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ue tied 课文答案:有没有我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社区做贡献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23:01:02

和谐社会 需要心灵的和谐
  ——访我国精神医学界临床学家杨德森

  --------------------------------------------------------------------------------

  http://www.wzrb.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7:55

  章会

  “我们的人生是与周围人同一跑道的马拉松,大家都是前面一条道,头上一片天,这又不是滑冰比赛,需要几个人争道。所以,你跑得快,并不影响我的最终目标,我只需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工作、生活,又何来焦虑呢?”日前,应温州市民康医院的邀请,杨德森教授来温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中国人的心理解读”学术讲座。讲座结束后,记者还与幽默风趣的杨教授进行了对话。

  32个字不用个个都做到

  记者:听起来,道家认知心理疗法更适合那些对人生有一些感悟的中老年人,好像与我们日常所强调的积极进取精神有些不一致?

  杨德森:我得先声明,我是无神论者,道家与道教是两码事。不要一提道家疗法就与宗教扯上关系。道家认知疗法的核心基础是32个字:“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利而不害”是劝人们只做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事,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理念。从前,我们一味地强调要大公无私,但利己只要不危害别人和社会,是无可指责与批判的,不必因利己而感到内疚、羞耻;“为而不争”不是不为,工作、生活还是尽力而为,量力而为,至于尽力后的结果,就不必去争了,就像高考尽力去考了,至于能进哪个批次,就不是我们所能强求的。要学会不强求,不攀比;“知足知止”更是现代人需要领悟的,财富、成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知足的人就不知道停止,与其过劳死、晚年把赚来的钱送给医院,不如细水长流。“知和处下”是说温和并非委曲示弱,有理更可让人,做人要受得起冤枉委屈,这种受得起是要真正从内心悟出的,否则就变成了压抑自己。

  这32个字,可以是中老年健康人的价值观,也可以是人们在面临生活事件、遭遇挫折与失败时摆脱精神痛苦的心理应对方法。有些人在应激状态,比如高考失利、职业受挫、大病一场等等,想到用这32个字疗伤。危机一过,又忘了“为而不争”、“知足知止”……继续投入如火如荼的竞争中,也没关系啊。积极、有为、期望值高和不争、谦让、期望值低,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有不同的个人价值取向,都是很自然的。

  所以,这32个字不是要求每个人每一条都要做到,只要针对自己个性中的不足,努力做到其中几点,就很好了。比如,争强好胜、喜爱攀比的人,不妨多想想“为而不争”,做事要完美、做完就后悔的人不妨多想想“知足知止”。这样一来,个体心态和谐了,家庭和谐了,单位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目标是自己定的,苦恼是自己背的

  记者:一位读者来电说,她在单位里工作能力很强,常常觉得部下一些事处理得不够圆满,忍不住要指出来;在家里看到老公人际关系处不好,又忍不住要说,孩子习惯不好,当然也要教育。说多了,周围人对她都挺有意见,她觉得又矛盾又委屈:我这都是为了他们好啊?难道看到身边人有不足却不帮他们提高?

  杨德森:她到底要求自己的生活或者生活中的人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这可能就是过于追求完美带来的焦虑吧。都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不但孩子焦虑,自己也焦虑不安。其实,目标是自己定的,苦恼也是自己背的。这个社会更多的是普通公民,能当元帅的有几个?哪一个人没有缺点?要降低期望值,允许别人保留缺点。对于追求完美的人、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就应该退退火,悠着点。现在,社会发展都强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动放慢GDP增速,对个人来说,难道也不应该放慢过快的生活节奏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创建和谐社会,“顺其自然”的道家认知理念会逐渐被社会所接受。特别是温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接受起来会更快。

  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帮助别人

  记者:您的《中国人的心理解读》一书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以为有了知识,有了本领就有了一切,人际关系可多可少,可好可差,注重人际关系就是投机取巧,迎合奉承……是极其错误与有害的。所谓‘书生气十足’就是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一种‘不务于时’的行为方式……”您好像特别强调人际关系?

  杨德森:我们经常遇到要解决家庭问题的求助者,家庭关系就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去大学讲座时,一位大学生说自己很孤独寂寞,我问他:你知道你们某某同学父亲去世,家境极其困难吗?他说,我不知道,关我什么事?你不关心别人,又怎能与别人建起很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大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很多孩子有社交恐惧症,害怕人际交往,其实,他们只是缺少一些技巧。心理的东西不是天生不变的,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的部分就是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小组互动等团体活动,具体学习怎样主动与人打招呼,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人际交往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还要对他们进行应激、艰苦奋斗、尚武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有利于一个人情商的培养,提高心理水平。

  现在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应该重点抓个别有问题的学生,保证他们不自杀,不杀人,不出现身心障碍,怎样抓呢?大凡这些同学,都对心理方面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可以“巧立名目”,“吸引”他们自愿参加各种心理研讨会、心理健康促进会等,在学习和活动中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杨德森的“中国人的心理解读”系列学术讲座目前已在黑龙江、北京、上海、海南等全国十几个省市举行过,他戏称这是自己的“告别演出”,说的都是“非权威观点”,他只希望这些理念能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成为“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疼药膏”。

  人物简介

  杨德森

  我国精神医学界著名临床学家、教育家,首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获得者。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是国内行为医学科的开创者,精神应激、成瘾、行为方式与健康关系相关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创立的中国本土心理疗法——道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获得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

《时事资料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