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女士开的车15万左右:什么叫诚实守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0:51:41
要资料!

一 【基本内涵】
诚实守信
诚实、忠诚、老实就是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骗别人。
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
二 【思想渊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在先秦所谓“诚”主要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主要是“真实”、“诚实”和“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后来思想家们往往把“诚”和“信”相互通用。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不论是单独使用或相连使用在古代表示的大体是同一个意思。
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大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小车无皔(小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古人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谨而信”(谨慎和诚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的。《春秋谷梁传·僖公22年》中记载“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孟轲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他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陆象山则强调“忠信”认为“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关书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一步加深和丰富了对“诚信”的认识把“诚信”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高度。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之后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文中还提出我国人民要努力工作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励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周恩来同志强调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刘少奇同志多次强调“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邓小平同志也着重指出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反对“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要求必须杜绝这种“恶习”。这一切都充分说明“诚实守信”、“老老实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但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要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诚实守信”具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其现实意义更加重要。
现在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就说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需要人人都应以诚实守信为荣。
三 【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明确提出在道德建设中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论断是针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得出的一个有针对性的结论。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答应别人的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认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够做到的再答应;一旦答应了的事,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做好,这样你才能不失信于人,你才值得别人信任。

什么是诚实守信?

A、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做人的美德。所谓诚实就是不讲假话。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

B、诚实守信,是指行政机关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言必信,行必果。具体而言,行政机关必须做到:发布的信息全面、真实、准确;制定的法规、规章、政策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政策;因违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予以赔偿;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要依法予以补偿。诚信原则源于罗马法,最早只适用于私法关系,被称为民法的“帝王条款”。二战以后,诚信原则发展到公法领域,并且逐渐成为公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C、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一 曾子以信教子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二 商鞅立木树信。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家。为了树立威信,商鞅在变法前下令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人们不相信,无人搬动木头。商鞅把赏金长到50金。一男子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广了。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三 管仲的实话实说
管仲,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滨)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公元前658年,管仲帮助齐国公子纠跟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虽然一箭中了公子小白,最终却失败了。他和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纠被害死,自身被囚禁在鲁国。
这年,齐桓公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押回齐国。一路上,管仲他们冒着毒辣辣的太阳,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来到鲁国边境的绮乌。他们又累又渴,差吏便押着管仲到管边疆的鲁国人那讨吃的。
管边疆的鲁国人见押过来一名犯人,就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差吏回答:“这就是用箭射伤我们大王的管仲啊!恐怕他难逃死罪了。”管边疆的人早就听说过管仲的名字,知道他有很高的声望,心想:“这可是到齐国做官的好机会啊!如果我现在好好待他,倘若将来他不死,说不定还会被重用。那时,他必定感恩图报,况且我又不必费多说力,真是小本大利啊!”于是,管边境的鲁国人跪着向管仲敬献了饮食。
自己是一个囚犯,一路遭人嘲笑。想不到此时竟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管仲十分感激,真诚地道谢。管边疆的人趁机说:“如果您能幸运的回到齐国,不被处死反而被重用,你将怎样报答我呢?”管仲想:“我原想患难时,粒米之恩也应重重报答。可是这人既不是同情于我,也不是敬重于我,而是趁人之危,索取报酬。”于是,正色道:“我身为重犯,生死难料,被重用更是无望。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能被齐国重用,我将录用有才德的人,按功评赏。你呢?有何才能,不妨说出。” 管边疆的人哼呀了好一会儿,也道不明白。”“你除了勒索,还能干什么?你说,我能怎样报答你呢!”管边疆的人十分恼怒,可又无可奈何。
管仲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齐国都城。由于大夫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为卿。从此,管仲辅佐齐桓公,大兴改革,举贤任能,齐国日渐强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他尊管仲为“仲父”。
身为囚犯的管仲,仍能做到光明磊落,实话实说,真乃令人可敬可佩!

http://vvv.hc06.yanb.cn/~lzblog/jhz/category/%EB%B0%B0%EC%9A%B0%EB%A9%B0%EC%9D%B5%ED%9E%88%EB%A9%B0%E6%9C%9D%E8%8A%B1%E5%A4%95%E6%8B%BE?page=2

诚实守信的几则小故事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
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