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平板离心机:孙思邈被尊为药王还是药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2:19:50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影响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 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孙思邈(约581~682)

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 ,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 》、《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已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绝对是药王了~~
人家历史学得最好了~~刚刚考过试,怎么可能忘?

孙思邈(公元581~682),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有“药王”之称。京兆华原人(今陕西华耀)。自幼即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十八岁时立志学医,颇觉有悟,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先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后隐居终南山,与佛教名僧道宣律师相友善。曾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晚年隐居山林。
孙思邈(公元581~682),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有“药王”之称。京兆华原人(今陕西华耀)。自幼即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十八岁时立志学医,颇觉有悟,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先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后隐居终南山,与佛教名僧道宣律师相友善。曾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晚年隐居山林。

唐太宗,唐高宗等几位帝王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终身不仕。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追其封号为“妙应真人”。

思想与著述:

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面相、命理),妙解数、术,并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救急济危。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后世尊其为“千古药王”。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去恶行善,广积功德,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健康长寿,终其天年。

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还着写了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着作。他的医学着作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也重视妇幼保健,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中华道教大辞典》、

《中国道教》、

《天上人间--道教神仙谱系》

《辞海》1999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一天,孙思邈采药归来不久,忽听门外有惊天动地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正向这里冲来。孙思邈吓得几乎昏了过去,向旁边一闪,却见那猛虎来到门口不曾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着大嘴向屋里发出呻吟声。

孙思邈看了一会儿,明白了。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看它那张着嘴、摇头呻吟的样子,肯定是口腔里有病。孙思邈便不害怕了,他来到门口,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打那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

也就是说,他是药王!

孙思邈(约581~682)

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 ,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 》、《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已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药王