国人的智慧观,把写作文采当作智慧的标准,造成长年来中国文人华而不实的文风。古人也感到这种重文不重实的行文弊病,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过一个古文运动,提倡学习先秦古人朴实的文风,认为文章应以内容为重,“言必近真、不尚雕彩”。中国古代早有白话文,几百年前的《三国》《水浒》就是用白话文写的,但白话文一直在中国文人界吃不开。白话文可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文言文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无法用文言文书写细腻情感的小说。中国文人放著准确表达思想的简单白话文不用,偏喜欢用连断句都要费几分脑筋的复杂文言文,还喜欢在里面加一些不作解释的典故,更让人难于理解。

如果说白话文长于“表达思想”,文言文则长于“卖弄学问”。“表达思想”越简单清晰越好,而“卖弄学问”却是越曲折绕弯越显得有学问。明明可以用简单直接的话讲清楚的事,中国文人却要借古怀思,引经据典,搞得十分复杂。你用简单的词句,会被认为是学识不够,文采不深。用地摊小贩都会讲的白话文写文章,没有赋比兴的烘托,没有起承转合的文脉,不引经据典,如何展现作者渊博的学识与华丽的文采?

五四后模仿西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兴起,下里巴人的白话文才在中国登上文坛。胡适等人提倡学习西方的写实文风,少用修辞,不用典故。据丰子恺回忆,他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时,正值学校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文学,要求学生作文时“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一个学生写自己奔丧时用了“星夜匍伏奔丧”,被老师责问:“你那天晚上真的是在地上爬去的吗?”

尽管废除科举引进西学以后,中国人的智慧观有所改变,但中国仍然是诗的国家,人们喜欢比喻和夸张,喜欢中国画那样诗般的意境,对西洋追求真实的科学和追求写实的艺术,总是敬而远之。中国极少会有人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写毕业论文,而单纯出于兴趣去读亚里士多德《物理学》那样缺乏文采的论理文章(陈景润则是例外中的例外)。

东方的智慧也有其闪光之处,在研究人性的缺点并加以利用方面,远远走在西方前面。西方无数的军事学家、将帅参谋,打了几千年仗,却从来没有想出过“空城计”这样的绝计。如果用同样的兵器,古罗马军团无法战胜善于用计的东方将军。治理中国自然也要用中国式的智慧,西洋式的智慧在中国行不通。

西方人把思想家当作民族智慧的骄傲,东方人则把计谋家当作民族智慧的结晶。西方人看来陈景润比诸葛亮更智慧,因为陈景润和爱因斯坦是同一类人;而东方人看来基辛格比爱因斯坦更聪明,因为基辛格和诸葛亮是同一类人,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是没有交点的两条平行线。西方智慧重视“与自然斗”,所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家发明家;东方智慧重视“与人斗”,所以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整人高手。一个计谋家生在西方是一个悲剧,一个发明家生在东方也是一个悲剧。毛泽东如果生在美国,一辈子只能在图书馆做一个平凡的图书管理员,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爱迪生如果在中国,一辈子也只能在药铺里当一位普通的售货郎,同样找不到发明创造的机会。

按照西洋的智慧标准,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思想发明的民族;而按照东方的智慧标准,中华民族则是一个深晓世故人情、随机融通、机灵活络的绝顶智慧民族。

先说说郭嘉是怎样投靠曹操的吧。作为领袖,曹操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政治才能,他手下已经拥有一大批能力很强的谋士,但曹操更看重他们在政治方面对自己的作用,以至于荀彧这样的高参总是被留在后方搞经济建设。作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曹操在决策时往往是孤独的,他非常需要一位能在恰当的时候对他的决策作出肯定评价,并为之吹捧的人(绝不是对他的决策加以否定与批评),这一点,能力不比他差多少的荀彧或是荀攸,因为个性耿直,原则性强,是无法做到的。最开始担任这工作的是戏志才,可想必这种高级拍马屁工作非常累人,小戏很快就先走一步,等着见马克思了,曹操在失去戏志才后感到非常寂寞,便向自己的首席高参荀彧要求他再推荐一个,荀彧便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同乡郭嘉。郭嘉本来在袁绍手下干差,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不像是能做大事的倒像是沽名钓誉的公子哥儿,便离开了袁绍,投到曹操身边。两人第一次见面对彼此都非常满意,曹操认为郭嘉正是他所急需的人,郭嘉也认为曹操正是他所要报效的主子。

郭嘉向曹操提出的“十胜论”,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呢?曹操奉迎天子后被封为大将军,官衔再被封为太尉的袁绍之上,袁绍很不高兴,口出微词,曹操知道自己实力还无法与袁绍对抗,便忍气吞声把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袁绍得了便宜不卖好,在与曹操的信中口气狂妄,让曹操很受不了,但要真打曹操目前实力远不是袁绍对手,四周还强敌视顾,只好把满肚子怨气向郭嘉抱怨,郭嘉便提出了“十胜论”,大大拍了曹操的马屁。让曹操喜上眉头,怨气也就散了。但“十胜论”只是把曹操和袁绍两人在能力上作了对比,根本没有提出扭转曹袁实力对比差距的办法,只能说是一次非常高明的拍马屁,所取的作用也仅是安抚了曹操不平衡的心理,哄得曹操心情好罢了。

曹操趁袁绍出征公孙瓒时攻打吕布(着倒是郭嘉先提的主意),吕布困守下邳,曹操屡攻不下,士气低靡,曹操假装要退兵,荀攸站出来大声反对,郭嘉也看出曹操的退兵是给当兵的看的,也跟着荀攸反对,曹操借两人之口,向大军表明不能退兵的理由,鼓舞了士气,最后攻下下邳,禽杀吕布。

官渡之战关乎曹操一派生死存亡,所有的谋士将领都被动员起来出谋出力,表现得都异常活跃,而小郭子在这一次却默默无闻,就像以前奉迎天子的争论时一样,一到关键时刻就哑火了,其实这只是在关键时刻曹操自己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决策方向,郭嘉更是无法把握了。但是金子就会要发光的,当时孙策有意趁曹袁大战,自己北上夺取天子,消息传来自然曹军军心浮动,曹操急于要稳定军心,这时郭嘉就站出来用自己的乌鸦嘴安慰大家,本来只是顺从曹操的意思稳定军心,没想到最后竟然被他的乌鸦嘴说中了,郭嘉因此落得个料事如神的形象,其实仔细想想,此事纯属巧合,只能说曹操洪福齐天罢了。

官渡之战后,郭嘉跟随曹操对付袁绍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一反官渡之战寡言少语的表现,上窜下跳的表现十分活跃,可能是人之将死吧,这一段时间郭嘉与曹操配合得天衣无缝,把曹营首席军师荀攸的风头给盖了过去(荀攸本来就不喜欢抢风头),最后再辉煌了一把之后就像自己的前任一样,英年早逝。

对于郭嘉的评价,他主子曹操应该最有发言权了。“唯奉孝未能知孤意。”郭嘉是最能了解曹操的人,曹操想什么时候放屁,想放什么样的屁,郭嘉都能及时的冲上去派准曹操的马屁。“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曹操对郭嘉的评价再明白不过了:这么能讨我欢心,等我平定天下,没什么事干的时候,就叫你伺候我养老吧。

呜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张衡!中国的哲学思想应该是由百家共同创造的,不能仅仅归功在孔孟身上,只是后来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所取用罢了,张衡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最值得骄傲的!他在当时中国,其科学价值相当于现在的爱迪生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诸葛亮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作为智慧的象征已经深入人心,不仅仅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都是如此,尤其是日本,将诸葛亮推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孟德,是日本人对《三国演义》的一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